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安全防范能力研究

2021-03-08王浩羽曾志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

王浩羽 曾志

【摘 要】本文阐述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分析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安全防范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安全防范能力的对策建议:将预防工作从周期性实施转变成日常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提高监管能力;学生赋能,形成角色转换;加强心理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校园 公共突发事件 安全防范措施

【中圖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126-02

当前,公共安全事件是社会重点关注问题。大学校园作为人口密集型和管理自治度较高的社会元素,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属于一个特殊且重要的社会集团,在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理上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将大学公共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对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收集和整理,针对现阶段大学应对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以及防范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和防范建议。

一、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难等公共突发事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巨大危害,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是知识群体高度聚集的场所,其安全稳定备受社会关注。当前大学中还存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不强烈、管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畅通等问题,导致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威胁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办学秩序,甚至会造成大范围的恐慌,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提升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安全防范能力,是减少各类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及其损失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的类型

通过对大学校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见表1)。

(一)人为产生的校园突发性的安全事件

火灾是校园高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之一,仅2020年就发生多起校园火灾事件。如2020年9月上海大学3号宿舍楼发生火灾,2020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宿舍楼失火,2020年9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宿舍楼失火,2020年10月广州大学生活区失火等。经过事后对事件分析发现,校园的火灾多发于较为老旧的学生宿舍楼和生活区,主要是学生违规用电造成的失火,如使用大功率电器、吹风机、电火锅等。此类事件发生的学校虽然都有相应的用电管理措施和监管,但是无法对所有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安全隐患难以完全杜绝。

(二)卫生及饮食安全类事件

卫生及食品安全类校园公共安全事件也属于校园高发事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流行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生往往是阶段性的,初发阶段不易被发现或容易被忽视,一旦暴发速度快、范围广且难以控制。作为人口密集的校园,防控更难。另一类是饮食安全事故。饮食安全事故更多的是因为人为失误或监管不力。如2020年9月广西南宁学院有24名学生呕吐腹泻,分析事件是因为原材料质量监控不到位,食堂管理不到位造成。

(三)学校治安事件

大学生心智仍未成熟,血气方刚较容易冲动。相比初高中学校,高校发生聚众斗殴情况较少,较多的是因为私人冲突和男女交往关系造成。盗窃行为的产生不只因为经济困难,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因攀比和虚荣心也进行盗窃。同时,网贷近年来在校园流行,网贷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有心理问题、社交问题、家庭问题等。网贷的流行是因为互联网贷款平台的兴起,平台的规范程度和监管力度参差不齐,加上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而产生。由于校园针对网贷的防范未形成规范化,很多学校未找到较好的管理办法,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此类事件,这会对学生的经济、身体、心理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刑事案件或自杀事件。

三、提升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安全防范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将预防工作从周期性实施转变成日常工作

现阶段大学多将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工作作为周期性工作。多数学校仅在每学期或每学年针对某项内容组织一到两次培训。这是远远不够的。应将预防工作从周期性实施转变为日常工作,这对提升大学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非常必要。学校可以将安全教育与教学相融合,结合课程特色融入安全教育元素。例如。电气类的课程,可将宿舍用电安全事故处理等进行融入,开设安全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并且将课程有规划地安排在每个学期,同时建立情景模拟式的考核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安全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和教职工都可以作为主体进行参与。在突发性事件来临时能够反应更及时,应对也更加有效率。

(二)完善管理制度和提高监管能力

1.校园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更新

目前,一些学校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的更新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存在一套管理制度使用数年的现象。建议学校按照自身情况,更新管理制度,建立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开放式校园需要针对交通和校外人员管理等方面,着重建立管理方法;沿海高校则需要将公共突发事件管理制度的重点放在应对强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总之,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应生搬硬套一种模板,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属环境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管理制度。

2.加强监管和培训

监管工作的不足导致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同时也是大多数安全事故发生的源头。要对监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建立考核制度和责任制度。以校园食堂为例,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多因食品供应原材料的问题所造成。监管人员必须掌握食品检验、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则有必要定期为监管人员安排相关培训。对食堂工作人员和食材管理,可采用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管,对供应商资质进行定期审核、对菜品进行留样,对工作人员要采取有效的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存在问题并积极解决,以提高监管效果。

(三)学生赋能,形成角色转换

学生是学校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主体,传统的校园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下学生是被管理者的身份。大学生有自主理性思维,且具备相对成熟的思考能力,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或心理建设,使学生从被管理者转变成为协同管理者,将安全管理从禁止学生行为,转变成让学生理解原因主动避免危险。同时对学生进行赋能使其参与到校园安全建设中,在整个过程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学校的主要工作则转换为判断学生的动态,安全防范知识的传递、接收学生诉求的民主监督工作,让校园中每一个角色都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有效防范者。

(四)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面临感情、学习、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精神压力,容易因为心理问题而做出错误甚至偏激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造成校园安全管理隐患。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配备专业的教师并完善心理学课程,建立心理疏导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通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学校应正视网络信息,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较为频繁的群体之一,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获取信息途径,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引,提升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是非分辨能力。如“校园贷”问题,多因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在借贷方面缺乏实用型消费观念和个人信用观念,没有意识到个人征信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强案例分析教育,建立学校、家庭互助合作的预防机制。

总之,大学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应做好应对,降低影响,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提升校園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大学公共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完善和改善应对措施,建立完整的应急机制将是大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姜婕. 校园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策略[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6).

[2]陈诗含.公共突发事件下全员共建的应急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22).

[3]孙艳.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研究[J].安全,2020(9).

[4]吴彤群.校园食堂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5]杨海莉.校园食堂安全监管评价体系探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6]李梦雅.基于心理所有权的领导授权赋能行为与员工建言行为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7]潘昊.大学生校园网贷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0.

[8]朱春梅.大学生校园贷款的现状分析与防范策略[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

[9]宫志峰.关于预防和处置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10]马新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安全管理措施分析:评《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1(5).

[11]李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大学,2021(21).

注:2020—2021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课题“公共突发事件校园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研究”(20DSL25)

【作者简介】王浩羽(1994—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汽车市场营销;曾 志(1982—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微信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