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势与政策”课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教育的思考

2021-03-08黄洪雷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抗疫疫情

吕 岩,黄洪雷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当前,如何不失时机地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能力,激发时代责任感,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阐明抗疫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疫情防控常态化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明确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心态,强调“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其实质就是一种忧患思维和危机意识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对未来不确定性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而积极采取防控措施。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4000多万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有效控制,大学生陆续返校。面对国际疫情输入的风险和我国疫情尚存的不确定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准备。“形势与政策”课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抗疫必胜的信心,又要充分认识抗疫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立足于应对最坏的局面,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一)明确新冠肺炎疫情的性质

明确本次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决反对西方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将“抗疫”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对我国进行“抹黑”和恶意攻击。纵观历史,各种灾难威胁、各类突发事件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中,同样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及其灾难后果。因为“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抗拒性,所以“如何面对突发事件”越来越被社会理论研究所重视。公安部1988年发布的《关于处置突发事件的几点意见》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突发事件”一词。目前学界公认比较权威的定义是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第1款做出的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P143)。2020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在发布会上介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与政策”课首先就要让大学生明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的性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党和政府疫情防控的原则、决策和措施的必要性、紧迫性、科学性、可行性,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遵纪守法、执行政令、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二)大讲我国疫情防控优势,营造共识,坚定信心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人民群众的团结互助精神、大局观念,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使我国应对突发事件能够非常及时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国上下高效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物资配置和调度能在第一时间完成,有力地应对突发事件。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卓有成效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团结互助、勇于奉献精神。从过往经验看,思想政治工作在遏制非典传播、地震抢险、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应对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与诊疗方法等,尚处于不断探索认知的过程中,疫情防控常态化势在必行。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教育,深入宣传党和国家防疫政策,克服松懈麻痹情绪,凝聚共识,营造师生共同抗疫的良好局面,对于夺取抗疫胜利至关重要。要系统向大学生传授卫生防疫科学知识,提倡科学防疫,避免恐慌和盲目防疫,形成病毒“可防可控”的共识;向学生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了解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依法防控”的共识;向学生传达最新政策、信息与通知要求,形成“遵规守纪”的共识等,引导大学生理性、科学认识疫情问题,坚信“战疫必胜”。

(三)直面疫情防控风险,强化忧患意识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选取上,既要大讲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我国人民团结抗疫的感人事迹;也要不回避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尚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科学理性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强化忧患意识,激发时代责任感。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许多突发事件有时是无法预测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相当一部分突发事件的引发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比如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相对忽视生态保护相关联;一些矿难、火灾、公共卫生等安全责任事故与一些干部贪腐、监管缺失、管理缺位等问题相关联;一些社会群体性事件与外部势力破坏、社会矛盾激化相关联。

当前一些大学生为自身发展和前途问题所困扰。受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困难,党和政府已经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以个人发展引导为突破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了解国家在现阶段发展面临的艰巨困难,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自己准确定位,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行业和地方,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意识形态教育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创新。底线又被称作下线、红线、最后的界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守好底线的关键是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美国一些政客和西方别有用心的媒体把疫情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恶意抹黑中国,无端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事实再一次证明,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十分尖锐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不仅仅是聚焦政治、文化,也涉及经济、社会乃至生态文明等方面,关系到旗帜、方向、道路等根本性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2](P109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意识形态工作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个高度,对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曾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3](P113)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要越讲越坚决、越讲越硬气、越讲越深刻。2020年4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0年上辑)》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用好中国抗疫这本深刻、鲜活、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中国抗疫的事实再次有力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发展中国。要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经受各种风险考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结束了中华民族长达一个多世纪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命运;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通过70多年的奋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比上年净增132.0万名,充分体现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勃勃生机。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时果断的决策、科学精准的部署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保持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平稳运行,国家发展计划的稳步实施,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再一次创造伟大壮举。

