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03-08晟楠摘编

阅读(高年级) 2021年10期
关键词:窑址宋元石刻

晟楠摘编

泉州是福建省地级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泉州海域位于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地带,海岸线全长达500多公里,沿海分布有多处天然深水良港,具有优越的航运条件。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曾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特质,也是激发爱拼敢赢、开拓进取的泉州人书写历史、缔造今日、开创未来的精神源泉。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的泉州

泉州古称“刺桐”,建于唐代,此后经宋、元、明、清,城市不断修缮、扩展。城内及附属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城防设施、街道官署、寺院等等。宋元时期,这里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

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就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设施,它们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

现今所揭示的泉州的22处古迹及其相关环境,从整体上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关键价值特征的22处遗产要素及其关联环境,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

各具特色的古迹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该遗产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这些古迹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见证了“刺桐”这座古代东方大港的地位和风韵。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摩崖石刻,位于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风帆时代的远洋航行,木质帆船全靠信风驱动。天气、气候是确保船舶顺利航行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大变数。在没有气象预报的宋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灵。每当商船扬帆起航前,泉州府、市船司的官员乃至宗室皇族便会聚集在九日山南麓的延福寺,举行庄重盛大的仪式,向“通远王”祈求赐风,让船畅行海上。仪式结束后,人们就把祈风之事刻写在山岩上,这就是“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上现存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之间,最早的石刻记录出现于公元1174年,最晚的石刻记录出现于公元1266年。正因为有了这些祈风石刻,才能够让几百年后的人们了解到当时祈风的情形。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

泉州府文庙是古代官方祭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学宫是古代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泉州府文庙及学宫是包括官员、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位于泉州城的东南部,始建于公元976年,建筑群坐北朝南。西侧为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现存有棂星门遗址、露庭、大成门、泮池及桥、拜庭、大成殿等。东侧为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现存有育英门、学池及桥、明伦堂等。大成殿是整组建筑群的核心,黄琉璃瓦顶、龙纹柱身,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福建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组群,其寺院經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

开元寺于公元686年创立,于10世纪达到极盛,主体格局定型于13世纪。寺院坐北朝南,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组群等组成。大殿为殿堂构造,九进九开间,供奉五方佛。

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多种宗教艺术繁荣的景象。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反映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处的清源山南麓,坐北面南,巍然端坐,俯瞰泉州城市及港口。造像凿刻于宋代,是用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的。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只见老子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双目有神、静观众生,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庄严意境。

磁灶窑址

磁灶窑址位于泉州城西南16公里处的磁灶镇,是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一组古窑址,这里是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瓷土资源丰富。磁灶窑址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它与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海洋贸易对泉州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促进。

2002年至2003年对窑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磁灶窑出土的陶瓷多为青瓷、酱釉瓷,釉色丰富。胎质呈灰色,夹砂。器型多以执壶、罐、瓶、盒、碗、盘、碟、灯等日用器具为主。

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原称万安桥,始建于公元1053年,公元1059年落成。它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它与安平桥、顺济桥遗址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

洛阳桥现存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石桥梁板为巨型条石,桥面左右有扶栏。洛阳桥的建造使用 “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技术手段,为宋元时期泉州的造桥工艺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历史价值

这22处遗产要素及其关联环境,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以其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包容的文化态度,为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贡献了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城考古的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泉州无论是在过去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港口,还是在今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都具有世界性。

猜你喜欢

窑址宋元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