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育人实效提升路径探究

2021-03-08陈鹏蒋丽琳郭小凡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三全育人课程体系

陈鹏 蒋丽琳 郭小凡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育人现状及问题,提出高校提升就业育人实效的路径:强化就业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壮大全员育人力量;健全“就业思政”课程体系,贯通全过程育人环节;构建就业育人工作平台,融通全方位育人领域。

【关键词】三全育人 就业育人 师范院校 就业思政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167-03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召开的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1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经贸摩擦持续化、经济承压长期化等问题的叠加影响下,未来岗位供给情况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非常大,各地各部门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早谋划、早启动、早部署、早落实。但很多高校并未将就业当成一项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等各方力量都要参与和支持的系统工程,往往仅依靠学校或者辅导员抓就业,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还未有效建立、非就业主管部门的就业育人意识仍较弱。如何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并驾齐驱,建立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为切入点、以扩大学生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为着力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為落脚点的工作模式,引入各方力量,通过“三全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提升就业育人实效,是亟待解决的现实且重要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育人现状及问题

大部分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一是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及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市场求职规模将超千万,毕业生体量巨大,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市场化岗位供给尚未完全恢复,特别是第三产业,企业进校招聘大幅减少。三是2021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公务员(选调生)人数急剧增加,其中对岗位需求较少的本地区选调生项目,仅该地区一所高校报考人数就达到350人,研究生报考率也首次超过30%。经调研了解,选择不就业“二战”考公、考研的毕业生也不少,毕业生“不就业”“慢就业”趋势加剧。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育人过程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就业育人的合力未有效形成

首先,部分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机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挂靠的主要职能部门是学生工作部,但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各类校内职能部门并未形成“就业育人全校一盘棋”的思想,主动参与就业育人的积极性不高,校内合力凝聚不够。其次,家庭对毕业生就业观念有着决定性影响,然而学校与家庭联系不够,家校合力促就业较为缺乏。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业不就”现象非常普遍,“眼高手低”现象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受父母管教影响较深,有些职业目标定位不清,为了“铁饭碗”,盲目不就业继续“二战”,坐等父母“安排”,尤其是法学、艺术类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心理更为凸显。最后,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足。从大学生自身来看,一方面就业期望与市场现状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大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说明学校在引入政府或企业等力量开展就业指导的环节非常薄弱。

(二)就业思政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首先,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仍有待加强,各方合力未能及时发挥,课程开设时间设置不够合理,在学生步入大三、大四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和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不合拍,就业指导的课程亟待改革并前置。其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多转为线上进行,缺乏线下直观的实操示范和深度案例剖析,课程育人实效不佳。最后,学校按照1∶200比例配齐思政工作队伍后,首次担任毕业班辅导员占比较大,就业指导专业化供给明显不足。

(三)就业育人平台搭建欠佳

以师范院校为例。首先,社会对师范院校专业设置认识片面。外界多数对师范院校的直观印象是培养师范人才,固化认为专业不对口,从而忽略来校选聘非师范类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类、经济类、艺术类,这也是这几类专业校园招聘岗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公办教育单位的招聘参考目录滞后。高校与省区市的一些公办教育单位的交流不够深入,未有效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一些来往较少的公办教育单位仍以旧的专业目录为标准选聘人才,导致高校为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新增的一些专业或名称规范的门槛设置使部分毕业生无法应聘。

二、高校提升就业育人实效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就业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壮大全员育人力量

1.促进校内多方力量履行就业育人职责

学校全体教职工均可作为就业育人的主体,在助力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不同作用。首先,积极利用各二级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其他非学生工作部门教职工等校内多方力量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可邀请他们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鼓励其利用自身掌握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持续共享就业岗位信息;其次,要发挥学生干部在岗位信息搜集及共享的有效作用,通过发挥朋辈群体的效应,让就业信息更容易被毕业生认可,从而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让毕业生从内心产生就业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最后,要加强对就业服务协会的指导,在举办生涯活动周、就业活动周及就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发挥其主要作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意识,同时反作用于协会成员自身,实现对协会成员的教育和指导。这样,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织密就业服务网,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顺利推进。

