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梦北大荒的年轻人

2021-03-02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青北大荒丽丽

昔日“北大荒”,今朝大粮仓。历经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这里从“莽莽荒原”到“中国饭碗”,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4400多万亩耕地每年粮食产能超400亿斤,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60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大荒精神历久弥新

黝黑、结实,出生于1995年的李光旭,看起来比同龄人老成些。

“总在田间地头,晒黑的。”李光旭笑着说。2017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名科研工作者。

李光旭算是个“垦三代”。1951年,李光旭的爷爷李发章来到北大荒。那时,北大荒一片荒芜,人们住在用木桩和草席搭起来的马架子里,冬季酷寒无比,早上起来帽子和被子上全部结冰,种地靠人拉犁,生产和生活都十分艰苦。

“每次听到这些故事,我内心都很受触动。希望能将学到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家乡这片黑土地上,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也能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这一切都坚定了我扎根北大荒的决心。”李光旭说。

从小和爷爷长大的李光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如今,76岁的爷爷早已不再务农,却对李光旭的选择十分认可。“爷爷每当看到无人机作业、大马力收割机这些新技术装备,都会感慨农业的进步。我能回来建设家乡,他特别高兴。”李光旭说。

“小时候觉得北大荒只是个种地的地方,工作后才发现这里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年轻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去年,团队新入职两位1997年出生的大学生,李光旭不再是最小的成员。“谁说种地留不住年轻人?我们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整个团队充满朝气与希望。”

电商直播营销发力

新农垦人奚丽丽10年前才第一次踏上北大荒这片土地。2010年,她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作为当年的全省优秀毕业生,有大企业向她发出邀请,可这个哈尔滨姑娘却独独钟情北大荒。

“刚入校时,我在校史馆参观,看到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艰苦历程,当时就被这奇迹般的变化震撼了。在校期间,我一直被北大荒精神鼓舞着,所以毕业时,我一心只想到北大荒去。”奚丽丽回忆道。

共青农场位置偏远,与省会哈尔滨相距500公里,到最近的城市鹤岗也有1小时车程。女兒要独自离家,母亲万分不舍。奚丽丽软磨硬泡,一遍遍讲述北大荒的历史故事和自己的北大荒情结,终于说服了家人。2010年7月,她来到向往已久的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第一场——共青农场。

一开始,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奚丽丽很不适应。辽阔的黑土地和现代化大农机令人兴奋,可难题也摆在眼前:英语专业的她不懂农业技术,连农作物都不会辨认。为了尽快融入,她向书本学、向身旁的同事学;看不懂地号图,她就骑着电动摩托遛地号、熟悉地况。如今的奚丽丽任共青农场哈尔滨庄管理区书记,说起农业生产,已头头是道。

2020年5月,奚丽丽与其他青年党员一起,义务组建了共青农场电商直播团队,开展电商直播,宣传推介农场文化及特色产品。自开播以来,共青农场青春直播团队共组织直播带货583单,营业收入5.2万元,粉丝6000多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样的北大荒,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踏上这片土地,我就没想过离开,此生,我就是北大荒人。”奚丽丽写在日记里的话,也是无数扎根北大荒年轻人的心里话。

(摘自《人民日报》1.24)

猜你喜欢

共青北大荒丽丽
应贺共青诗社成立(新韵)
多彩的秋天
画一画
不懈开拓谱壮歌
共青城 红土地上的创造
坚韧不拔 城市发展的补钙密码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咔嚓!老田就爱高丽丽》
I love my family
丽丽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