(二)意识形态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战争、洪水、地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生命安全英勇奋斗,全民总动员、全国一盘棋,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奋勇前行,一切灾难都是一场必将胜利的人民战争。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直接面对病毒的医护人员、投身战“疫”前线的党员干部、默默奉献的广大志愿者、自觉居家隔离的广大人民,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防控疫情而努力。中国人民体现出万众一心、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中国精神力量,诠释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形势与政策课既要讲述抗击疫情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向投身一线防疫的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又要讲明白在疫情之下每一个普通人的贡献和责任,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肩负的使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广大青年总是以国家命运为己任,勇挑时代赋予的重担。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90后、00后在“抗疫”前线并肩战斗,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提出“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4]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和支持疫情防控举措,充分意识到“严守学校各项规定”就是在为战疫做贡献;“不信谣不传谣,不让谣言成为二次‘疫情’”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时代的责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时代责任的担当需要过硬的本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都需要有真才实学的热血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需要铸就优秀的政治品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将来在各自岗位上用拼搏向上的精神和过硬专业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新形势下如何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讲解,释疑解惑,因势利导,切实做到入耳入脑。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的图谋,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对青年学生进行“分化”和“西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才能确保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要持之以恒的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牢固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客观世界,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正确看待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问题。一以贯之的开展包括意识形态、政治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教育,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论调,切实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三、抵制敌对势力政治图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

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政客和不良媒体从其政治图谋出发,无视客观事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恶意抹黑我国,极力兜售西方所谓“自由国家价值观”,“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可见,站在什么立场观点看待大是大非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能力。如果面对复杂的形势和社会问题,不能独立自主的运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不能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就不可能全面地分析形势,认识社会发展趋势。

(一)深入揭示西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发展阶段的优势,利用西方价值观解读和描绘世界,影响并建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挫折、陷入低潮,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甚至做出“历史终结”的判断。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以及所谓的“普世价值”等多元价值观不断对广大青年学生造成思想冲击。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形成确立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能力,极易产生信仰迷茫、道德模糊等核心价值观偏离现象。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冲击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直接影响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社会正常生产生活、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社会各个方面。信息化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超过任何时期,然而网络、媒体并不都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甚至被别有用心地故意掺杂负面信息。疫情期间的一些谣言和负面舆论,需要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能力,进行及时识别和理性对待。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地相信缺乏权威性和客观性的信息和宣传,甚至混淆了固执己见与独立思考的区别,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个人主义膨胀和责任感的缺失,违背独立思考的真正含义,将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偏差。

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辨别是非。底线思维最重要的就是毫不动摇的坚持正确立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带有渗透性、扩张性的西方多元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批判,才能科学揭示其存在的历史条件、社会基础和本质属性,使青年学生认清其隐蔽性和危害性,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正确认识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坚定“四个自信”。

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面对世界格局多元发展、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价值观念多元表达的今天,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坚持“走什么路”的问题格外重要,有理有据的讲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上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中国坚持任何国家都应该、也有权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一方面,中国尊重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前提是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另一方面中国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不诱导或强迫别国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主张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异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冷战结束后的历史表明,西方发展道路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一些发展中国家直接引入西方制度并没有解决自己国家的实际问题,反而水土不服的政治制度成了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紧张、失序和混乱的重要原因。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坚持认为西方式的政治社会制度具有普世价值,无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强行推广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更是使许多地区和国家深陷动荡、冲突,甚至战争的泥潭之中。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二)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方式”

在西方敌对势力看来,西方价值观天然的具有合法性、正当性,把不接受其价值观的国家贴上“流氓国家”“邪恶国家”“失败国家”标签。在报道和评价中国的抗击疫情时,中国抗疫前期工作不足之处被无限放大为政府无作为,及时有效“封城”、居家隔离等措施被认为妨碍了人身自由,中国对于网络谣言的控制被西方媒体认为是阻碍言论自由,一些西方媒体指责中国政府以压制人权的威力权手段控制疫情,却对中国防疫措施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得到民众的高度认可和积极配合很少提及。但是,事实胜于雄辩,要让青年大学生从抗疫的实际情况中看清以美国政要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的丑恶嘴脸、卑劣行径、残忍本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疫情防控中,以意识形态为出发点,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置公共卫生专家的专业意见于不顾,面对疫情防控和民众压力时,将新冠病毒政治化,对中国进行污名化;面对感染风险和经济困境,强行复工复产,践踏人民的基本权利“生命权”;面对公共安全和选举政治时,标榜着“自由公正”的媒体颠倒黑白,不惜挑起种族主义,排华主义,给海外华人造成生命财产威胁。通过一些西方政客在抗疫过程中的卑劣表演,我们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将其定位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由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家所编造的“思想和幻想”的科学论断[5](P179)。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借鉴中国诸如“封城”的抗疫经验,请求中国派遣医疗队进行支援,中国抗疫经验被证明是正确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中国不仅实现了疫情稳定和恢复生产,而且还在向世界输出中国经验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方式”。“形势与政策”课要不失时机的结合全球抗击疫情的生动事例,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怎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中国方式”将会丰富世界现代化的经验,展示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大国的心胸、智慧、勇气和担当。

