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地区典型轮作与休耕方式对稻田水稻季N2O和CH4排放量的影响

2021-03-09王书伟吴正贵孙永泉陈吉盛雪雯

生态环境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田面紫云英轮作

王书伟,吴正贵,孙永泉,陈吉,盛雪雯

1.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常熟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2.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6;3.苏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江苏 苏州 215011

CH4和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100年尺度上,其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是CO2的25倍和298倍(IPCC,2007)。为了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实现到2050年将大气平均温度的升高限制在2 ℃的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在 2010年的水平上减少40%—70%(IPCC,2014),因此,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减少CH4和N2O的排放量。稻田特殊的淹水环境和中期烤田管理模式被认为是大气中重要的CH4和 N2O 排放源(Cai et al.,1997;Xing,1998;Li et al.,2004;Yan et al.,2005;Yan et al.,2009),而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稻米生产国,水稻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Chen et al.,2010),在水稻生长期,每年我国稻田 CH4和 N2O 排放量分别为 7.4 Tg·a−1(Yan et al.,2009)和 50.3 Gg·a−1(Cai,2012),分别占人为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2.7%和 29.2%(Chen et al.,2010)。太湖地区一直以来是中国主要的稻米产区,也是“高复种、高投入、高产出”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耕作制度单一和过度追求单产,大量、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制品,不仅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也使得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贫瘠化越来越严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Chen et al.,2014)。

当前,已有结果证明,在非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间实行轮作或休耕,可有效的减少CH4和N2O温室气体排放量(Xia et al.,2016),同时会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下季作物产量(Bennett et al.,2012)。在太湖地区已开展的轮作休耕实验结果证实,与传统的水稻-小麦轮作相比,实行水稻-绿肥(紫云英、蚕豆或油菜)轮作,可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中CH4和N2O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水稻产量(张岳芳等,2013;Xia et al.,2016;胡安永等,2016)。根据Xia et al.(2016)研究结果,与传统的水稻-小麦轮作相比,实行水稻-蚕豆轮作可减少29%—44% CH4排放量,56%—69% N2O排放量,并且能使水稻产量平均增加5.2%。

在太湖地区非水稻生长季推行轮作与休耕的耕地中,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L.)、豌豆(Pisum sativumL.)、蚕豆(ViciafabaL.)等固氮植物和油菜(BrassicanapusL.)常被用作绿肥种植,替代传统的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L.)种植,与下季水稻进行轮作,在非水稻生长季休耕模式也被大力推广,而对紫云英-水稻轮作、油菜-水稻轮作和休耕-水稻轮作对水稻季CH4和 N2O减排效果已有报道结果不一,有的结果显示紫云英-水稻轮作对CH4和N2O减排效果好于油菜-水稻或休耕-水稻轮作方式(Kim et al.,2012;胡安永等,2016),而有的结果显示油菜-水稻轮作方式对CH4和N2O减排效果更好(张岳芳等,2013)。然而,在太湖流域典型轮作休耕稻田区域,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种轮作休耕方式都在推行,为了更好地评价3种轮作休耕方式对水稻产量、CH4和N2O排放量的影响,更好地指导当地轮作休耕工作开展,选定在东太湖生态保护区稻田开展轮作休耕方式对稻田土壤CH4和N2O影响研究,以期为当地轮作休耕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场地概况

本试验于 2018年在太湖苏州湾现代农业园开展,此农业园位于苏州吴中区横泾镇(31.1474°N,120.5202°E),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2018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分别为17.5 ℃和1188 mm,水稻生长期间(6—10月)平均气温为25.6 ℃,降雨量为664 mm,其中降雨量占了年降雨总量的55.9%。土壤类型为黄泥土(系统分类为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耕作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6.7 g·kg−1,全氮含量为 1.77 g·kg−1,全磷含量为 0.61 g·kg−1,全钾含量为 19.2 g·kg−1,pH 为 5.56,CEC 为 19.4 cmol·kg−1;土壤粒径质量分数为:黏粒31.0%、粉粒39.4%、砂粒29.6%。太湖地区以冬小麦-水稻轮作为主,因该地区推广轮作休耕,将原来种植冬小麦的稻田改为种植其他作物或绿肥,或者实行休耕,目前主要有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种轮作休耕方式。

