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意接力跑5年助成15000余次团圆

2021-03-10李娜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寻人救助站头条

李娜

从一个有14亿人的国家消失,并不是一件难事。据《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测算,去年全国每天约有2739人次走失,全年走失达100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分钟就有2个人在人海中消失。互联网行业里有一群人,正试图用技术和爱心,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消失。从2016年起至今的5年里,他们已经帮助15346个家庭团聚。

突然消失的人

一个亲人从你生活中消失,不是死去,也不是远行,只是突然不见了。

这种感觉,林泽一家整整捱了16年。2004年农历九月初三,他的弟弟林镇(化名)没有如期归来,等他再与亲人团聚,已是2020年的冬天了。

林鎮是同亲戚一起去广东珠海打工时走丢的。他从小反应慢,没去学校读书,只能做体力活。刚到广东几天,他就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不待了,买了第二天上午的票回家”。第二天妻子做了一桌好菜,却等到天黑都没等到林镇的身影。林镇的大哥林泽(化名)立马出门寻找,沿着村口的公路走了几公里,一无所获,第二天他就赶去了珠海,也没找到。此后十六年,家人往返于广东与福建之间,大海捞针般寻找林镇的踪迹,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次次失望。直到2020年年底才有了转机。惠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林镇的信息与照片传给了“头条寻人”平台,平台又将这则寻人信息发送给了惠州、宁德等地的今日头条用户。奇迹发生了,一位热心的广东民警看到弹窗后,确认了林镇的身份并联系了林泽——16年前林镇失踪后,林泽报过警。林泽这才知道2008年之后林镇一直住在救助站。

事实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寻找失踪者已成趋势。“谷歌寻人”和“安珀警戒系统”是国外相当常见的追踪手段,而在国内,头条寻人、“团圆系统”、“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等,都是科技参与寻人的尝试。

曾华还记得2016年2月9日的那个上午,大年初二,他在公司值班,负责今日头条城市新闻的推送。突然,实习生刷到一条微博:家住河北燕郊的李老太太于大年初一不慎走丢。了解基本情况后,曾华按照新闻手法,将线索利用精准弹窗推送给整个廊坊市。仅仅过去5个小时,根据两位今日头条用户提供的精确信息,家属便找到了老太太。

这提供了灵感。团队将搜寻目标从儿童扩展到了全部人口,与警察局、救助站等机构合作,开始利用信息分发的优势连结民间力量、补充政府主导的救助体系。

2018年7月,21岁的张益美成为头条寻人的实习生时,团队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工作制度:负责紧急寻人的员工分为早班和晚班。早班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晚班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转正后,张益美一般上早班,最繁忙时,她一天要发布30条寻人信息。

互联网提高了寻人效率,张益美不想因为自己降低了那份效率。于是午饭拖成晚饭、到下班才发现自己一整天没喝水,这成了张益美们的常态。

头条寻人延伸到诸多特殊群体

经过这五年,头条寻人已扩展维度,找寻的失踪者也从个体延伸到了很多特殊群体。

2017年3月,头条寻人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求助者是一个叫胡定远的台湾老兵,已经97岁。他要寻找的不是走丢的亲人,而是他77年前的故乡。

“四川泸县凤凰乡6保2甲”这个民国时期的地址,确实已经没人记得了。但今日头条向四川泸州地区定向推送了“胡定远寻亲”的消息后,奇迹居然发生了。志愿者、媒体人多方接力,团队找到了胡定远83岁的外甥。海峡两岸视频通话后十天,胡定远回到了阔别七十多年的故乡。“房子多了,人也多了,但景色没变,他们都在我梦里。”心愿了结,一年多以后,胡定远安详地与世长辞。

受这件事的启发,2017年年底,今日头条正式启动了两岸寻亲公益项目。2018年7月,今日头条又启动了寻找烈士后人项目。负责“寻找烈士后人”项目的周有强确认了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那些牺牲的人,值得后来者重新追忆和缅怀。

2018年,今日头条副总编徐一龙曾在演讲中说:“科技,是头条寻人能够成功的助推器;而善意,是头条寻人能够成功的底色。” 平台提供了人们互相帮助的管道,也因此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慈悲,他们是链条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互联网寻人公益保有持续性的重要原因。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

猜你喜欢

寻人救助站头条
为科技赋予温度 让善意无处不在
百度升级“AI寻人”服务
短镜头
民政部向百度开放数据 AI寻人再获成功案例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救助站
大宝小神探·海底寻人
YY英语救助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