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深度学习的线上线下融合设计研究与评价

2021-03-11黄彩霞张恒嘉王惠英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利工程思政环境

黄彩霞,张恒嘉,赵 霞,王惠英

(1.甘肃农业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70)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环境水利学是环境科学与水利科学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重在解决与分析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等阶段的环境问题[2],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具体问题和学生需要为导向,把德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教学的育人模式[3],是当前高等学校专业课思政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4]。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借助信息技术把传统教学与智能化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5-9]。为此,笔者针对环境水利学课程传统模式的教学弊端,结合当前思政教学紧迫性,利用信息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思路和改革措施,不仅满足课堂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且有利于教与学在时空上的拓展,推进高等学校教育改革[10]。

1 传统教学模式下环境水利学教学弊端

环境水利学是工程认证背景下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协调水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科学与水利科学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基础涉及环境水文学、环境水利工程学、环境水力学、环境水利医学、水利美学等学科,课程内容多而分散、记忆和理解性内容多、推理性内容少[2]。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50分钟课堂几乎满堂灌,教学对象认识不清、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过时、考核方式简单等问题突出[11],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睡觉、发呆、聊天、玩手机等问题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在现代教学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本专业课程毕业要求是当前每一位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基于课程思政的环境水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2.1 教师前期工作准备

2.1.1 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大纲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笔者根据环境水利学课程特点,将“水利梦、专业目标、个人追求”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从而培养学生的水利情怀、专业精神和个人追求。首先要树立“水利梦”,对比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环境问题,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培养民族自信心。其次建立专业目标。环境水利学课程是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促进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本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专业目标。最后,培养学生的个人追求,作为一个大学生,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水利工作,都应该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除了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外,依据思政改革及工程认证毕业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了课程目标模块(表1)。

表1 本课程的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

2.1.2 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更新必须依据教学最新大纲、最新教学目标。《环境水利学》课程教学学时由32学时(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24学时(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下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能体现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呢?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重新精简和整合教学内容,对于基本概念和记忆性知识点由学生自主完成,对重要性的应用性内容通过线上和线下讲授完成。具体每一章节修订内容及对应完成的课程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内容更新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具体融入不同思政内容。一方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水利建设管理实践,依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划分模块;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模块的特征和具体内容,探寻思政教育与水利建设管理的结合点,具体来说,从环境变化对水利建设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解析环境与水利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学习。在每个章节中,都要加入时政环节,将国家关于水利建设管理的最新政策,以及国家大事和时政热点与所要讲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将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融入课堂传达给学生。如在水资源不合理开发方面,可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家风家训传承等内容,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在水资源保护层面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同时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交叉提问等方式,增加互动环节,了解学生心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确保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入课程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用心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做到无缝衔接。

2.1.3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活动前,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下载或录制实际工程中的有关环境与水利关系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直观了解环境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以及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生产实习中要求学生自己录制工程视频,并将视频资料共享到教学平台,保证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同时在网络平台上传多套单选题,多选题、讨论题等客观题型,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2.2 混合式教学过程

环境水利学课程混合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三部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具体过程见表3。

表3 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及具体实施措施

2.2.1 课前发放教学任务

为了保障课堂学习质量,教师在每一课堂学习前一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放相应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如PPT及其他相关视频教学资料,同时在网络平台中的“课前预习”模块中设置预习时间、预习报告检查时间,要求学生及时去预习。上课前一天,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并公布预习成绩,成绩实行百分制,这部分成绩也是后期课堂评价和课程总体评价的计算依据。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从预习阶段已经明确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预习不仅可提高教学效果,且可以节省时间,同时预习好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给予体现,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2.2 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首先,可利用“优慕课v8”App平台中随堂教学模块发起签到,掌握学生的课堂考勤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教师就本节内容进行精讲,遇到难以消化的知识采用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展开讨论,如对于难度较大,适合用典型案例说明的内容,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典型案例,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方式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这种课堂讨论还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一边现场解答,一边浏览线上讨论结果,通过掌握全班讨论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下一环节的内容。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预留10分钟时间采用课堂提问和随堂小测试对本节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点评并汇总,发布课堂学习成绩。

2.2.3 课后反馈

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及时布置线上和线下作业,线上测试以基本概念、原理为主,线下测试主要解决课堂难点知识。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除了教师批改之外,学生之间可以互评。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必须进行课后反思,包括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反思,学生提交反思报告,教师总结反思报告并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通过教师与学生互评,达到师生互促,共同进步。

2.2.4 教学评价

环境水利学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生综合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平时作业,另一部分为期末成绩,而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则采用多维互评模式,不仅考察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及卷面成绩,还特设预习、随堂小测验、课堂讨论、课后讨论、小组汇报、抢答等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行为等进行综合评价,学生也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同时通过这一平台,不仅提供了交流平台,且交流过程完全公开,学生非常清楚各部分得分、失分情况,这种师生、生生互相评价与监督机制发挥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作用。

3 环境水利学混合式课程模式教学效果

环境水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现已全面推广应用。目前已在2017级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施。本文以2007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毕业达成度调查评价表、卷面成绩分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1 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

依据工程认证要求,对本班52名同学通过发放调查评价表分析了环境水利学实施混合式课程教学毕业达成度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本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3、6、9点达成度分别为90.87分、89.90分、90.67分,平均达成90.48分,达成度处于优良水平。

图1 17农水班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

3.2 卷面成绩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17农水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呈正态分布,参加考试的52人中,90分以上2人,80-89分有21人,70~79分24人,60-69分3人,不及格2人,平均分79.77分,综合成绩89.73分,教学效果优良。

图2 2017农水班卷面成绩分布图

4 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积极响应课程思政要求,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实践,逐步成为高校的普遍共识。课程思政建设应顺应学科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发挥每门学科的教育功能。环境水利学是以解决水利工程对环境不利影响为主旨、重塑工程生态健康为根本目标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学科。教师应始终围绕培养人才这一重要任务,立足中国水利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实际关系,在课堂中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确保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环境水利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结合“优慕课v8”App平台对环境水利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水利工程思政环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型无人机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的研究
水利工程合同管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作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水利工程监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