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乐甜白釉“三壶连通器”的工艺特征和使用功能分析

2021-03-02薛冰

佛山陶瓷 2021年1期
关键词:酒具

薛冰

摘 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造型奇特,功能特殊,数量稀少,工艺精美的陶瓷器,比如:多管瓶、倒流壶、无挡尊等等。经过漫长的考古发掘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这些器物大部分都已不再神秘。但是,本文要研究的“三壶连通器”堪称是陶瓷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谜。虽未解,但并非不可解,在此,笔者通过对21世纪80年代永乐地层出土的落选品残片和御窑厂修复件的对比研究,结合类型学、功能学和图像考古学系统进行分析。以期对“三壶连通器”的造型与纹饰特征,成型与烧制工艺,功能与器物来源进行详实的考证,并逐一揭开围绕在它身上的其它谜团。

关键词:甜白釉;三壶连通器;外销瓷;酒具;容香器;水烟具

1 “三壶连通器”的工艺特征

关于三壶连通器,未见于任何史料记载。甚至“三壶连通器”和“三壶器”这两个广泛见诸于当代文献的名称,其最初来源也不可考。目前,在各大博物馆中,也没有发现它的完整传世品。除了这一器物,永乐地层出土的其他甜白釉外销瓷都可以在中、西亚的金属器、玻璃器、陶器中找到原型或者考证出各自的功用。因此,“三壶连通器”可以称得上是明代官窑中最神秘的一件瓷器。

1983年,在对永乐地层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甜白釉瓷器残片,大部分可修复。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保存有修复完整的“三壶连通器”(图1),瓶身高31.2cm,口徑8.7cm,整个瓶身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通体装饰有七道弦纹。上部是一个“碗”型头部,直口微敛,深弧腹,碗内有一镂空篦状的多孔筛网,孔洞图案呈现放射状团花形。中间部分又可以分为颈部和“三管”两个结构,颈部设计成中通直筒型,外面包裹有镂空状的花瓣形透雕结构,花瓣呈二方连续式分布。颈部下面的三个圆弧形中通管采用泥片卷合法制作成型,背部可隐约看到一条凸起的接缝。三根管子共同支撑起了整个瓶身上部的重量。瓶身的下部为三个闭合的壶形足,形状略扁,上半部分呈半球形,下半部分为斗笠状。三条管状物与底部三个球形器相连形成口、管、壶三体连通[1]。

瓶身除颈部外,通体使用划花工艺浅刻几何形花纹,“满工”装饰,缜密繁复。几何花纹的主要构成元素包括:点、椭圆形、三角形、波浪线等。在釉的使用上,外部为浸釉或吹釉法,内部采用荡釉法,内外皆满釉,三足端无釉露胎,以便装烧。釉面效果有明显的甜白釉“半木光”效果,同时,显现出轻微的橘皮纹,整体感觉温润庄重,自然雅致。

在成型方法上,器物上部的碗口,以及底部的三个壶形结构采用的是拉坯旋削法,其余部分皆为分段模制粘接成型法,构件之多,工艺之复杂,绝无仅有,足见当时使用者对它的珍视程度。

2 “三壶连通器”尚未解开的疑团

由于缺少文献记载以及相同器形的可参考对照物,学界对它的用途尚不了解。甚至越研究问题越多,主要的疑惑集中在以下几点:

⑴从造型上看,“三壶连通器”是孤品,但是如此复杂的成型工艺,它所参照的原型是何种器物。结合纹饰来看,器身浅刻的三角形几何花纹与12-13世纪阿拉伯地区金属器上的錾金花纹相同[2],如果是西亚地区的金属器,为何一件都找不到?

⑵它的功用是什么?目前流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医疗卫生器械[3];另一种认为它是清真寺的供器[4],可能是插花器或灯具的一种。但两种说法都缺乏相关的依据。

⑶为什么完整的甜白釉“三壶连通器”一件也没有找到,目前所见都是考古出土的残件标本,但这些打碎的器物却没有明显的瑕疵,那么将它们当做落选品或贡余品处理掉的原因是什么?

⑷工艺如此精美复杂,“三壶连通器”的使用者是谁?是西亚普通穆斯林的日用品?还是上层贵族的一种用具?

