APP下载

结合京滨线综合治理分析建成区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的提升对策

2021-03-17张翠梅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隔离带步道站台

张翠梅

(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55)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完善,建成区道路不再局限于交通功能,对沿线景观、交通服务、安全设施等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魅力,建设智慧城市逐渐成为新目标。

1 项目概况

京滨线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是通州区联系北京市区、天津市及河北省等地的重要通道,是国道103 的一部分。其中(北苑立交—武兴路路口)段约12km 为城市主干路,两侧均为居住小区、企事业单位等,路基全宽45~50m,三幅路形式,主路双向六车道,两侧辅路各布设一条机动车道加非机动车道,最外侧为3.0~4.0m 宽步道。京滨线(北苑立交—土桥)段是与城铁八通线并行,铁路位于道路西南侧(出京向),全线高架,轨道投影与道路步道外侧重合。八通线在该段共设置6 处站点,进出站口均设置于京滨线东西两侧,采用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方式连通,大部分占压道路步道。

2 问题梳理

2.1 地铁站点存在的共性问题

现况城铁主线高架桥位于道路南侧出京一侧,该侧地铁站点均占压步道,最窄处仅剩1.0m;进京向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进出站口亦占压步道,剩余宽度严重不足,影响行人通行空间。

以梨园城铁站为例,出京向步道仅剩1.0m(见图1),进京向步道仅剩1.5m(见图2),严重影响行人通行空间,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步道改善。

2.2 公交站点存在的共性问题

京滨线(北苑立交—武兴路路口)段现况约有20条公交线路,公交站台均布设于主辅路隔离带内。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站台宽度不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中站台最小宽度2.5m 要求,无公交港湾,车辆直接停靠最外侧车道,对后方正常行驶社会车辆有延误影响,高峰期易造成拥堵[1]。站台设施老旧,乘客等候区布设站牌、线杆等障碍物,早、晚高峰时期候车乘客无处站立,进入主路机动车道,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3 非机动车道存在的共性问题

京滨线辅路标准宽度6m,布设0.25m 路缘带+一条3.25m 机动车道+2.5m 非机动车道。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非机动车道宽度不满足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2014)中宽度3.5m 的要求,而且机非车道之间未设置隔离设施[2]。辅路外侧多为商场、企业等,路边停车屡禁不止,使得非机动车挤压辅路机动车道,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4 人行系统存在的共性问题

京滨线城市段步道宽3~4m,宽度较窄,内侧均布设1.5m×1.5m 混凝土树池,部分路树树根过大导致步道平整度较差;沿线共享单车停放点均布设于步道内,严重压缩了行人的通行空间;步道外侧绿化带植物种类单一,景观性较差;缺乏公共座椅、候车亭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重要地段的花坛、雕塑等美化丰富空间设施。

京滨线城市段沿线与多条主干路、次干路平面交叉,路口均采用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线距离过长,行人无法一次过街。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缺乏二次过街设施,存在安全隐患[3]。现况道路仅在步道内部分路段设有50~75cm 宽的盲道,缺乏与主辅路隔离带内公交站台之间横道线及盲道指引等设施。

3 对应提升对策

以现行城市道路规范、标准为依据;符合慢行优先、绿色交通、以人为本的理念;贴合区域发展规划;尽量减少拆迁、伐树、新征土地。

3.1 地铁站点的提升对策

出京向布设站点一侧,辅路出入口相对较少,站点处辅路取消机动车道,将原6m 宽度分别让给机非隔离带1.0m,留3.5m 给非机动车,其余1.5m 让给外侧步道;对应的原辅路机动车绕行站点外侧,可基本满足慢行宽度需求[4]。进京向布设地下通道或天桥进出口一侧,辅路出入口较多,无法取消;将原辅路6m宽度让给机非隔离带1.0m,留3.5m 给机动车,其余1.5m 让给步道;对应原辅路非机动车绕行步道外侧,可基本满足慢行宽度需求。

3.2 公交站点的提升对策

增设停车港湾,有条件外扩征地路段,设置公交港湾,港湾长度20~30m,前后渐变段可取10~20m;加宽站台,现况站台宽度多数不足2.5m,借助压缩辅路增加站台宽度,以保证乘客安全;完善公交设施:如候车亭、座椅及智能公交站牌,提示车辆信息等;完善公交车道的地面标识,通过地面交通标线引导车辆、行人;整合站点位置,部分站与站之间间距设置不合理,需要协调公交部门调整。

3.3 非机动车道的提升对策

常规城市道路以双向四车道、六车道为主,非机动车道可按照单侧双向考虑。可以考虑取消辅路,按照双向六车道标准改造旧路,辅路机动车道还给慢行系统;也可考虑设置单向非机动车道,可设置于行人密集、支路开口较多的一侧,减少与机动车的交织,以通州区云帆路为例。部分支路开口处需要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可新增隔离带开口,将车辆引入主路;也可将部分支路开口封闭,通过小区内部路网实现与主路的连通[5]。

3.4 步道系统的提升对策

按照现行规范核实,北京市现况城市道路人行步道宽度大多不满足要求。常规步道宽度包含缘石、树池等,树池基本位于步道内侧。近几年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推广,部分道路树池已加盖,优化了步行空间,但仍有多数道路需要改善。采取措施:宽度小于2.5m 的步道利用外侧绿化带,直接加宽步道;改善通行环境,现况步道内路树、共享单车停放点、内侧护栏及电力拉杆等影响行人通行的因素,需协调相关部门整改、移除,否则实施处罚措施。

3.5 其他提升对策

首先,过街设施提升。当双向机动车道间距超过16m 时,需要设置二次过街,常规设置于中央分隔带对应的位置,最小宽度1.5m。建成区道路现况有中央隔离带的,具备条件设置二次过街栏杆或标识等;无中央隔离带的需要将路口入口道车道宽度压缩,通过标线引导,将二次过街空间让出来[6]。另外还需结合市民投诉电话情况,在投诉点最多的位置,增设过街自助灯及地面标线。新建主干路建议建设3m 宽以上的中央隔离带。

其次,无障碍提升。这部分主要包括盲道系统,路口缘石降坡及步道与公交站台、地铁进出站口之间的平稳过渡,地面指引等。需要采取工程措施,配合交通标线等完成。不建议在路口转弯处设置阻车桩,易发生碰撞,建议从交通管理方面入手来制止违章停车。

最后,路侧环境提升。结合道路两侧地块性质,地方与道路管养部门共同协商解决。京滨线部分路段步道外侧为绿化带,可考虑增设公共座椅、花坛、雕塑等装点城市的设施。

4 结语

总之,已建成城市道路整改是需要多部门协作,共同推进,为城市的美化、发展服务。同时,新的交通理念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方共存,在有限的空间里各行其道,同时兼顾环境绿化等。就北京市目前大力推广绿道系统,远期交通出行是以“轨道+公交”为主,地面交通为辅的体系。建议就机动车停靠步道加大交通监管力度,并配备监控设备;不建议在路口非机动车道、步道转弯半径处,设置阻车桩、阻车墩,易造成行人伤害;建议新建、改建双向四车道以上道路的中央隔离带,做到3m 宽,既便于布设二次过街设施,又能达到景观效果。

猜你喜欢

隔离带步道站台
造林中防火隔离带的设计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新型有机玻璃在站台门的应用及有限元分析
鹅卵石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隔离带对侧风条件下超车过程车辆气动力的影响∗
另类的公交站台
相遇
隔离带
站台上,送走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