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本试验在长期实行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种典型轮作休耕的稻田上开展,该区域稻田于 2015年开始在非稻季将原来种植冬小麦的稻田改成种植紫云英、油菜和实行休耕。在稻季实验中设置了两种氮肥梯度(不施氮肥处理和 300 kg·hm−2,以纯氮计,下同)共6个处理(表1),分别为紫云英-水稻轮作处理、油菜-水稻轮作处理和休耕-水稻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各实验小区间采用长期耕作形成的自然田埂作为分隔,每个小区长33 m,宽20 m,便于机械化耕作。在非稻季期,不施用任何肥料,紫云英和油菜在每年10月中旬左右人工播撒种子,每亩用量为4 kg,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在水稻收获后进行一次机翻深耕作业。在水稻季,3种轮作方式下,总施氮量为 300 kg·hm−2(纯氮,下同)的处理按基肥∶分蘖肥∶穗肥=6∶2∶2进行人工撒施,所有处理磷肥(以P2O5计,下同)和钾肥(以K2O计,下同)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施肥量分别为 30 kg·hm−2和 60 kg·hm−2,具体施肥量和比例见表 1。在水稻生长季,田面水分管理采用淹水-烤田-淹水-湿润模式,即从6月5日开始灌水,保持田面水在3—5 cm至7月18日开始烤田,至7月28日烤田结束,田面水自然落干,7月29日重新灌水,保持田面水3—5 cm至9月20日,此后一直保持间歇灌溉,保持田面湿润,在收获前两个星期停止灌溉。

表1 水稻生长季不同处理施肥比例Table 1 Rate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for 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rice-growing season

1.3 N2O和CH4采样和测定

稻田土壤 N2O和CH4排放通量采用静态箱法进行观测,每个小区放置3个采样箱。采集气样时,将PVC采气箱(50 cm×50 cm×50 cm)放置在5 cm深的水槽(与顶端下 5 cm处盆钵外侧焊为一体)中,根据水稻生长高度,在水稻生长中后期,PVC采样箱长、宽、高改为50 cm×50 cm×110 cm。每次施肥后一般进行连续采样 3—5次,在非施肥期每隔一个星期采样一次,采样时间为 09:00—11:00。通过温室气体自动采样器采集箱内气体于真空气袋中,每次采样时,利用自动采样器先把箱内气体循环15 s,然后采集气体10 s,采气量约200 mL,每隔10 min采1次样,共采集4袋气体,同时记录空气温度,用于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用4次采样温室气体浓度与采样时间进行线性回归,如果R2>0.9,说明此次样品有效,否则说明样品不合格,斜率代表CH4和 N2O每小时浓度的变化。再根据采样箱的底面积和高度,从而计算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mg·m−2·h−1)。用安捷伦 7890A 气相色谱对样品进行分析,CH4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测定,N2O由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测定,分别用高纯N2和氩亚甲烷(氩气95%,CH45%)作为载气,流速为40 mL·min−1,箱温和检测器的温度分别保持在40 ℃和300 ℃。

1.4 N2O和CH4排放通量计算

N2O或CH4排放通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F为 N2O(mg·m−2·h−1,以 N 计,下同)或 CH4(mg·m−2·h−1,以 C 计,下同)的排放通量;ρ为标准状态下 N2O-N(1.25 kg·m−3)或CH4-C(0.536 kg·m−3)的密度;V为采样箱的体积(m3);A为采样箱底座的面积(m2);dc/dt指单位时间内箱内气体浓度的变化量,用4次采样的气体N2O浓度与采样时间进行线性回归,取R2>0.9的,斜率值就是dc/dt,mg·h−1;θ为箱体内的温度,℃;每次观测各个处理的N2O或CH4的排放通量用3个重复的平均值表示。

