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一女生半夜哭着找妈妈,原来是患了分离性焦虑症

2021-03-08晓林

现代家长 2021年2期
关键词:军训女士幼儿园

晓林

在幼儿园门口,想必您见过抱住妈妈的脖子不撒手的宝宝,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声令人动容,但是您见过如此黏妈妈的初中生吗?

初一女生深夜大闹宿舍,只因想妈妈难以成眠

小媖第一次引起围观,是在军训结束的那个炎热的下午。当时,大巴车载着初一新生从军训某地回到学校,家长们三五成群地在学校操场上等待孩子们的归来。

贴着“初一(6)班”字样的大巴车刚一打开车门,一个瘦小的女生便冲了出来,奔向篮球架旁边的妈妈。离妈妈还有两三米远,她就纵身扑向妈妈,直接把妈妈扑倒。旁边的家长还没来得及搀扶,女生就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这孩子怎么了?生病了吗?”

“该不会是受了什么委屈吧?分开刚刚两周,至于这么激动吗?”

家长们议论纷纷。

围观的同学面色平静,一副习以为常的表情。他们告诉各自的家长,这个女孩名叫小媖,是全校的“名人”,因为军训这两周她差不多每天夜里都要哭一场,说是想妈妈了,惹得同宿舍的女生人人想家,还因为不能按时就寝被教官批评。

母女相拥而泣,场景着实感人,有的妈妈甚至有点羡慕,怪自家孩子没心没肺。

小媖的班主任不以为然:“这样的场景,我在幼儿园门口经常看到。小媖已经13岁了,怎么看上去像个3岁宝宝?”

几天后的深夜,女生宿舍突然传出一声凄厉的喊叫,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原来,小媖半夜想妈妈,难以成眠,她索性起床,收拾东西就要回家,被宿舍管理老师制止后,顿时情绪失控,大喊大叫起来。同学们被惊醒,都揉着惺忪的睡眼,见怪不怪地围上来看热闹。

半小时后,小媖的班主任闻讯赶到,随后小媖的父母也风风火火地赶来。

见到妈妈,小媖发疯似的冲开围观的人群,扑到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要求回家。

小媖就读的中学采取严格的寄宿制,不允许学生走读,鉴于小媖严重不适应寄宿生活,学校要求小媖的家长加强教育,如果不能遵守学校的规定,建议退学,去上走读制中学。

事实上,學校这是发出了“黄牌警告”。小媖的妈妈邓女士不敢怠慢,通过班主任找到我,请求我对小媖进行心理辅导。

单独沟通时,邓女士告诉我,小媖从小就特别黏她,只要分开就哭闹,只要见面就寸步不离:“这孩子就像我身上的一块肉!我快被她折磨疯了!”看得出,她的焦虑是发自内心的。

我问:“小媖这样的状态,小时候怎么上的幼儿园?”

“说是上了三年幼儿园,其实没去几天。”邓女士苦笑,“只要送去,她就哭哭啼啼一整天,老师使出浑身解数都哄不住。担心影响别的孩子,幼儿园恳求我给孩子转园。我只好照办,先后给小媖转了四次幼儿园,好歹支撑到上学的年龄。其间,一说去幼儿园小媖就哭闹,撒谎说肚子疼,后来医生真的说孩子有浅表性胃炎。没办法,我只好带着她上班,没少挨领导批评,职务晋升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我问:“小媖上小学的时候闹过吗?”

邓女士说:“刚开始闹过一阵子,后来慢慢适应了集体生活,就不怎么闹了,但还是比较黏我,放学后就宅在家里,让我陪着她做作业,从来不肯自己下楼找小朋友玩。她从不带同学来家里玩,好像没有知心朋友,挺孤单的,但总体来看还算正常。奇怪的是,小学毕业后她突然又开始疯狂地黏我。初一军训回来,她在学校闹过一场,回家后仍然死死缠着我,洗澡都不让我离开。”

我好像发现了什么,忙问:“小媖小学毕业前后,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吗?”

邓女士嗫嚅半晌,不情愿地说:“小媖小学毕业典礼的第二天,我和她爸爸离婚了。我们其实早就貌合神离了……”

小媖黏妈妈的行为很像幼儿,甚至洗澡都让妈妈陪着,已呈病态

经严格测试,小媖被诊断为中度分离性焦虑障碍,即人们常说的“分离焦虑症”。

邓女士不解:“哪个孩子离开妈妈不焦虑,怎么能跟心理疾病扯上关系?”

我告诉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许多分离,包括妈妈上班、进入幼儿园、和小朋友分别等自然事件,以及亲人离世、爸爸或妈妈长期到外地工作、爸妈离异等特殊事件。

分离焦虑是由于孩子与重要他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等)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如沮丧、悲伤、害怕、孤单等,以及大声哭闹、害怕陌生、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等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

在幼儿时期,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减弱。然而,有些父母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不能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这些孩子直到上了小学、中学,乃至成年以后仍经常有强烈的分离焦虑,正常生活被严重干扰,此时的分离焦虑就不再是正常的负面情绪,而应被称为分离性焦虑障碍了。

邓女士委婉地质疑:“除了有些黏人,小媖其他方面都很正常,上次月考还名列全班第13名呢。”

我告诉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6个基本症状在小媖身上都有体现,不妨对号入座:

1.害怕可怕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所爱的人身上。小媖深夜大闹宿舍,不只是想跟妈妈待在一起,更是担心妈妈出事。她曾对室友说:“我妈有颈椎病,她犯病了谁照顾她?我必须回家!”