2.引进优质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力量。第一,积极选聘优秀社会企业家及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充实就业指导队伍,使毕业生及辅导员认识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以及最新的就业形势。第二,建立优质校友队伍联络机制,通过聘请观测员和校友理事的方式与校友形成有效关联,邀请社会力量进校或返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沙龙,及时转变毕业生求职观念及思路,提供更多实习与就业机会。第三,联合企业力量将就业体验前置,设置就业体验学分,在大学生毕业前开设到企业实际岗位进行就业体验的相关实习课程,让大学生在毕业前了解就业岗位实际状况和工作能力需求。加强校企实习实训合作力度,对引导大学生及早规划人生、理性选择职业,做到就业早体验、早准备、早适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家校沟通达成就业共识

家庭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意向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是决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变量,家庭关系网络和人脉资源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渠道,可以通过“给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通报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与家长对毕业生就业大局达成一定共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联络库,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帮助家长和学生在就业意向上达成一致,通过加强家校联系,有效解决“慢就业、懒就业”现象,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二)健全“就业思政”课程体系,贯通全过程育人环节

1.强化专业课堂“就业思政”

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首先,在专业课堂中要围绕“融入”“贯通”两个关键词,把握时代发展的就业趋势和形势,通过开展教研室“专业+就业”研讨会、下午茶等形式,共同探索新时代专业课程中就业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其次,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践中要不断引入对本专业发展背景、前沿技术及理论的讲解教授,引导毕业生形成更强的专业认同感,建立初步的就业目标,进一步强化学习内驱力,使毕业生打牢专业知识基础,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2.用好就业课程各类资源

首先,要不断扩充本校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师资,建立优质的师资专家库,同时开展覆盖全体师资的课程教学培训,提升教学师资的课程教学和就业指导水平;其次,要利用国家及教育部各类就业公益直播课,以高质量的直播课为辅,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及就业竞争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校内外开展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进校到毕业全过程。

3.加强就业观教育

首先,要积极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专业+就业”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其进一步认清就业严峻形势,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其从“要我就业”的被动态度改变成“我要就业”的主动心态;其次,要通过示范引领的形式,继续打造好学霸归来、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展等品牌,主动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持续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相融合。

(三)构建就业育人工作平台,融通全方位育人领域

1.完善大学生技能培养及竞赛机制

以师范学院为例。首先,师范生技能是师范生赖以生存的技能,各个专业要进一步结合教育教学过程,探索完善师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笔字”(毛笔、粉笔、钢笔)、说课讲课及PPT制作等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师素养;其次,举办教师技能和就业技能大赛,加强互相学习和能力展示,扎实推进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2.提高社会实践质量

一方面,通过实践育人这种鲜活的教学形式激发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具有专业特色与学校特色的协同就业机制,开展职业培训。笔者认为社会单位与企业既要提供实习场所,也要主动和家庭、學校加大联系力度,让学生提前适应校外生活。另一方面,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校企联动机制既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利用学校接触学生最高效、最便捷的方式。全体教师要增强使命感与协同性,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技能培养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学校或企业要形成规范的考核方案、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

3.提升精准就业服务水平

首先,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推动线上就业服务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构建起就业服务育人的新生态;其次,探索建立汇聚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的机制,把促进就业工作的大平台和资源库建好用好,在信息发布、人岗匹配、面试签约等环节,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线上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郑秀英,张璇,杨栋强.“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6(11).

[2]魏彦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J].人民论坛,2020(15).

注:2019年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创新创业专项‘项目岗位创业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及模式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CXCY2019007);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19BKS147);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研究”(2018MSZ007)

【作者简介】陈 鹏(1991— ),男,汉族,广西北海人,理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蒋丽琳(1979—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法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郭小凡(1990— ),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理学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经济、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三全育人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