1.5 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计算

N2O(以N计,下同)或CH4(以C计,下同)累积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为 CH4或 N2O 的累积排放量,kg·hm−2;Fi为第i天采样日CH4和N2O排放通量,mg·m−2·h−1;i表示第i次采样;ti+1−ti表示两次采样测定的时间间隔,d。

1.6 氮素利用率(NUE)、GWP和GHGI计算公式

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NAUE,kg·kg−1)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UN为施氮处理下的籽粒 N吸收量(kg·hm−2);U0为空白处理下籽粒 N素吸收量;YN和Y0分别为施氮处理和空白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FN为N肥施用量。

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kg·hm−2·a−1,以CO2计)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CH4)和R(N2O)表示每种轮作和休耕方式下水稻生长季 N2O和 CH4累积排放量,单位为kg·hm−2;公式中的 25和 298分别表示 1 kg CH4和1 kg N2O增温潜势分别是 CO2的 25倍和 298倍(IPCC,2007)。

单位水稻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kg·kg-1)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WP表示温室气体相对于 CO2的全球增温潜势;Y代表每个处理下水稻籽粒产量(t·hm−2)。

1.7 土壤性质及其他环境因子测定

除稻田田面水落干状况外,每次温室气体采样时同时采集田面水,采样时,将塑料瓶绑在2 m长的竹竿上,伸到稻田里采集稻田表层田面水,在温室气体采样点周围内均匀采集 5个样品混合为一个样品,每个小区采集 3个重复样品。田面水带回实验室过滤(0.45 µm),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Smartchem140,AMS,Italy)分析 NO3−-N,NH4+-N,用TOC仪(Analytik Jena AG,Germany)分析可溶性有机碳(DOC);收获期土壤pH(土∶水,1∶2.5)和田面水pH用便携式pH计测定;收获期土壤NO3−-N 和 NH4+-N 用 2 mol·L−1KCl按照土∶浸提液=1∶10进行浸提,然后用自动化学分析仪分析,土壤DOC用去离子水按照土∶水=1∶5浸提,然后用 TOC仪分析;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用C/N元素分析仪(Vario Max CN,Elementar,Hanau,Germany)测定。

1.8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合最小显著差法(LSD)对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N2O和CH4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田面水NO3−-N,NH4+-N、pH和DOC进行差异性显著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2O和CH4排放通量与田面水NO3−-N、NH4+-N、DOC和pH的相关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version 25.0,Chicago,IL,USA),画图采用 Origin(version 2016,Northampton,MA,USA)。所有显著性检验在P<0.05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轮作方式下收获期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表 2为水稻收获期各处理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非施用氮肥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可显著降低土壤 pH,增加土壤 NH4+-N含量(P<0.05),与其他施氮轮作处理相比,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pH下降幅度最大;与其他轮作方式相比,长期实行休耕-水稻轮作方式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而对土壤 DOC 影响不显著(P>0.05)。

表2 轮作休耕试验区收获期表层(0—20 cm)土壤性质Table 2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harvest topsoil (0-20 c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

与空白氮处理相比,各轮作处理在施氮 300 kg·hm−2水平下,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加幅度为53.7%—60.0%(表 3)。在当地常规施氮 300 kg·hm−2水平下,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水稻产量最高,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次之,休耕-水稻方式下产量最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3),与RRN300和FRN300处理相比,MRN300处理下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6%和6.0%。从表3可见,6个处理下作物吸氮量变化范围在 50.6—105 kg·hm−2,MRN300、RRN300、FRN300 3个处理下氮农学利用率、氮吸收利用率分别为 10.65、10.58、10.76 kg·kg−1,15.2%、15.9%、12.2%,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氮农学利用率最高,但氮吸收利用率最低,MRN300、RRN300和FRN300各处理间氮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表3 不同处理间作物产量、作物吸氮量、氮肥利用率Table 3 Grain yields, N uptake and NU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2 稻田田面水无机氮、pH和DOC动态变化