3 “三壶连通器”的功能考辨

(1)器物构成

结合出土的标本,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三壶连通器”的各部分构成。

图2(a)是瓶身上端的碗口部分,花型的筛网和“阿拉伯纹样”中的轮状花纹十分相似;图2(b)是它的侧视图部分,可以看出筛网位于碗口的中间部分,应该是成型后粘接在了碗内。图2(c)是颈部下半段与三个圆弧形弯管相接的地方,采用镂空方法环饰一周,镂空部分与中间的管道相分离。

图3(a)是图2(c)的俯视图,由颈部向下看可以观察到三个弧形管道呈现三等分排列,并且与颈部衔接的十分完美。图3(b)是弧形管道一端的横截面,略有土沁;内、外釉层厚度一致;胎体洁白纯净,密度很高。图3(c)、4(a)是弯管与下面三个壶体粘接的地方,分段成型的痕迹十分明显,高温焙烧后,粘接的地方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图4(b)是底部壶体部分的残片,外壁暗刻手法环饰一周连续性的开光。图4(c)是壶底内部的图片,拉坯痕明显,釉层光洁莹润与器表一致。

从以上各部分标本内外釉面以及胎体横截面分析,“三壶连通器”造型堪称奇巧,所使用的成瓷原料也是上等的材料。在成型方法上,拉坯、模制、泥片围合等方法并用;在装饰方法上,通体满釉,局部镂雕、暗刻相得益彰。如此精美华丽的珍贵器物,绝非普通阶层的民众所使用的日常器皿。所以,它要么是宗教用具,要么是贵族用品。再结合它非传统的造型,西亚化的装饰风格以及同地层甜白釉瓷器的外销属性,它应该是销往阿拉伯地区的一件外销瓷。

(2)葡萄酒瓶与容香器假说

西亚地区早在波斯时期就盛行饮酒之风,从萨珊波斯造型各异、奢华贵重的金银器和玻璃器酒具来看,这一时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把饮酒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风气也广泛散播到了整个亚洲大陆,从东罗马帝国到伊朗高原再到大唐,无一例外。7世纪诞生的伊斯兰教禁止饮酒,但后来的突厥统治者和蒙古贵族嗜酒如命。这一时期,西亚拥有葡萄酒、蜂蜜酒、马奶酒、甜米酒等不同的酒类[5]。

到了中世纪,穆斯林的生活逐渐打破了一些禁忌,含酒精的饮料是允许饮用的,葡萄酒更是常见。公元1370年,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其领土包括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广阔区域。帖木儿除了打仗,唯一的爱好就是饮酒,不仅喝葡萄酒,他还喝阿拉克烧酒,它属于中东和远东地区的一种烈性酒,通常从发酵的棕榈汁、大米或糖蜜中提取[6]。最终帖木儿因为饮酒过量而亡,他的东征计划也宣告终止。但是,饮酒的风气造就了一批陶制酒具。

这三个酒瓶造型相似,高度相近,功能相同,且构造相仿,在瓶子的顶部装饰有一个杯碗形的构件,碗内有一个类似图8的筛网。瓶身都采用了弦纹装饰,头部和瓶身之间的颈部都仿效同一时期金属器皿“瘦颈”的设计方法,使瓶身显得秀颀挺拔,头部和颈部结合在一起如同一个“漏斗”。除了壶身是球形腹之外,上半身和“三壶连通器”拥有相似的造型和结构。尤其是二者花瓣形的筛网,在艺术风格和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口部设计成筛网状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①当时的酒类以葡萄酒等低度酒为主,酒质不纯,杂质较多,酒液从酒桶向酒瓶内倒入时,难免会有杂质,筛网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②西亚气候干燥炎热,液体容易蒸发,如果将酒具的口部设计成中国的玉壶春那样的喇叭口造型,则会导致瓶内的酒液快速挥发,影响口感和质量;③筛网可以防止昆虫和杂物落入瓶内。同时,根据现代物理学的研究,当筛孔按照一定位置分布并且距离达到一定密度时,倒完液体之后,由于张力作用,会在筛子上形成一层水膜,相当于多了一个盖子,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酒液不被污染,酒味不会变淡。

但是,这里仍然有两个疑问:①“三壶连通器”瓶身较高,胎体致密,质量大。如果里面再盛放葡萄酒,绝非一人之力可以抬起,更别说倒酒时需要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堪称难上加难。②前文述及,“三壶连通器”虽然内壁也是满釉工艺,但是由于成型工艺的限制,粘接的地方并不是特别光滑,长时间在瓶内盛装低度酒,必定会有残余物固结在内壁,那么,该如何解决清洗的问题?所以,这种器皿也可能不是酒具,或者说不是最佳之选。

结合它“三足”的设计特点,它更有可能是固定在某一位置的陈设具,三点支撑更为稳定,相较于多点支撑和单一大圈足的设计,它又具有节省材料、简化工艺、美观挺拔的优点。壶身中空,密闭性良好,它很有可能就是盛放粉状香料或玫瑰水等香精的容香器,设计成开放的口部,则是为了更好的散发芬芳之气。只不过在制作时,也考虑到了香气会吸引昆虫等生物,因此仿照图8酒瓶的设计,也在口部增加了一个筛网。

