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演变与展望

2021-03-17罗洪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教育学理论

摘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期,理论界有不同的划分法。笔者以教育部委托和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著作为依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形成阶段,时间为1986年至1998年。第二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提速发展阶段,时间为1999年至2015年。第三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深化发展阶段,时间为2016年至今。代表作有: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由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陈秉公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6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每个阶段的比较,论述了标志性著作结构和内容的变化。通过分析,梳理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演变轨迹。文章还从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深化展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演变;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展望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008-08

思想政治教育学诞生已35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研究这门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著作出版概况及理论的演变分期

1.思想政治教育学著作出版概况

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原国家教委思政司委托复旦大学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由陆庆壬主编,1986年12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诞生的30多年来,在专家和理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这门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研究成果。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6月10日,检索的结果为:共计出版学术著作123部,其中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7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表的论文有98260篇,其中,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19261篇(硕士学位论文18849篇、博士学位论文412篇)。

受文章篇幅限制,本文仅以教育部委托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和教材作为依据,研究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演变及对学科发展的展望。其他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教材和论文没有涉及到,非常抱歉。如果读者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比较详细的演变过程,可以参看两本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冯刚和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罗洪铁和周琪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5月版。该书被收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这两本书评述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学术著作,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分期

关于该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过程的分期,理论界有不同的划分法。笔者以教育部委托和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著作为依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形成阶段(1986年至1998年);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提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2015年);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深化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代表作评析

前面已做过说明,这里评析的代表作仅指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思政司组编或组织评审的学术性专著和教材。

1.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阶段的代表作评析(1986年至1998年)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形成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三部:第一部由陆庆壬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部由陆庆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部由陈秉公著,1992年5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学》。

(1)对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86年12月版)的评析该书的理论价值和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

其一,首次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下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的科學。”[2]这两个定义初步界定了上述两个概念的含义,为二者内涵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其二,该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依据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3]这个定义成为“两对象说”的发端,至今仍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代表性观点。

其三,构建了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考察了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借鉴和吸取了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构建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研究了四个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管理。通过对这四个领域内容的研究,基本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

(2)对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9月版)的评析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政司第一次系统组织编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教材。由陆庆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其中之一。这本教材是1986年12月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修改版。主要有以下修改和变化:

其一,增加了新章。该书新增了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重点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范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刚刚起步,尽管该章对环境的阐述有一定遗漏,但该章阐述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发展起了某种奠基的作用。

其二,对部分章节作了调整。主要有:

第一,将原来的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两章作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方面,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中的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由原来的一节扩展,并独立成章。着重展开论述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这样的调整,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古到今的历史做了清晰的梳理,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和知识借鉴。另一方面,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作了大的调整。将该章的内容改写为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样的改写,既层次清楚,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对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职能作了分解。将该章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两章。分解后,丰富了二者的内容和作用。

第三,将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作了大的调整。该章原来的两节:“科学地认识对象”“青年特点的科学分析”,调整为三节:“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的结构与层次”和“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调整后重点突出,内容也更充实。

第四,对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进行合并。将原来的第三、四节合并为一节,标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范围、途经和方法”。对该章研究内容的调整,既阐述了新的理论观点,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新内容,同时也使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更趋合理。

其三,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容的研究。1991年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止调整了章的结构,也对各章的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修改后的书稿既吸收了理论界创新理论,还增加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新的理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内容。

(3)对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评析1992年5月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受原国家教委思政司委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其主持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资料库”和主编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汇编》(1977—1986,上下卷)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独立撰写而成。其突出特点是:

其一,将写作宗旨确定为“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全书遵照这一宗旨,以专著的形式,初步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新理论体系。

其二,提出了原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模式——“一体化二重性模式”,后来将其提升为“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体的,必须一体化“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反对将“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割裂开来。

其三,提出并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五条基本规律——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和自我同一规律。同时,评析了两种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我实现说”和“行为科学说”。

其四,提出了教育对象人格结构、人格行为和人格特性理论。如系统阐述了教育对象的五种人格特性:主体选择性、客体可塑性、二重组合性、同气相求性和挫折防御性。

其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地位价值、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对象分析、目标内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环境建设、主体建设、评估等理论问题,其基本理论和观点影响很大,至今仍在使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提速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评析(1999年至2015年)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速度快,质量明显提高,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部级(教育部)教材和大量学术专著问世。这一阶段共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部级(教育部)教材5部,其中本科生部级(教育部)教材3部,研究生部级(教育部)教材2部。出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学术著作54部,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著作出版总数的44%。下面对提速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代表性教材做出评价: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部级(教育部)本科生教材的评价其一是对邱伟光、张耀燦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评析。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需要,1994年3月,教育部思政司在湖南长沙召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组建各门课程教材编写组,讨论写作大纲,分配写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最先由邱伟光、邱柏生、罗洪铁三人组成。由于该书写作任务重,增加了编写人员。最后,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邱柏生、罗洪铁、陈万柏等参编,1999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该书的理论价值有三点:一是吸收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新的研究成果。在撰写该书时,作者将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用注释的方法加以引用。这样做,既介绍了这些新成果,也丰富了书的内容。二是调整了书的结构。该书的结构作了调整,增加了新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使书的结构得到优化,内容得到充实。三是对核心内容作了重点阐述。该书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作了新探索,较好地体现了21世纪初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其二是对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评析。教育部师范司为适应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需要,委托后两部由陈万柏、张耀灿主编。2015年7月的第3版与2001年1月的第1版相比,书的结构和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有:

第一,书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并了部分章。将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十四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合并,改为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二是修改了部分章的标题。第十五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领导和管理改变为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改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将第四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功能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三是删除了部分章。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和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被删除。这个结构调整,丰富了原有的理论内容,减少了三章,更加适应教学的需要。

第二,书的内容变化。主要有:一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依据。在理论基础部分增加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科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理论”。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科建设”中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的指南”,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强调要以党的最新理论为学科理论的直接依据,体现了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二是修改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主要表现在,2015年第三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在2001年版本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概括为: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在2015年第三版中将其修改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三是新增了教育者的职能和素质内容。2015年第三版增加了教育者的两大职能: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对教育者的素质,2001年版论述了九个素质,2015年第三版调整为六个素质,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这样的调整突出了重点,但去掉了创新素质是个遗憾。四是论述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取得效果关系密切。2015年第三版专门讨论了二者关系的重要意义。其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帮助教育对象提高素质,产生积极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只有建立和谐的关系,教育对象才能自觉接受教育者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三是对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评析。陈秉公独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原国家教委重点项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1998年7月被原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教司审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2001年1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深刻论证了本书的写作宗旨——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创新理论体系,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是为实现这一宗旨而进行的一次大胆的理论探索和尝试。

第二,进一步提出和論证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二重性”模式,后来将其提升为“一体化二重性”范式。

第三,书中也提出和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范式——“双主体互动式”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第四,在撰写过程中曾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深圳等省(市)进行实验,实验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和“双主体互动式”教育教学范式,受到欢迎,效果良好,评价很高。

(2)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部级(教育部)研究生教学用书的评价教育部在组织编写和修订本科生教材的同时,还组织编写了研究生教学用书。这一阶段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的研究生教材有两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其一是对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的研究生教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评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两个版本。即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的修订本。2003年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优秀专著一等奖。2005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专家评审后,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向全国推荐。2006年11月修订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12月,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6年12月版的修订本与2001年6月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以下变化:

第一,书的结构的变化。2006年12月版的修订本由原来的十章增加为十二章。对各章标题与顺序也作了调整。调整的情况是:2001年6月版本的主要内容被保留,但顺序发生了变化——除第一章未变外,其余九章的顺序作了调整。2006年12月版新增了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修改了部分章的标题,也调整了部分章的顺序。比如,将2001年6月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修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将2001年6月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置于2006年1月版的末尾,独立为“结束语”;将2001年6月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调整到2006年12月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中。调整后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更完善,逻辑更严密,内容表述更准确。

第二,书的内容的变化。一是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该书首次用一章的篇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五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视阈、发展的基础、发展的理论之维、发展的多重视角。该章论述的内容对深入研究该学科的理论有重要价值。二是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2006年12月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2001年6月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重点阐述了了以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和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等,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三是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由于规律的研究难度较大,多年来研究成果比较少。该书作了有开创性的探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它是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4];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揭示的是某种类型、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联系。”[5]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关系是:前者以后者为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后者以前者为指导;基本规律制约具体规律,具体规律体现基本规律。它们共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四是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一章,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培养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2006年12月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继承和吸收理论界及作者新的成果的基础上,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理论论述也更为准确,逻辑层次更为严密。该书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二是对陈秉公所著的研究生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评析。陈秉公教授的著作独树一帜,而且都本人所写,立意高远,逻辑严密,首尾一贯。他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与人类优秀文化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耗费了三十余年心血,独立撰写学术专著和教材,并将“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和“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贯彻始终。

1992年5月,他受原国家教委思政司委托撰写的学术专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3月1日,该书由教育部思政司专家组审定为“国家教委推荐参用教材”,于1997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延边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7月经国家教委高教司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他撰写的专著性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被审定为全国本科生“21世纪课程教材”,于2001年1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他所写另一部专著性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2006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再印3次。上述专著和教材的理论特色是:

第一,始终坚持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宗旨,并用“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和“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贯彻理论体系的始终。他以“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和“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并将两种需要一体化统一起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价值、机制、规律、基本原则和方法等,为深入研究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了崭新的思路。他还在2016年第8期“教学与研究”发表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兼论由二元论思维向二重性思维转变”[6],专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范式。所谓“一体化”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谓“二重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即“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与“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一体化存在,缺一不可。

第二,论述了“过程矛盾论”理论。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它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的矛盾。”[7]该书的一切论述都是围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个基本矛盾展开的。全书的论述在纵向上涉及到这个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横向上涉及到构成这个基本矛盾的一切要因素和一切方面。该书提出和阐述的这个理论观点既独特又有新意,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很有启发。

