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之路

2021-03-15程娟娟李微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

程娟娟 李微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品质要求和技能素质,应用型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既具备“工匠精神”,又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加强校企协同培养,将“工匠精神”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实训、科研活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深入融合,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应用型高校;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1-0121-02

1 引言

“工匠精神”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是尚美、求新、求精的综合体现。李克强总理在2016 年初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1],并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之后,“工匠精神”在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研究和工作实践中被广泛地关注和讨论。具体地说,弘扬和培训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到现阶段后,重新形成了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良好风尚。这不仅有利于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氛围下,应用型高校尤其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因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工匠精神”精神内涵是高度契合的。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培养新时代“工匠”[2],将“工匠精神”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使其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应用型高校在办学中尤其注重校企合作和融合发展,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当前,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在进行应用型高校转变改革,转变的目的是为了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培养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这是高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求变,探索既符合高校发展规律,又实现人才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打通高校与企业的玻璃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以开展创新创业依托,以科研、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实现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打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探索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可操作性强,符合现实需求的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被广泛认可的是德国与日本模式。德国青年在中学毕业后有约70%的人接受企业实训和校园理论学习的双轨制教育[3],学制2~3年。德国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多达300个以上。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创新的学习态度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将学生需要具备的沟通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求变的精神品质等明文规定的形式予以明确。日本的应用型高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兴趣爱好、沟通协作、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融入人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外,还将“工匠精神”所需的综合素质融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关于“工匠精神”的论述,但对其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始于2000年,之前的文献较久远且不易寻找,2000~2014年研究文献较少,从2015年我国提出“大国工匠”概念后,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任务后,国内开始在高校教育界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校企融合发展、制度保障、技能培养、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证,重研究轻实践的不足,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3 “工匠精神”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大局下,进行“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应用型高校息息相关的两个方面,其内涵意义是相通的。它们共同构造了应用型高校别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内在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特质,是应用型高校内在精神之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工匠精神”和应用型高校所追求的专业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培养方式的设置、教学工作开展、人才发展需求的满足等几个环节。在需求环节,可以通过订单式的培养、产教融合培养等方式,丰富毕业生实习方式,拓宽其实践渠道。在教学环节,要加大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教师比重[4],教师人才的成长要多样化,教师的来源要多元化。用“工匠精神”的理念打造“全链条”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明晰实施路径,“链条”联动,协同发力,促进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新高度,催生人才培养的新成果,推动其抓住国家、社会发展新机遇,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担当起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使命。

4 “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養体系的构建

“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从“培养链”“教学链”“需求链”的不同环节,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开展、科研竞赛活动、校企协同发展、创新创业等工作有效衔接,将“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贯彻全过程,打造“全链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出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出发点,坚持目标导向,创新培养方式,完善培养链条,既彰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又实现人才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①目标导向,完善“培养链”。要通过校企协作、系统育人等方式,利用企业在与市场结合紧密、经济和设施保障齐全等方面的优势,邀请其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产出的标准、课程设置的方案等。在制定培养方案是,学校要在办学特色、办学层次、人才定位、师资保障、服务面向、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发挥优势。企业方要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理解、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结构[5]、行业最新的产品成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协同制定既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又切实可行、操作性强,且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两方面的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利用应用型高校在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培养具备应用型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一定的管理能力,工程基础知识扎实,工程意识、创新精神突出,实践能力较好,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品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高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在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将职业要素融入课程教学,并明确考核办法和质量标准,采用教师和专家或轮流、或分段、或共同授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并进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

②打造双师,丰富“教学链”。在教学环节,要适度增加教学能力突出,且具有较强时间能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重,以人事制度保障教师人才来源的多样化、多元化。对刚走向讲台的青年教师,要通过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6],提供其在企业兼职锻炼的工作机会,丰富实践经验。利用校企共建的实验设施、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撑,促进教师队伍知识更新,促进能力转型。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的应用科学研究等,促进专业知识更新,增强科研能力,在满足对学生教学的前提下,促进教师的能力提升,有益于其个人发展。要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工程师等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方式,丰富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从而构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团队,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整体能力。

③向后延伸,拓展“需求链”。采用订单式培养、产教融合培养等方式,拓宽学生实践渠道。如实行“预就业”模式,将毕业班学生投放到企业参加实习,建立专业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工作实践资源,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锻炼。把实践课程在企业轮岗中完成,在实际工作工程中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把企业的生产实践和产品生产、服务产出过程当成实习、实训的一部分,有力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符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共享校方和企业两方在基础设施、技术能力、理论研究、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优势,合力育人,双方签订培养订单、用人订单,做好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滑衔接,优势互补,既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又为学生扩宽就业渠道,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加强校企双方合作力度,增强合作意识。

5 结语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既具备“工匠精神”,又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加强校企协同培养,将“工匠精神”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实训、科研活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等应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链条”深度融合,以契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明确培养导向,创新培养方式,彰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目标,以“工匠精神”引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新模式,明晰实施路径,“链条”联动,协同发力,促进应用型高校樊登发展的新高度,催生人才培养的新成果,推动其抓住国家、社会发展新机遇,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担当起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

[2]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0-184.

[3]仲昭慧.国外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及启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7(2):49-52.

[4]胥文玲,蓝林英.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路径[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9,17(2):174-177.

[5]胡蕾,马宇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及其优化[J].青年学报,2019(2):13-16.

[6]欧小军.双师双能型: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的第三条道路[J].重庆高教研究,2018,6(6):38-44.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