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平衡视角下的中国非遗外宣翻译分析

2021-03-08闫宇涵晋中信息学院山西太谷030800

文化产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群落文化遗产物质

闫宇涵 晋中信息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0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也呈现出融合的趋势,而正因如此,导致中西方文化失衡的现象更加突出。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努力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宣传与展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必然。同时,这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平衡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研究对于提升非遗外宣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一、非遗外宣翻译定位与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容,有传统文化,也有文化产物,有实际存在,也有非物质形态。前者如建筑、字画、书籍、器具等,而后者如表演、实践、表现形式、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本质上是进行文化的世界性展示[1],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世界层面的全方位展示,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也带动其先进文化的传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时也需要基于特定的原则,基于特定的策略,需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强调文化、语言、社会、读者、作者、译者的一体化,以各个因素的融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更全面。应在选择三维转换、翻译生态环境建构、译者中心化等基础之上,深入剖析翻译的本质,提炼核心理念,努力追求翻译中的生态平衡,指导翻译策略的合理选择,从而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新路径。

增进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尊重及认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有效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真正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

二、生态平衡的翻译原则

生态平衡翻译研究是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基于生态视角下的翻译观,指导翻译策略的合理选择,致力于生态学翻译路径的探索。生态翻译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生态概念的迁移、生态原理的借鉴等。本身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密不可分[2],其中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规律也可以运用到翻译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倡导自然界各生物的和谐共处、生态循环,同样的翻译系统也追求翻译系统内各要素的和谐相处,追求翻译系统内部的平衡。翻译平衡视角下的翻译追求整体性的平衡,既有翻译生态平衡,也有文本生态平衡,还有翻译群落生态平衡。实现翻译中合理的跨语言、跨文化表达、内外要素整合平衡,实现宏观、中观、微观思维整合平衡,实现翻译活动系统中主体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相互平衡,构成动态的翻译平衡系统。生态平衡翻译研究脱胎于生态整体主义研究,关注翻译全过程的生态化平衡与维护,更聚焦于文本的生命状态,倡导翻译活动中各要素的合理互动,其被形象地称为文本生态翻译、生态翻译群落、翻译生态的“平衡术”。这要求在翻译中树立大局观,从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中跳出来,找到现象背后的成因,选择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法,提高翻译实效。

三、生态平衡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

(一)坚持文本生态平衡

所谓的文本生态平衡,倡导文本的生态环境与文本生命状态的平衡,翻译时基于文本生态平衡的研究视角。文本生态平衡涉及语言生态平衡、文化生态平衡、交际生态平衡等多个方面,母语的文本生态系统与译语的文本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差异[3],而实现两者的协调及维持其平衡难度较大。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繁多且各具特色,特别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使得非遗翻译中文化专项翻译解读难度较大,很难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灵活转换,这就要求除了做好汉英语言的转换,必须还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准确表述,实现文化信息的合理解读,进而实现真正的翻译。基于文本生态的研究视角,要求翻译时要关注翻译的生态环境,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适当地“增补”或“删节”,而前提是不影响原文语义的表达,通过有效的技术调整,实现文本语言生态文化与交际的整体平衡。关于“南音”乐器的介绍,“南音乐器以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和拍板为主……”其翻译时要基于生态翻译视角。南音作为古老的乐种,其有独特的演奏方式,在这段描述中主要介绍这种传统乐器的演奏构成,涉及大量的专业语汇,对于翻译来说难度较大。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与真实,可以尝试添加注释的方式,实现译语翻译生态环境的及时修补,让文本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也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专业性的表述,并自觉产生相应的文化意象,从而准确把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比较理想的翻译是“Nanyin instruments mainly include pipa,dongxi-ao(a vertical bamboo fl ute), sanxian (a thre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s) , erxian (a two-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s)and paiban ( wooden clappers) ……”

(二)维持翻译群落的生态平衡

翻译群落是翻译活动发生、发展、操作、结果等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活动的集合,要想实现其平衡,必须要求各环节、各参与要素保持平衡状态。在翻译群落中译者具有代表意义,常处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这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时应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现状、传承情况、基本特征、应用价值等。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人,既要主动出击,又要慎独思考,努力协调好自己与翻译各主体的关系,打造平衡的翻译群落,让翻译工作顺利展开。

(三)追求翻译生态平衡

让翻译主体在周围环境中处于平衡、友好的生存状态。翻译主体既有广义之意,也有狭义之意,广义的是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而所倡导的生态平衡翻译执行的是广义的翻译主体。外界环境是与翻译活动有关的所有环境,既有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也有社会政治环境。中国文化热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理应抓住“走出去”的契机,大胆地走出去。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译文数量、质量都不理想,导致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翻译支持环境的缺失。政府关注不足,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完善的英文推介材料,介绍中国非遗的双语书籍少之又少。非遗项目多,翻译难度大,翻译人员力量单薄,难以真正全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其还需要政府、社会等各主体的配合。且现阶段跨文化翻译人才储备略有不足。翻译者的能力素质会直接影响翻译质量,也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效果,要加强跨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翻译者素质,让其真正践行好翻译群落代表者的职责。只有多管齐下,营造健康有序的翻译外界环境,才能实现翻译生态的平衡与和谐,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取得理想预期。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理应向世界展示自我,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国文化热潮。但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我们也要努力从生态平衡的视角去做好非遗外宣翻译工作,尽可能地维持文本生态平衡,保持翻译群落生态平衡,推动翻译生态平衡环境建设,从而克服中西方文化表达差异,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群落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