图1是不同轮作处理田面水NH4+-N、NO3−-N、DOC和pH动态变化,MRN300、RRN300和FRN300田面水 NH4+-N和 NO3--N含量受氮肥施用影响明显,随着施肥天数呈现动态下降趋势,NO3−-N峰值出现一般晚于NH4+-N峰值,整个水稻生长周期内,3个处理NH4+-N和NO3−-N变化范围分别为0.15—25.4、0.10—25.1、0.10—24.3 mg·L−1和 0.02—2.72、0.12—3.13、0.06—1.57 mg·L−1。非施用氮肥情况下,MRN0、RRN0和FRN0 3个处理的田面水无机氮含量较低,NH4+-N和NO3--N含量范围分别为0.06—3.78 mg·L−1和 0.08—0.71 mg·L−1。不同处理间 DOC含量受氮肥施用影响不明显,整体动态变化表现为基肥期>分蘖肥期>穗肥期,整个水稻生长期,MRN300、RRN300、FRN300、MRN0、RRN0和FRN0 6个处理DOC含量均值分别为121.3、114.0、112.1、95.1、105.0、90.4 mg·L−1,在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DOC含量最高,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轮作处理在N300氮肥梯度下,田面水pH受施肥影响明显,每次施肥过后,田面pH会出现一个峰值,pH变化范围为6.90—8.83,不同处理在N0梯度下变化范围为7.01—8.10,在N300水平下,与休耕-水稻轮作相比,实行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轮作可显著提高整个水稻季田面pH(P<0.05),在N0水平下,3种轮作方式下整个水稻生长季田面水pH差异不显著(P>0.05)。

图1 不同轮作处理田面水NH4+-N、NO3−-N、DOC和pH动态变化Fig.1 Dynamics of surface water NH4+-N, NO3−-N, DOC and pH in different rotation treatments

2.3 不同轮作方式下N2O排放通量和累计排放量

图 2是不同轮作方式下 N2O排放通量动态变化图。不施氮肥下,各轮作处理下N2O稻季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在 0.001—0.009 mg·m−2·h−1,各轮作处理间N2O排放通量均值差异不显著(表4,P>0.05)。在施用300 kg·hm−2下,各轮作处理下N2O稻季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在 0.001—0.144 mg·m-2·h-1,不同处理间N2O排放通量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受N肥施用影响显著,每次施肥后N2O排放就会出现一个峰值,随施肥天数N2O排放通量迅速下降,整个水稻生长季MRN300、RRN300、FRN300 3个处理N2O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 0.0142、0.0222、0.0145 mg·m−2·h-1,其中紫云英-水稻轮作体系下 N2O 排放通量最小,与RRN300处理相比,N2O排放通量显著降低了36.0%(P<0.05,表4)。整个水稻生长季MRN300、RRN300、FRN300 3个处理累积N2O排放量分别为 0.498、0.778、0.508 kg·hm−2,与紫云英-水稻和休耕-水稻轮作方式相比,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能显著提高N2O累积排放量(P<0.05,表4),分别提高了56.2%和53.1%。

图2 水稻生长季不同处理N2O排放通量Fig.2 Daily variations of the N2O fluxes from the treatment plots over the rice growing season

表4 不同处理间CH4、N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GWP和GHGITable 4 CH4 fluxes, N2O fluxes, cumulative emissions of CH4 and N2O, GWP and GHGI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4 不同轮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

图3是水稻生长季不同处理CH4排放通量动态变化图。不同处理水稻生长季CH4变化趋势一致,受氮肥施用影响不明显,表现在水稻生长的前期,包括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CH4排放通量呈现上升趋势,在水稻生长中期拔节期前CH4排放通量达到峰值,各处理CH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在0.025—26.820 mg·m−2·h−1之间,其中 CH4最高排放通量出现在 MRN300处理。在水稻生长烤田期 CH4排放通量随土壤体积含水量降低而迅速下降,并且一直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排放速率直到收获期。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N300处理下的排放量大于N0处理下的排放量,其中 MRN300处理下 CH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MRN0(P<0.05,表4),CH4排放通量提高了15.9%。

