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毒散结方辅助治疗乳腺癌放化疗后31例临床观察

2021-03-0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免疫系统放化疗血常规

陈 芳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西 赣州 341000

乳腺癌是发生在女性乳腺腺上皮组织上的一种恶性肿瘤,而患者的乳腺癌细胞一旦从乳腺腺上皮组织脱落,便会随着淋巴液或是血液迅速遍及患者的全身,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1]。如今临床上治疗乳腺癌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全乳房切除术辅以放疗或是化疗,但由于全乳房切除术会形成较大的术后创面,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淋巴漏、皮瓣坏死或是皮下积液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放化疗的实施,甚至导致放化疗的失败,使患者的身心健康遭受极大的打击。而据相关研究[2]发现,中医治疗能够明显的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就解毒散结方对乳腺癌患者放化疗后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到我院就诊的6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1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年龄为24~43(32.19±3.64)岁;病程为3~32(18.37±4.81)月。观察组31例,年龄为24~44(32.35±3.54)岁;病程为3~33(18.24±4.62)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3]诊断标准,经触诊、视诊乳房存在不同长度的肿块,质硬且表面不光滑,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局部隆起、凹陷、乳头扁平以及乳房皮肤等改变,部分患者还出现乳头血性溢液、乳房疼痛等。经乳腺X线片检查,可见病灶部位出现成堆的细砂粒样钙化和等密度肿块阴影,边缘不规则。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临床对乳腺癌的诊断标准;②非妊娠期或是停止哺乳半年后自乳头流出乳液、脓液或是血液的患者;③乳头、乳晕异常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双侧乳腺癌的患者;②乳腺内出现多象限病灶的患者;③对放化疗耐受性差或是具有放化疗禁忌症的患者。

1.4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法,其主要方法包括:①放射治疗。使用X射线深部治疗机(贵阳医疗器械厂,国药管械准字2003第3300087号,型号规格XS.SFZ)对患者的乳房切线、内乳区和锁骨上下野进行高能X射线照射,每次1.8~2.0Gy,每天1次,1周进行5次;②化学治疗。使用12.5 mg地塞米松(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217,规格1 mL∶2 mg)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而在注射完毕后,将600 mg/m2的表柔比星(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211,规格5 mL∶10 mg)和175 mg/m2的紫杉醇(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640,规格5 mL:30 mg)融入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化学治疗每天进行1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散结方:山慈姑10 g,蜂房10 g,昆布15 g,皂角刺15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15 g,山药18 g,莪术20 g,白术30 g,茯苓30 g,海藻30 g,蒲公英30 g。水煎温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5周。

1.5 观察指标 对两组放化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进行对比。

生活质量评分:根据生活质量量表(QLQ-C30)[4]对患者治疗后的步行情况、卧床情况和术后情绪等方面进行评估,总分为126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血常规:治疗结束后,分别抽取两组5 mL清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化验,比较两组红细胞计数(RBC)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免疫系统指标:治疗结束后,分别抽取两组 5 mL 清晨静脉血以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血常规(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免疫系统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治疗前后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对比

2.2 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08.39±3.25)分,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03.14±3.71)分,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化疗是手术治疗后常用的补充治疗手法,术后化疗主要目的是杀灭术后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瘤和参与病灶,但由于化疗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较多,长期化疗可引起骨髓抑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失常等[5]。在中医学中,乳腺癌属于“乳石痈”的范畴,而在化疗后,患者虽有形之“积”已去,但却仍有余毒滞留,“余毒”指的是残留的微小肿瘤病灶和化疗药物毒性。这两种毒均容易对患者无形之元气造成损耗,继而导致患者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白以及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这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可能影响后续化疗,导致化疗失败[6]。故而中医学认为,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应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

在本次研究中,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常规和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纯采用放化疗,在患者化疗后给予中医解毒散结方治疗乳腺癌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血气水平,增强免疫功能,对减少患者的毒副反应具有积极作用。中药解毒散结方中,主要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莪术、昆布等药物组成,目的在于补益气血,疏肝解郁。该药方中,蛇舌草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蒲公英则具有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的作用,主治乳痈内痈;半枝莲能利尿消肿、散瘀止血;莪术具有抗病毒、抗炎、消积止痛和抗血栓的效果;昆布与海藻味咸性寒,是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良药;白术则有健脾益气之效,是调节胃肠的常用药;茯苓能够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从现代药理学分析,能够增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7];山慈菇不仅能强化清热解毒之功,还能够提升消痈散结之效;山药则为滋养强壮、助消化之药,起到调理患者胃肠功能的效果;蜂房的功效则为攻毒、止痛,其与皂角刺共奏消肿托毒的效果[8]。将以上药物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用于乳腺癌化疗患者中,不仅有助于清除残余微小肿瘤,还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化疗药物的残留,减少化疗对机体的影响。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这一结果表明,中药解毒散结方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治疗中,能够在改善化疗对患者机体影响的基础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而这对于后续化疗的开展、保障化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对放化疗后的乳腺癌患者实施解毒散结方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较好的促进其血常规和免疫系统指标的恢复,值得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免疫系统放化疗血常规
身体的保护伞——免疫系统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血常规解读
保护好你自己的免疫系统
Staying healthy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等等再看”能否成为主流?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肝内胆管癌行全身放化疗后缓解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