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治疗联合运动干预在颈椎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2021-03-04范晓丽王小燕

甘肃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弹力肌群活动度

范晓丽,王小燕

(武威肿瘤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颈椎病是一种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病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好发于颈5~颈6,颈6~颈7,颈7~胸1 ;长期低头伏案者普遍高发,发病原因多见于颈椎的各种退行性变化。近来的研究证明颈椎周围肌肉组织的病变,对颈椎病发病发展的影响具有密切相关性[1]。从临床看,凡中重度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背部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慢性疼痛、关节活动度下降、不稳定、姿势改变,最终导致颈部功能紊乱[2]。颈椎的功能紊乱的传统治疗方法更注重于结构方法,例如颈椎牵引、支具、关节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忽视了颈椎周围肌群的作用[3],因此,存在着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复发的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物理因子治疗被各个医院广泛推广,效果确实显著,但出院后由于劳累等因素,维持一段时间后便又复发。因此治疗任何骨骼肌肉损伤时,关节和肌肉的主动活动对组织的修复和重建至关重要,颈椎的治疗也不例外。为了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武威肿瘤医院对颈椎病除了以往的多模式治疗外,联合了运动干预,并将运动干预结合物理治疗充分地运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20 年1 月—2020 年5 月接受治疗的40 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中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龄22~68 岁,平均年龄(46.51±2.91)岁,病程2~36 个月,平均病程(8.23±2.1)个月;观察组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7.87±3.02)岁,病程2~35 个月,平均病程(8.45±2.11)个月。组间各项基线材料行统计学软件比较(P>0.05),可予以对照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深层肌肉放松、威伐光治疗、超声波治疗、干扰电治疗、蜡疗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及关节手法治疗、关节松动及肌肉牵拉等物理治疗,依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症状体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运动干预治疗,包括柔韧、力量和耐力的综合训练,主要包括颈部的等长收缩及抗阻训练、上胸段及肩背部肌肉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及运动感觉训练、自我牵伸。

(1)颈部等长收缩及抗阻训练。①弹力带等长收缩训练法:此运动为颈部后伸肌群的等长收缩练习,在患者后枕位置放置弹力带,用手拉住弹力带的两个头端,弹力带被拉长时,头保持在中立的静止状态,每次保持1min,每组10 次;同法进行前屈的侧屈肌群的练习。②抗阻训练法:头部进行前后屈伸及侧屈时,用手部力量进行抵抗,持续时间约为1min,然后稍做放松再次进行练习,每组为10 次。

(2)上胸段及肩背部肌肉力量训练。①俯卧曲臂提肘(徒手/负重/单臂)训练:俯卧在平床/健身球上;上背部稍抬高;肘关节屈曲90°,双手大拇指朝上,握拳;联合呼吸,呼气时肘部朝上提起,吸气时回到原来的姿势。②俯卧手握阻力圈挺背训练:俯卧在平床/健身球上;上背部稍抬高;双手握阻力圈,不要耸肩;联合呼吸,呼气时上背联合手臂与阻力圈上抬,吸气时回到原来的姿势。以上两种方法练习时注意不要耸肩、肘部上抬时夹紧肩胛骨,促使中斜方肌与菱形肌的收缩。③基本背伸展(BBE)训练:俯卧在平床,两腿并拢,双手贴于大腿两侧,额头点着垫子,腹肌收紧,联合呼吸,呼气时上背部向上抬起,保持腹部依然贴于垫子;吸气时回到原来的姿势,注意背部不要抬得过高,以免腰椎受力;抬起时配合肩胛骨夹紧,保持头与肩背一条线。

(3)本体感觉训练及运动感觉训练。①颈部后缩训练:取坐姿或仰卧位,下颌最大程度向后缩,自觉颈椎关节及周围肌肉有被拉长的感觉,每次保持15~20s。②弹力带颈部后缩训练:患者后枕位置放置弹力带,用手拉住弹力带的另一端,弹力带被拉长时,头保持在中立的静止状态,并将下颌尽量向后缩。保持约15~20s,每组为10 次。持续2 周。

(4)自我牵伸。①颈椎后伸肌群牵伸: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下垂,前屈颈椎牵伸颈部后方肌群,增加颈椎前屈活动范围[4]。②体位同前,用力后伸颈椎从而牵伸颈部前屈肌群,增加后伸活动范围。③体位同前,颈部向左右侧做侧屈运动,以牵伸对侧屈肌群。

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的综合疗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活动度,并予以对比。

1.4 评价方法

1.4.1 综合疗效

治疗前后评定病人疼痛感及疾病综合疗效,症状均消失,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降至0 分为治愈;症状显著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3~4 分为显效;症状有所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下降1~2 分,仍需要接受治疗为有效;症状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未下降为无效。

1.4.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

此评定是一个患者自评的问卷调查表,评估内容包括颈痛和相关症状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情况。NID 共10 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得分0分,最高得分5 分,评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5]。结果判断:0%~20%为轻度;20%~40%为中度;40%~60%为重度;60%~80%为极重度;80%~100%为完全功能障碍且应仔细检查评估对象有没有假象症状[5]。

1.4.3 关节活动度

应用关节测量工具测量患者进行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时的活动度。正常颈椎屈曲、伸展及侧屈活动度0°~45°,旋转活动度0°~60°,根据正常范围比较颈椎活动度。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得到的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 软件分析,t 检验与χ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2 结果

2.1 2 组患者运动干预后疾病综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运动干预后疾病综合疗效比较 例(%)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ROM 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ROM 的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ROM 的比较()

注: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2 组患者干预前后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注:1)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2)与本组干预4 周后比较,P<0.05。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6],近年来,人们生活学习压力增高,也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经治疗后不能得到有效正确的锻炼,很难维持治疗的效果。现在社会上治疗颈椎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牵引、针灸,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是被普遍认可的治疗方法,常用于临床康复,单纯这些物理及中医治疗不配合肌力训练,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颈椎周围肌群力量训练的合理应用,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值得重视。通过颈部各个方向的等长抗阻肌力训练,可以锻炼到颈部的主要肌群,包括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头颈夹肌、竖脊肌、头颈半棘肌等[6];训练时颈椎后缩可以激活颈部深层肌肉,包括头长肌、颈长肌、头前直肌,这些深层肌肉主要维持颈椎前凸和平衡;通过锻炼肩部及后背部肌肉(斜方肌和菱形肌)力量,可以改善上胸椎及肩部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表现,观察组康复治疗效果以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过物理治疗后再给予运动干预不仅增加了颈椎肌肉力量,而且有效维护颈椎小关节及颈椎整体生物力学的平衡,改善了颈部组织微循环,不仅从总体上提升了治疗效果,而且有效降低了复发率。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颈椎病患者,在临床中行物理治疗联合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症状,并提高治疗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弹力肌群活动度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青少年跖屈肌群力量耐力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弹力球
WONCA 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2 型糖尿病肥胖成人生活方式改变及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