图3 水稻生长季不同处理CH4 排放通量Fig.3 Daily variations of the CH4 fluxes from the treatment plots over the rice growing season

在N0施氮水平下,以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CH4稻季平均排放通量最大,显著高于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轮作方式(P<0.05),分别高了 27.5%和15.5%,以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 CH4稻季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CH4排放量最小;在N300施氮水平下,同样以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 CH4排放通量和累积CH4排放量最大,与紫云英-水稻轮作和油菜-水稻轮作方式相比,CH4累积排放量分别提高了 6.7%和5.6%,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样以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最小(表4)。

2.5 不同轮作方式下GWP和GHGI

不同处理产生的稻季 GWP均值变化范围在4611.7—6029.6 kg·hm−2之间(表 4),其中以 CH4产生的增温潜势为主,贡献了97%的GWP。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N300处理下的GWP显著高于N0施氮水平下(P<0.05,表4),高的N肥用量能提高土壤GWP,而在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N300和 N0两种施氮水平下 GWP差异不显著(P>0.05),氮肥用量对土壤GWP影响不明显。在N0和N300施氮水平下,都以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的GWP最小,油菜-水稻轮作方式次之,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GWP最高,与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 GWP相比,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的GWP降低了6.4%—9.1%。不同处理稻季GHGI变化范围在0.64—1.09 kg·hm−2之间(表4),以MRN300处理下的 GHGI最小,显著小于 RRN0、FRN0和FRN300(P<0.05),主要由于增加了水稻产量(表 3);在施氮300 kg·hm−2下,3种轮作方式下的GHGI差异不显著(P>0.05,表4);在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生产单位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少。

3 讨论

3.1 不同轮作方式对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冬小麦-水稻轮作方式相比,在太湖地区实行紫云英、蚕豆或油菜与水稻轮作方式能提高水稻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Xia et al.,2016;胡安永等,2016;Cai et al.,2018),而基于长期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对水稻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实行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对水稻产量增产不明显(胡安永等,2016)。本研究针对太湖地区主要推行的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种轮作方式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以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次之,休耕-水稻轮作方式下最低,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张岳芳等,2013;胡安永等,2016)。实行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主要由于紫云英是太湖地区常用的一种绿色培肥植物,不仅能通过生物固氮为土壤供氮,固氮量在 160—300 kg·hm−2之间(Rasmussen et al.,2012),并且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氮素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稻季养分供给,对下一季水稻生长产生显著的残余氮效应(Watson et al.,2002;Mayer et al.,2003;Hauggaard-Nielsen et al.,2009),并且在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稻季收获期土壤无机氮含量最高(表2)。油菜也是太湖地区常用的一种绿色培肥植物,由于其碳氮比高于紫云英,腐殖化过程及氮矿化速率比紫云英慢,为下一季作物提供的残余氮效应稍弱(表2),因而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对水稻产量贡献次于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Kim et al.,2012;张岳芳等,2013)。从表1来看,休耕-水稻方式下,对地力消耗最大,收获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轮作方式,并且外源氮输入量也小于紫云英-水稻和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产生的残余氮效应最不明显,因而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低。

3.2 轮作方式对N2O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影响

在本研究中,空白施氮处理不同轮作方式下N2O排放通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表4),N2O排放通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且无排放峰出现(图2),已有很多研究证明在稻季淹水厌氧条件下,N2O通过反硝化过程被进一步还原成N2,从而降低了N2O排放通量(Ma et al.,2009;Wang et al.,2017)。N2O主要是通过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外源氮肥的施用能显著促进稻田N2O的排放,与空白施氮量相比,施氮300 kg·hm−2能显著增加稻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增加了2—5倍(表4),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Liu et al.,2010;Wang et al.,2019),其中以油菜-水稻轮作方式下N2O排放通量最高,显著高于紫云英-水稻和休耕-水稻轮作方式(表4)。以前研究已证实将C/N比较高的作物秸秆还田,能促进微生物固氮,减少了硝化和反硝化底物氮供应,因而会减少N2O排放量(Jensen,1997),本研究中以高碳氮比的油菜秸秆还田和水稻轮作下N2O排放通量最高,这可能与油菜作为绿肥,在水稻移栽前已经还田快一个月,在移栽前的淹水泡田已经让油菜秸秆可能已经矿化,且油菜的还田生物量是3种轮作方式中最多的(图4),从而为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提供丰富的矿质氮供应,从而促进了N2O排放。