2.担心发生不可预知的事件会导致永久性分离。军训的时候,小媖闹着回家,曾对教官喊叫:“要是妈妈自杀了怎么办?”她隐瞒父母离婚的事,所以在教官看来她这样说话纯属无理取闹。

3.拒绝上学。做心理测试的时候,小媖数次表示希望休学一年,在家陪伴妈妈,以免妈妈因离婚而得抑郁症。当然,不排除学习压力增大导致她厌学的可能性,但“大后方不稳定”肯定放大了学习压力的强度。

4.不愿睡觉。小媖的失眠症已经相当严重,即使勉强入睡,也会做噩梦,梦见妈妈离她而去,她在后面拼命追赶却迈不开腿。

5.有身体疾病,如头痛或胃痛。小媖上幼儿园时就被诊断患有浅表性胃炎,后来随分离焦虑减弱而消失,上初中以后,随着分离焦虑的增强,胃病复发。受失眠影响,她经常偏头痛。

6.无节制地亲近不愿与之分离的人。小媖黏妈妈的行为很像幼儿,甚至洗澡都让妈妈陪着,已呈病态。

邓女士轻轻叹了一口气,不再心存侥幸:“小媖是怎么患上分离焦虑症的?真的要怨我离婚吗?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没有离婚,为什么她也有分离焦虑?”

我问:“小媖告诉我,她小的时候换过十多个保姆,是不是真的?”

邓女士怔了怔:“哪有那么多,大约七八个吧。那时候我经常出差,她爸爸指望不上,我只好请保姆照顾她,可是保姆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不换怎么办?难道这也会给小媖带来麻烦?”

我告诉她,频繁更换照顾者,只是造成小媖分离焦虑的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母爱缺失:“对小媖来说,保姆只是妈妈的‘替代品,再好的保姆也不如妈妈亲切,但是,妈妈经常不在家,连替代品都经常是陌生人,小媖哪来的安全感?一旦见了妈妈,她当然会寸步不离。”

上小学以后,邓女士的生活稳定下来,小媖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可惜好景不长,父母离婚这个重大的家庭负面事件把小媖打回原形,激活了她早年的痛苦记忆,所以她黏妈妈的行为和小时候如出一辙。

分离是苦涩的,但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学会接受分离

我对小媖进行了十次心理辅导,邓女士全程参与。辅导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倾听小媖的感受,让她的负面情绪有个合理的出口。因為半夜哭闹,小媖成为学校的笑柄,同学们对她嘲笑大于同情,所以小媖备感孤独。

我和邓女士约好,小媖描述焦虑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打断她,只是用肢体语言回应。那个周六的下午,小媖向我们倾诉了两个多小时,擦泪的纸巾用去半包。最后,她长长舒了一口气,神情也轻松了许多。

对于因心理障碍而被孤立的小媖来说,被倾听和被理解可以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纠正偏差认知,正确认识分离,正确看待亲密关系。我告诉小媖,人生一世,分离是必须经常面对的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次毕业都要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分道扬镳;长大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去外地上大学一年只能回家两次;最痛苦的分离是生死,我们总要给长辈送终……关系越亲密,分离时越痛苦。但换个角度看,分离未尝不是浪漫的缺憾,没有分离,哪来的久别重逢?

人要成长,要变得强大,就必须接受分离,承受分离之苦,并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使自己免受孤寂之苦。

这样的开导对小媖来说十分必要。她之所以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正是观念上存在认知偏差,现在必须补上这一课。

第三,与孩子共情,分享人生中的分离故事。为了让小媖对分离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我和邓女士轮番上阵,讲述各自的分离故事。

我讲述了我外婆临终时发生的故事。我泪水涟涟地讲完,小媖感慨:“原来生离死别可以这样美!我真是太小孩子气了。”

应我的要求,邓女士讲述了她与前夫的恋爱故事,中间没有说前夫一句坏话,只说世事无常,当缘分已尽,就友好分手,互道珍重。

最后,邓女士对小媖说:“我失去了丈夫,但你没有失去爸爸,更不会失去妈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小媖泪流满面,使劲点头。这算是一个小小的仪式,让她正式接受父母离婚这件事。

第四,积极投入新生活,给小媖做出好榜样,同时给小媖安全感。不难发现,每当妈妈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小媖的分离焦虑就会格外强烈,所以,我要求邓女士尽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生活,给小媖做出好榜样,同时给小媖安全感。

第五,帮助小媖重建信心,积极投入集体生活。鼓励小媖多参加健康的社交和体育活动,是缓解分离焦虑的好方法。

邓女士委托小媖的班主任,指派小媖担任班干部,参与组织国庆文艺晚会,并让其他班干部支持小媖的工作。小媖大受鼓舞,每天忙里忙外,失眠症不知不觉就好了,也不怎么操心妈妈的颈椎病了。

寒假前,小媖已经完全适应了寄宿生活,还被室友一致推选为寝室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军训女士幼儿园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爱“上”幼儿园
军训是种怎样的体验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想念幼儿园
喂猫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