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1-03-04陈致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34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信息技术高职

陈致远

摘要:该文具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调查了这些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发展状况,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信息化应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高职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4-0227-02

1 引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与生产、生活愈加密不可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融入信息技术之后,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高职教育教学发生了变革,促使高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从20世纪初的1.0时代跨入了如今的2.0时代。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到全方位创新[1],强调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信息化发展,没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为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信息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整合是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促进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现状调查

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近几年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大,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对一个具有15000名在校生的这样规模的学校而言,出口带宽由最初的百兆到现在的4000兆,网络覆盖范围由最初的办公区域到办公、教学、宿舍区域全覆盖,网络类型由原来的单纯的有线网络到有线无线全覆盖,由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发展到现在的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从多媒体教室到智慧教室,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上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在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育的融合方面,经过调查发现,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存在着制约融合的多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的许多老师认识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真正内涵,往往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资源,仅此而已。教师在课堂上借助PPT取代传统的黑板展示板书内容,通过视频、动画向学生展示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等,仅仅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种新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数字化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无区别,这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最大因素。何克抗教授这样表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是需要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对教学结构做出根本性的变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2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整体不高

信息素养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表现,体现的是个人捕获信息、整理加工信息、对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对信息的敏感程度的能力。还有信息获取利用时的信息安全意识、法律法规观念,能否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等,信息素养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综合能力,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养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1] 可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都会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发展。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现象,一味地去搞信息化建设,扩规模,而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造成了有好的技术、好的平台不会应用、不敢应用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发展创新的进程。

2.3高职院校的师生评价机制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发展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和对教学效果评价两方面,就绩效考核而言,应当体现的是一个教师的工作成效,可学校往往以教学工作量来制定绩效标准,这里的教学工作量其实就是课时量,而绩效考核结果影响教师的绩效工资,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没有动力去进行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便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学业考核上,许多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决定学生的学期成绩来考核学生学习学习效果的评价模式,这与“以学生为中心”所体现的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因此,高职院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发展创新,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是普遍存在的。

3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发展方向及实施策略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内涵来看,主要着眼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结构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内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对高职院校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及实施策略也应当在内涵的指导下进行

3.1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朝着建设与应用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应当再局限于硬件建设或者零星的应用建设,而应当统筹规划,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使得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最大化,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找到适合于本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而是要合理利用信息化建设资金,避免重建设、轻应用的思想继续存在。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除了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更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即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例如如果要实现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就要建设能够满足英语教师创建英语教学的数字化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互动平台等等。同时,需要英语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有充足的英语教学信息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这样才能够为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教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仅靠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无法实现的。

3.2培养提高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先决条件,否则,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发展是绝无可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首先就是要创设信息化教育环境,教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学生要在信息化环境中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要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前预习,进行知识的准备,课中教师和学生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互动、进行知识的探究,课后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对知识的巩固,在信息化环境下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结构,无论是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还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或者是进行知识的探究,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的参与过程中,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的培养是必须要提高的。提高信息意识,就是能够增强师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加强师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对信息的判断及创新能力,特别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先导要素。提高师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是为了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探求过程中,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要素,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信息资源的获取、利用还是加工、创新,都需要在信息道德的制约下进行,信息道德是伦理素养在信息领域中的体现,在信息的海洋中,同样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同样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保证要素。能否全面提高高职师生的信息素养决定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成败。

3.3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既要从理论方面入手,又要重视其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主要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等理论的理解;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的信息化过程,例如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实践能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充分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等。高职院校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应当重视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的融合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高职教师既能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又熟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現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的教学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结构将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4-28.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周坤亮.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27(1):64-67.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信息技术高职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