(3)水烟具假说。

在研究14世纪阿拉伯地区社会民俗史的过程中,笔者无意间发现,“三壶连通器”和阿拉伯地区使用的一种水烟管十分相似。不仅都有碗状的口部,而且里面都有一个筛网。

目前,在阿拉伯地区的街头还分布有许多提供水烟的场所,包括咖啡馆和酒吧等。他们使用的水烟管已较为现代,通常都是透明玻璃材质,但是内部的锅头和筛网有的也采用陶瓷材质。水烟管分为单管和多管等不同种类,高度一般在30-50cm之间。更为重要的是,水烟管在使用时,需要稳定的放置在平面上即可,不需要持握在手中。造型精致的水烟壶不仅是一个烟具,摆放在居室内也是一件独具装饰感的工艺品。

图9是黎巴嫩现代水烟管的构造,整个器物可分为三大构成部分,分别是上端的烟碗和烟盘;中部的壶身和烟管;以及底端的烟瓶。图10是水烟管陶制烟头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一般将其放置于烟碗的下方。对比“三壶连通器”,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是,“三壶连通器”除了顶部敞口形的碗状构件和筛网装置外,下面共有三个空管和三个壶体。

水烟最早起源于12世纪的印度地区,之后向西传入阿拉伯一带,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近代欧洲人曾这样评价:“阿拉伯知识分子的思想,就装在他们的烟壶里”,可见水烟在阿拉伯世界受欢迎程度之高。水烟在14世纪传入中国西北,之后分别演变出了兰州水烟、陕西水烟等品种。清中期的黄钧宰在《金壶七墨》中记载:“乾隆中,兰州别产烟种,范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谓之水烟。”乾隆时期的举人舒位作有水烟歌:“兰州水烟天下无……居民业此利三倍,耕烟绝胜耕田夫。有时官禁不能止,贾舶捆载行江湖……迩来兼得供宾客,千钱争买青铜壶乎……吁嗟世人溺所好,宁食无肉此不疏……”到了道光年间,发展到了“吃水烟者遍天下”的局面[7],由此可见,水烟在清代迅速流行至大江南北。这时使用的水烟壶多是铜管,造型玲珑小巧。从目前传世的铜质水烟壶来看,上面几乎都装饰有錾刻花纹,素面无纹者少见。

帖木儿王朝建立于1370年,复杂的皇室构成使得统治阶层既有突厥势力,又有蒙古余脉,还有许多伊斯兰教中的保守派。虽然尚未有文献记载这一新兴帝国对待水烟的态度,但是,这种吞云吐雾的行为确实会令人上瘾。而中国清代文献记载的“业此利三倍”,“绝胜耕田夫”,“官禁不能止”,“溺所好”,“宁食无肉此不疏”的记载说明水烟具有利润高,威胁农业劳动力和农耕活动,容易让人上瘾三个特点。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也直言不讳的称水烟是“舞蹈的公主和蛇”[8]。结合伊斯兰教最初对禁酒的态度,相信当时的保守势力一定不屑于吸食水烟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它们也无法接受穆斯林去礼拜时,浑身散发着烟草味,这是对真主的大不敬。

如果以上論述成立,那么“三壶连通器”很可能就是为西亚上层社会生产制作的早期水烟壶,但是由于宗教统治阶层对吸食水烟行为的质疑和反对,导致明初生产的这些甜白釉“三壶连通器”未被运销至西亚,就悉数被打碎填埋,而在阿拉伯地区也找不到一件相同造型的器皿。

4 总 结

在人类历史上,陶瓷作为特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工艺美术、审美风尚、社会背景乃至宗教政治的承载者和见证者,其存在自然有合理的原因,其消亡也一定有相应的缘由。永乐甜白釉“三壶连通器”作为明初官窑最高贵神秘、精美复杂的器物,他的出现和消失一定可以找到科学完整的解释。在这一器物上,仍然还有很多复杂的真相等待人们去探索和发现,本文仅就手头的文献资料结合图像考古的方法对“三壶连通器”的工艺、造型功能、背景历史进行抛砖引玉式的分析,尚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望斧正。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374.

[2] 曾肃良.明代官窑鉴定[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37.

[3] 刘伟.帝王与宫廷瓷器:上[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166.

[4] 许绍银,许可编.中国陶瓷辞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03-104.

[5] 翟禹,樊志强.话说元朝: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8:105.

[6] 刘啸虎.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38.

[7] 吴凯.中国社会民俗史:第3卷[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0:1277.

[8] 小重山.埃及,尼罗河西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222.

猜你喜欢

酒具
明清酒具的造型艺术和人文价值研究
宋代江浙地区黄酒瓷质酒具设计研究
新中式家用新婚酒具套组设计
当奢侈品牌进入葡萄酒界
“座右铭”原为酒具
千金之宝蝴蝶杯 美酒斟满彩蝶飞
劳斯莱斯推出限量版鸡尾酒酒具套装
百龄坛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