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健康乡村建设”的 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

2021-03-08谢菊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谢菊

【摘 要】本文论述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探索基于“健康乡村建设”的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智育促德育,提升高职医学生职业技能自信;协同育人,深化高职医学生职业理想;文化育人,增强高职医学生职业认同;实践育人,夯实服务农村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激发助推健康乡村建设的职业活力。

【关键词】健康乡村 高职医学生 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理想  职业活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041-03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也将乡村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健康是人最基本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院校是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的摇篮,因此,实现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完善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阵地,肩负着培养基层医学人才的重要责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健康乡村”建设背景下,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职业技能有更严格的要求。乡村医生要求掌握全科技能,高职医学院校也要顺应时代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在现行依照不同专业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中实现向基层输出大量全科医疗人才还有一段路要走。探索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医学生深刻领会“健康乡村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要义,为乡村振兴输送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充实基层医务队伍的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中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乡村医疗人才仍然缺乏,缺少新进人才,同时存在学历偏低、老龄化、不稳定等问题,短期培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才短缺的问题。高职层次医学院校从学制和培养机制特点上看,是输送乡村医疗人才的重要来源。

根据专业对口的就业需求,对口专业的选择对学生而言往往更具吸引力。基于基层医疗水平、待遇、职业发展等因素,基层就业仍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首要选择,这也陷入了“大学生基层就业少—基层队伍建设困难—乡村医疗水平难以提升”的循环中。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职业认知、职业理想等对职业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尚不稳定。基于“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爱医”“爱农”医学人才,建设一支“愿到基层去、能在基层干、能在基层留得下”的卫生服务队伍,有利于提升乡村医生的整体水平,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务人才队伍建设。

二、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职业特性”有待深化

职业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和锻炼,为了完成某种工作任务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总体而言,它既包含职业技能等显性内涵,又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隐性表达。不同的职业领域有着共性的要求,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所有行业都应恪守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又有其所需具备的个性要求。师范专业学生更重视师德培养,涉农专业学生着重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时代情怀。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医学生要结合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顺应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敬佑生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知行合一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应作为重点内容,以此区分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职业特性”。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主要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集中于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即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征。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发展需求的结合上紧密度不够,“三医”(医德、医风、医术)的教育体系尚在摸索形成阶段,医生岗位所要求具备的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性特色”有待深化。

(二)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

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技能,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高职医学专业学制较短,在固定学制中完成相同的课程任务,专业课程任务繁重,人文课程学分占比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程。在教学课时缩减、课程教学内容单一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思政任务明显增加,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志愿服务岗位不够充足,对职业素养教育“长效机制”的健全产生不利影响。“素养”需要长期培育,在发展中积累和沉淀形成。从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看,低年级重理论、高年级重实践已非特殊现象,这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择业、就业水平,却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断层,学生进入职业场域后很有可能“知行不一”。此外,师资队伍缺乏联动,在“课程思政”建设已逐步推进的情况下,虽取得一定成绩,“三全育人”的职业素养教育合力仍稍显微弱,教学、思政、日常管理的联动机制仍有待深化。

三、基于“健康乡村建设”的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路径

(一)智育促德育,提升高职医学生职业技能自信

乡村医疗工作往往带有全科医疗的特点,要求基层医务工作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技能。作为乡村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基层医务人员既承担治病救人等医疗职责,又肩負疾病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指导等医疗保健服务重任。因此,高职医学院校由于其学制特征、课程设置应有侧重点。笔者就“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相关调研,结果显示高职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原因中就包含与“全科”专业的要求不符,即使在校期间,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实训课、志愿服务等途径掌握本学科内的知识,他们仍然没有足够的自信能胜任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职业技能自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也对职业理想、目标的树立造成一定影响。

高职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需向全科医生倾斜,通过完善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职业技能自信。首先,注重学科“技能+服务”相结合,课程设置与乡村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定位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如中药专业学生要同时对传统中药文化宣传、传承的培养。针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暴露出的短板,如医疗人员不足、对传染病等相关疾病的防范措施力度不够等,将“卫生保健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的教学内容纳入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中。其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医术高操、道德水平高的培养目标齐头并进,加大践行“全员育人”力度,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教学、实践等培养学生既“爱农”又“爱医”。

