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美学在粽子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2021-03-05端木丹青

绿色包装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

端木丹青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浸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作为传统美食符号的粽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因此粽子的包装亟需寻求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形式。本文分别从自然美、功能美、形式美和道德美几个角度,总结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粽子包装设计中的表现,期望通过粽子包装的研究探索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融合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美学;粽子包装;端午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12-0110-04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 Zongzi Packaging Design

DUANMU Dan-qing(Nanjing university jinling college, Nanjing 211800,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aesthetic system in 5000 years of historical infiltration. As a symbol of traditional food, zongzi is the epitom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the packaging of zongzi urgently needs to find a form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beauty, functional beauty, formal beauty and moral beau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 modern zongzi packaging design, hoping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zongzi packaging.

Key words: traditional aesthetics; Zongzi packag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design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诸多思想流派中,以儒道释三家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体系的核心。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最为巨大。他们提出的“道”、“气”、“象”、“有”、“无”、“虚”、“实”、“美”、“善”、“文”、“质”、“兴”、“观”、“群”、“怨”、“涤除玄鉴”、“观物取象”等范畴和命题,为整个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先哲们贡献的极其丰富的美学思想,不仅是构建现代美学体系的宝贵财产,而且对现代审美活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1]。

1 粽子的包装及现状

粽子是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的瑰宝,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一个特定符号,同时还蕴含着更多美好的寓意,比如健康长寿、早日高中、早生贵子等。于是粽子符号所承载的不仅是传统美食的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粽子逐渐从街边小食走向了礼品市场,继而出现了五芳斋、真真老老、三珍斋、三全等粽子品牌,粽子也逐渐被赋予了节日的仪式感,粽子的包装开始不满足于一件箬叶或是芦苇包裹,而是从自然形态包装逐渐向多元化包装发展,穿上了多姿多彩的外衣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族自信的提高,国人对文化的归属感愈加强烈,而集历史、文化和美食价值于一身的粽子,也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粽子的外包装上除了品牌自身形象的宣传外,被植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元素,用以烘托节日的气氛。

但反观这些充满文化味的包装,表面堆砌着各种传统元素,却是对文化的断章取义,表面的华贵、高雅与内在的文化精神相背而驰,长此以往,不利于人们审美眼光和审美胸怀的提高,也不利于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理解和传播。包装需要将其动人的美感力量、对人生境界的感悟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巧妙地融入设计中,以求得形式和内涵的和谐与共生。

2 粽子包装中的美学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粽子包装作为文化传播的符号,更需要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形式。从感官愉悦的声色之美,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心灵关照,从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到真善美社会伦理的和谐,粽子包装中承载着中国美学的精髓,给人们带来了积极的审美体验。

2.1 返璞归真的自然美

春秋时期,古人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为“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由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2]。粽叶和粽子融为一体,粽叶为粮食量身打造了贴体包装,且将粽香融入粮食,而粮食撑满粽叶,用软糯的身体为粽叶塑造出丰满的造型。粮食和粽叶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造物,利用粽叶之形将粮食裹住再用麻绳捆成形似牛角或者筒状的粽子,这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智慧的凝结。虽然粽子的包裹没有精湛的技艺和完美的雕琢,但是粽子稚拙的形态和散发出的自然清澈气息是很多精雕细琢的食物远不能企及的。

道家认为:“真正的巧并不在违背自然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顺应之中使目的自然而然得以实现。”粽子的這种“大巧”具有“自然天成,巧夺天工”的基本特征,看起来没有审美技术含量,却处处体现出一种素朴而纯全的美,体现了道家哲学“无为而无不为”的妙谛,即放弃功利的目的,顺应自然之道,是这也是我国古代造物设计的审美境界。

2.2 简约朴素的功能美

粽子,相传最早是用来祭祀的。如今粽子已经深入百姓寻常人家,融入日常生活。粽子本身就是集包装为一体的食物,粽叶不仅给粽子带来了美味,还完美地诠释了天然包装的包裹性、保护功能和“不多不少、刚刚好”的设计原则。同时包裹粽子的粽叶不论是北方的芦苇叶还是南方的竹叶都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生津、排毒凝神,可见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粽子集天地灵气为一身,为人们带来了美味和健康。

粽子作为端午节和中国美食的符号,从各地传统市场逐渐走向了综合性超市。此时,粽子的天然包装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市场,因此各大品牌也为粽子设计了更适合长途运输和更具有仪式感的外包装,比如抽真空包装、便捷式包装、礼品包装等。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恰恰很多包装并没有延续粽子本身天人合一朴素自然的美学品格,而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元素叠加到产品身上,追求传统文化的视觉观感和冲击力,甚至采用昂贵材料打造天价粽子,追求高档的礼品感,这些做法与粽子本身的文化内涵相悖,且庸俗至极。