第三,科学地阐释和解读了教育对象的人格结构、特性、形成过程和行为机制。作者依据自己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形理论(“三级结构八种力量”),揭示了教育对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格结构、特征、形成历程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为科学地分析和解读复杂的教育对象,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方法。

第四,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了新的探索。作者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結构和基本规律。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是“三体一要素”。三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一要素即媒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三体一要素”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放性、立体性和动态性的综合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规律产生和运行所直接依凭的客观基础。

第五,创新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这就是: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自我同一规律。

该书从一个新的高度——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了具有始源性和创新性的建构和探索。

3.思想政治教育学深化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评析(2016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郑永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16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8年修订第二版。其理論创新主要表现为:

(1)增加了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教育部组织教材编写组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了全面修订。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写进了教材。这次修改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教材,同时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了该学科的新成就。

(2)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就发生的根源问题,该书从认识根源和实践根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关于认识根源,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们认识活动的内在需要。人们的行为活动要取得成功,必须解决一个问题——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认识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解决了这一矛盾,使人形成了正确认识和思想,从而在其指导下,获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成功。关于实践根源,该书认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会经常遇到难题,自己无法解决,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思想理论和知识指导,以便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述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很多,代表性观点有:“阶级属性”说、“思想掌握群众”说、“核心价值观教育”说等。本教材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张“灌输论”。该教材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职责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理论的“传递和输送”,“注入和渗透”。教育对象正确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自己头脑中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才能完成。这个过程就是“吸收和接受”“容纳和充实”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教育者把科学理论“灌输”进受教育者的头脑,并由受教育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二是通过阐释列宁的“灌输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列宁提出“灌输论”的主要依据有五点:一是工人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这种思想灌输到工人群众的头脑中去。二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造和传播者是革命知识分子。三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工人阶级只有接受革命的理论,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真正的革命行动。四是不坚持灌输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就会接受资产阶级思想。五是积极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使工人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超越其局限性。

(4)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论述理论界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研究得并不多。该书专门用一节阐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四种关系:一是民主平等关系;二是主导主动关系;三是双向互动关系;四是相互转化关系。认清并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才能够协调好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增强教育的效果。

(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很快,该书专门设了一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互联网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新课题;网内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该章的设立,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展望

1986年诞生思想政治教育学至今已35年,经过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已基本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系统。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产生的时间毕竟较短,其理论研究和探索的空间仍然很大。本文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完善原有理论的同时,根据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本文就如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体系,谈点自己的思考。

1.继续深化研究对象的探讨

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始探索期。这一阶段不仅提出的理论观点多而泛,而且有不少观点缺乏科学性。这一阶段大致有三类观点:“一对象”说、“二对象”说和“多对象”说。这三类观点又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比如,“二对象”说就有六种表述。“多对象”说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原则、方式、方法都列为研究对象,使学科研究对象泛化,明显缺乏科学性。第二个阶段是深化发展期。经过第一阶段的初始探索和争议,进入深化发展期。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基本淘汰了“多对象”说,只剩下两类:“一对象”说和“二对象”说。“一对象”说的代表性观点是: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问题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8]“二对象”说的代表性的观点是: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9]

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只能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例外。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理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但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二者相互依存。离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难以产生。

2.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理论界有以下多种代表性的观点。如1986年复旦大学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学科特点是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学科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综合性。200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学科特点为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学科特点是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独立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结合。上述著作虽然探讨了学科特点,提出了某种有价值的观点。但是,仍需深入论证,从而真正揭示思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两种规律是一回事。有的学者认为,两种规律不是一回事,二者区别大。然而,对此并未展开深入讨论,各说各话,各自提出若干规律开展研究,至今未形成共识。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泛化。同一部书中,竟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概括为十几个,陷入“泛规律化”。显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探索尚处于初始状态,并未达到科学理性的高度。在新时代,应继续探讨。

4.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态度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态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比较缺乏基于实践和问题的创新精神。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只有立足于实践,善于发现问题,才可能使创造力勃发。多年来,由于缺乏基于实践和问题的创新精神,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缺少创新和突破,也使多年来渴望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己的特殊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因此,要建立新时代更加科学而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必须具有基于实践和问题的创新精神。第二,缺乏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表现在对一些复杂的重要理论问题,缺少穷究底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往往浅尝辄止,“打一枪换个地方”,停留于现象描述,使得多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鲜有重要创新和突破。比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等重要理论问题,多年来一直缺少有份量的理论成果问世。第三,缺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争鸣精神。表现在,对有争议的重要理论问题,极少展开深入讨论,更鲜有争论和争鸣,往往采取廻避和观望的态度。对存在的理论分歧不争鸣,更没有激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结果使问题悬置,远未解决。因此,要建立科学而完备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必须具有基于实践和問题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争鸣精神。

参考文献

[1][2][3]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4,5,11.

[4][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122,123.

[6]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兼论由二元论思维向二重性思维转变[J].教学与研究,2016(8):50-58.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4.

[8]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9]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责任编辑:孙皓]

3377501908263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教育学理论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绿色会计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