图4 不同轮作模式下地上部分生物量(B)及碳氮比Fig.4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C/N in different rotation modes

3.3 轮作方式对CH4排放通量影响

本研究中,不同轮作方式在施氮300 kg·hm−2下对稻季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影响不显著,但在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 CH4排放量最小。在空白施氮处理下,同样以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下CH4排放通量最小,与胡安永等(2016)研究结果以休闲-水稻轮作方式下 CH4排放通量最小不一致。本试验在非水稻生长季不施用肥料,紫云英、油菜及草类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3种轮作方式下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图4),以油菜和杂草碳氮比最高,以紫云英碳氮比最低。低碳氮比的紫云英更快速的分解和腐质化,可能已经被微生物分解形成了腐殖质,并与土壤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成为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类型,不易被产甲烷菌分解而产生大量CH4;高碳氮比的油菜和杂草被分解过程更长,因而可能更有利于甲烷菌分解而产生大量CH4。已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低C/N作物紫云英比高C/N作物黑麦草增产减排效果更好,是更值得推荐的绿肥作物(Kim et al.,2012)。高碳氮比的油菜或杂草直接还田能增加土壤中不稳定有机碳含量,从而利于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的活性,促进CH4排放(Dalal et al.,2008)。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DOC对紫云英-水稻轮作两个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有负相关影响,对油菜-水稻轮作两个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有正相关影响,虽然没有统计显著性,但对休耕-水稻轮作下的 CH4排放通量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表5)。

表5 N2O和CH4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Tabl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N2O and CH4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3.4 轮作方式对GWP和GHGI影响

在本研究中,实行紫云英-水稻轮作比实行油菜-水稻轮作和休耕-水稻轮作更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减少N2O和CH4排放量,降低因水稻种植产生的GWP和GHGI,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Kim et al.,2012),主要是实行紫云英-水稻轮作减少CH4排放量和增加水稻产量的原因(Wang et al.,2019)。但与张岳芳等(2013)报道的紫云英-水稻轮作增加了太湖地区GWP结果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在张岳芳等(2013)研究中油菜的秸秆被移除,没有外源油菜秸秆等有机物质的还田,从而得到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 CH4排放量比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低,同时淹水稻田是产CH4主要的源,也是主导GWP的温室气体。在其他研究中,小麦和油菜等高C/N植物残基的掺入最初对水稻生长有负产量影响,主要由氮的固定引起(Azam et al.,1991;Verma et al.,1992)。实行紫云英-水稻轮作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氮含量,更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降低 GHGI,主要是由于紫云英植物残基C/N最小,更容易被微生物矿化,为水稻生长提供无机氮元素(Kim et al.,2012),这与在苏州轮作休耕与地力跟踪监测结果一致。本文没有考虑轮作休耕季不同轮作方式对N2O和CH4排放的影响,但已有研究证实,在轮作休耕季以油菜轮作下N2O和CH4排放通量最高(张岳芳等,2012),因而,从轮作休耕季和水稻生长季来看,实行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最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水稻产量提高。

4 结论

实行轮作休耕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太湖平原紫云英-水稻、油菜-水稻和休耕-水稻3种典型轮作休耕方式进行比较,综合产量效益和环境效应,发现实行紫云英-水稻轮作方式是太湖区域最优轮作方式,不仅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同时可以降低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

猜你喜欢

田面紫云英轮作
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变化特征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以长江中游单季稻田为例
增效剂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春耕稻田滞水减排控制面源污染效果研究
研究表明:玉米-大豆轮作磷肥两年施用一次
不同播期和配比对油菜与紫云英混播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蔬菜轮作有原则 合理种植效益增
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
那一片紫云英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