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的是“文饰”,是外在的修饰,而“质”则是内在的本质。“文”与“质”不可任一方偏废,过多的装饰是华而不实的表现。儒家对“美”的评判不仅停留在视觉和谐的层面,同时也深入到内容和功能层面。包装上过度的装饰和元素的堆砌,容易误导消费者,将中国传统精神导向庸俗化和肤浅的境地。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意指艺术的表现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在当下倡导绿色设计的时代,堆砌的装饰和昂贵的包装材料也会有违自然生态环境,不符合人文伦理。粽子的包装设计需满足其基本功能,诸如收纳、防潮、便携性和产品信息传达等特性,遵循适度设计的原则,传递出美好的愿景和朴素自然的美学观,将中国优秀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2.3 意蕴深远的形式美

据记载,古时南北风俗各异,“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阳气开始衰弱,阴气上升,正是阴阳交替之时。周处《风土记》记载了关于粽子形状的阴阳和谐观念。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菰叶水生而属阴,这就成了“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粽叶的“阴”和米的“阳”组成了完美的世界,相互转化,互为消长[3]。由此看出,粽子虽小,能量却大,以相生相克的朴素哲学来顺应天时的变化,体现了先人们为研究自然和宇宙变化规律,为寻求美好生活和生命智慧而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

中国人喜含蓄之美。《论语》记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艺术包含的情感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因此中国的很多设计都采用了含蓄、渐进、引人深思的表现手法,一种看似平淡无华,静观后却意味深长的形式非常适合表现东方人的内心活动,也是中国儒家传统“中庸”思想的体现。

老品牌“知味观”推出的一款粽子叫“粽观”(图1)。包装盒上两个行书大字“粽观”占据了半个画面,其用笔苍劲有力,转承启合、刚柔结合,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仿佛生命在流动。黑白线条的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它从“描摹具体物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气韵生动的笔墨表现出“一阴一阳之为道”的对立统一美,蕴含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流露出高远的思想境界和取之生命的哲学高度。中国有句古话:“字里有乾坤”,大概就是此意吧。包装盒上的辅助文案“粽情四海,古意今潮”,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体现了粽子元素背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承的魅力。

2.4 礼义忠孝的道德美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的由来最早是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后来因各地文化背景不同,江南的端午节更趋向于纪念伍子胥和曹娥,弘扬忠孝美德。粽子不仅是传统美食的代表,它还凝结了朴实无华的民族情结和“礼、义、忠、孝”的思想經典。

中国自古便被称为礼义之邦,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如此,端午节走亲访友的礼仪助长了粽子礼品包装的市场。精美的包装层出不穷,使得节日更加有仪式感和氛围感,拉近了商品和大众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中国文化以多样的形式传承下来。礼品包装是用来送人的,所以包装设计一般要得体、美观且有针对性。粽子礼盒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粽子还有端午节本身的文化内涵来设计;二是针对目标受众群体的个性特征来设计。

论语有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中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这种精神愉悦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孔子欣赏的不仅仅停留在韶乐的音律之美层面,他认为韶乐中所体现出的仁德之意才是他所痴迷的,可见孔子认为审美功能具有带动社会意识发展的作用。再看“粽观”的内包装设计(图2)也很具看点。包装采用天地盖的结构,上盖打开后,盒内的立体卡片会自动展开。卡片上不仅有关于端午习俗的文字叙述,还展示了赛龙舟、绣香包、嬉钟馗、虎镇五毒的传统故事。故事采用了手绘插画的方式,很好地贴合了时代感和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趣味。这款包装寓教于乐,将优秀传统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包装,结合趣味性的互动方式,大大提高了包装内容的认知度和良好的体验感。盒内除了粽子,还搭配了绿豆糕,与粽子组合形成“糕粽”,寓意“高中”,寄托了老百姓朴实而美好的情感。正如孔子认为,艺术欣赏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不仅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抒发;不仅是个人活动,还是社会活动[4]。

3 结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先人对于宇宙、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思考指引了传统美学的研究方向,五千年文明造就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是文化传承和视觉转译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底线。粽子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亟需寻求美的包装形式,且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延续下去,融于生活。长此以往,传统美的浸润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自然情怀、文化修养、社会伦理观和审美心胸,还可以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的时代精神相融相承。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9:5.

[2] 包琳.从粽子看传统民间美食的包装设计[J].大众文艺,2013.07.

[3] 田原.科学化包装设计内涵分析——基于“粽子”造型特点研究[J].美术与设计,2016.06:216.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09:51.

猜你喜欢

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教学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增温设计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