(二)协同育人,深化高职医学生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确立的奋斗目标,主要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第二课堂即辅导员日常思政工作中开展,重在培育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主规划、自我学习能力。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深化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思政工作和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

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对职业的坚守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高职医学院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通过“医学专业课堂+人文素质课堂+日常思政”相结合模式,形成统一合力,引导医学生了解农村发展历史和现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大政方针。深刻领会建设乡村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职业理想的务实性与高远性,帮助他们树立大局意识,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发展建设紧密结合才能绽放光芒。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讲好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基层卫生人员事迹。针对重医轻防现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将医学生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一支医术水平高、职业理想坚定、能扎根基层和服务农村的医疗队伍。

(三)文化育人,增强高职医学生职业认同

从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形式(2+3)和招生生源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希望通过升学、提高技能改变生活现状,在面临就业与择业时,他们更多地选择留在城市。在笔者对部分高职医学生调研中,“你是否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51.2%的学生表示有可能去,只有41.96%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到基层就业,乐意助力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一方面,高职医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上仍缺乏清晰的认知,他们具备了专业技能和实操水平,相比较于本科、本硕连读或是本硕博连读学制,在城市或是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就业时往往因学历较低、理论知识水平的差距缺乏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医学生在专业领域里流失,他们更多地考虑职业理想的务实性而忽视其高远性。在职业选择首要考虑的几项因素中,“就业稳定、收入高、对个人发展好”要明显高于“对社会贡献大”。

乡村振兴是时代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是大学生的时代使命。首先,推进医学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划分,如生命专题、苦难专题,将“爱农”与“爱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农村历史,树立乡土价值观。其次,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饮水思源”,通过返乡实践,加深学生对乡村发展和国家形势的了解与认同,在实践中全面认识乡村隐形的文化价值资源。

(四)实践育人,夯实服务农村的职业道德

打造“三香一美”校园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拓展乡村振兴教育的渠道,如健康素养大赛活动,以“学、思、演、行”的思路将校园文化贯穿教育全过程。学习医药知识、文化—思考保障人民健康做法—将常见医护知识、医药故事通过情景剧形式搬上舞台—通过志愿服务将医药知识反哺乡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思考,使之形成第二课堂常态化活动,打造高职医学院校品牌实践活动。医药知识情景剧,既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又与“卫生扶贫”紧密结合,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村及新媒体平台展示。

健全高职医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将寒暑假返乡卫生服务列入常规实践内容,运用“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成长记录,通过深入体验农村基层生活,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理解。依托“脱贫攻坚”,与第一书记驻村建立乡村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利用社会实践调研、“我为家乡代言”等活动,引导学生爱农、爱家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医药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利用所学知识在寒暑假期参与乡村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升职业自豪感,做到知行合一。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医学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构建“卫生帮扶+指导老师”制度,在“健康乡村”推进进程中涌现很多榜样人物,他们医术精湛、职业道德高。构建学校与基层双向培养模式,通过“传帮带”,使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近距离地感受榜样的力量。理论反哺实践,在回归校内理论学习时,以分享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优秀基层卫生人员的榜样事迹,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五)创新创业,激发助推“健康乡村建设”的职业活力

随着“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前景广阔,特别是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取得良好的进展、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形势下,结合乡村振兴的农村创业成为社会的热点。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不仅是解决温饱,对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新的健康观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启动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在此契机下,高职医学院校应探索以“职业资格+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加大对学生的职业资格培养力度,除专业课程设置外,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职业资格课程。在校期间,学生根据专业发展与职业需求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炮制工”等技能职业资格,“保健调理师”“健康照护师”“健康管理师”等保健类职业资格。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课程,结合专业特点,鼓励高职医学生返乡创业,改变传统对乡村“发展落后”“体系不健全”“又农又土”的狭隘理解。加大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投入,以大赛促就业,赋予乡村“时尚”的元素,创造乡村文化衍生产品等,激发“健康乡村建设”的职业活力。

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事关农民健康,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基层医务队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具有高远的职业理想、扎实的职业技能水平、愿意到基层、“下得去、留得下”的医学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策略上,要结合国家发展大势、充实内容资源、创新培育路径,为“健康乡村”“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革.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注: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重点课题“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MSZ052)

【作者简介】谢 菊(1988—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文学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