(三)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国同世界携手应对疫情,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合作抗击疫情树立了标杆。中国疫情暴发初始,世界多国向我国提供了援助,展现了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心灵紧紧相连。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暴发,中国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与世界分享中国控制疫情、治疗疾病、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经验,并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援助,此次对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

事实证明,面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任何国家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攻击言论,将病毒的来源归罪于某一国家,奉行极端单边主义政策等都无益于危机的解决。无论某些西方媒体和别有用心的人如何攻击、诋毁中国,中国始终选择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人民站在一起,共克疫情难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超越了西方一些人所奉行的国强必霸、零和博弈观念,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合作。国际社会如果能着眼于疫情防治,摒弃冷战思维,及时公布数据,分享抗疫经验,共享研究成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精诚合作、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夺取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形势下,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政客诋毁中国言论的险恶用心,据理力争,坚决回击;另一方面要避免盲目嘲笑他国国民的“幸灾乐祸”和上纲上线的狭隘民族主义。引导大学生高扬理性,区分对待,维护国家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明白携手抗疫是中国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卓有成效的实践。

“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只是让大学生对形势政策事件的认识停留在“知道”的层次上,应当引导他们独立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理性的概括并得出正确的判断。知识的学习没有捷径,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能力同样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具有宽阔的视野,形成独立的人格。扎实完备的形势政策知识是大学生“审时度势”的基础理论工具,发挥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思政课程是全程与阶段的关系,是巩固提升与发展建设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涉及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国内时事,与国际形势相联系的国际时事;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以及其他与形势政策相关的政治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教学主引擎、思想引领主阵地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度,提升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从而坚定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素质和提升业务能力,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化解疏导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6]。问题是矛盾的集中呈现,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形势与政策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引导力,有针对性的、卓有成效的释疑解惑。

(一)直面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令世界惊叹。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化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对人们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相伴而来,个人主义、功利思想、拜金主义等观念迅速萌生,社会的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增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强烈冲击,价值观领域的冲突日益鲜明。社会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直面社会问题,有针对性的、不失时机地加以疏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诸如法制不健全、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腐败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矛盾。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全面改革,必然要涉及一些重大关系的调整,必然要涉及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敏感与重大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要客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要把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相应政策讲清楚,引导学生厘清国内外形势、帮助青年学生正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系统释疑解惑

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动态变化,并具有不同特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生以来从未经历过的重大事件,难免产生迷茫、疑惑,甚至是恐惧、愤懑。近半年的居家生活,学生会因为对学业生涯出现断裂而感到迷茫,近一个学期线上上课、“云端”学习,很多学生对特殊时期的教学方式,已经从新奇到乏味,甚至烦躁厌倦,盼望回归校园,恢复集体生活。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即使回到校园,防疫措施和出行限制也不能让学生马上回归疫情前轻松自由的生活。针对缺少面对面交流而出现的情感距离,缺乏有效监督与指导出现的学业放纵,对长时间保持防疫状态而出现的疲倦担忧等,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倾听学生心声,针对大学生最关切的问题与困惑开展教学,耐心疏导、发现问题持续跟进,有效化解问题、让学生以健康身心和饱满状态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在施教过程中,既要把理论和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为学生释疑解惑、凝聚共识,也要积极了解并尽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三)担当时代责任

在抗击疫情常态化教育过程中,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讲话精神,注重培养大学生与重大灾难做斗争的勇气和自信,深刻理解和发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增强担当时代责任的使命感。置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任重道远,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政治强、道德优、专业精、智能高、观念新、作风正,才能攻坚克难,不辱使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当前必须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起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方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占领舆论宣传主阵地,为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做出应有贡献。“形势与政策”课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抗疫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