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敷贴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45例临床观察

2021-03-0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病患肌力偏瘫

王 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中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该病多见的后遗症为偏瘫,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该症状诱发因素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也称为半身不遂,可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病症[1]。中医认为中风发病与痰瘀、阴阳失调等机制有关。针灸配合穴位敷贴可调节机体阴阳,起到通络化瘀的功效。本研究通过观察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穴位敷贴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90例,根据年龄、性别、病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0.1±2.1)岁;病程区间为3.8~8个月,平均(6.1±0.3)个月;平均肌力(2.9±0.1)级;脑梗死35例,脑血栓形成10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0.2±1.8)岁;病程区间为4~8个月,平均病程(6.0±0.2)个月;平均肌力(3.1±0.2)级;脑梗死33例,脑血栓形成12例。两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制定,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符合中医中风诊断标准;伴肢体偏瘫,均为单侧;神志清,无认知障碍的(MMSE评分)患者。

1.3 排除标准 意识不清,认知障碍;皮肤敏感患者;合并精神障碍、小脑病患者;短暂性缺血发作及合并类风湿的患者;存在造血系统及脏器功能异常的病患;伴痴呆、帕金森等并发症的患者[3]。

1.4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诊治方案,包括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等。对照组:单独采用电针治疗,选用环球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30号],规格0.30 mm×25 mm,选取穴位,针对上肢偏瘫患者需针刺肩髃、手三里、合谷;针对面瘫患者需针刺颊车、地仓;针对下肢偏瘫患者需针刺环跳、阳陵泉、太冲、悬钟。针刺得气后加电,使用英迪KWD-808I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苏药食监械(准)字2011第2261048号],选取疏密波,频率2 Hz,每次15 min,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药物组方包括,丁桂20 g,草乌20 g,川乌20 g,路路通20 g,黄芪20 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采用姜汁与粉末混合,直至成为膏状。选取足三里、涌泉穴、阴陵泉穴、合谷穴、手三里及肩髃穴,将膏状药物在上述穴位敷贴,每日敷贴1次,敷贴时间一般在6~8 h。两组均持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通过MMT(肌力运动徒手肌力分级法)[4]评估肌力恢复情况,通过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5]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评估患者恢复情况。

1.6 疗效判定 制定标准分析病患康复指标改善情况及疗效[7]。基本痊愈:病患治疗后经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超过91%,偏瘫症状明显消失;显效:病患治疗后经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超过46%~90%,偏瘫症状有所改善;有效:病患治疗后经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超过18%~45%,偏瘫症状未改善;无效:病患治疗后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减少程度低于18%,偏瘫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偏瘫康复MTT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NIHSS评分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7.77%,对照组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部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来,中风偏瘫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发病几率非常高,中风偏瘫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中除了需要关注血压、血糖等基础病之外,还需要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确,对病患予以有效的中医联合治疗方案对预后而言非常重要[8]。

穴位敷贴是指在特定穴位敷贴膏状中药,具备药物渗透性高的优势,角质层可贮存药物,提高生物利用度,弥补口服药物的不足,有效消除胃部及消化道反应[9],本次所选敷贴中药丁桂、路路通等有温阳、益气、化瘀、行气的功效;草乌、川乌起到止痛的功效;黄芪行气止血;姜粉温阳活血,加强药效,诸药合用可调节组织氧供,改善肢体活动障碍,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10]。同时敷贴时选取足三里穴、涌泉穴、阴陵泉穴、合谷穴、手三里及肩髃穴,既有改善后天脾胃功能的足三里,又有肾经井穴涌泉,兼顾上肢和下肢的相关穴位,增强中药透皮吸收的效果[11]。针灸前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通过不同手法刺激患者穴位,进而改善患者偏瘫症状[12]。针刺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将面部、上肢和下肢分为三组,通过相应的治疗以疏通经络,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上肢偏瘫选取肩髃、手三里、合谷,主要针对上肢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取穴,肩髃穴位于三角肌上,《备急千金药方》载其可治“肩臂痛不得上头;半身不遂”,手三里靠近肘部,《太平圣惠方》载其可治“肘臂酸重,屈伸难”,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其属阳主表,可宣通气血;面瘫患者需针刺颊车、地仓,两者可开关通络;下肢偏瘫选环跳、阳陵泉、太冲、悬钟,环跳穴属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所,位于髀枢处,《针灸甲乙经》载:“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阳陵泉是筋之会穴,《针灸大成》中载其“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肝主筋,该穴可舒筋活络,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可清髓热、舒筋脉[13]。经研究相关数据比对可见:观察组病患偏瘫康复MTT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NIHSS评分、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中风偏瘫采用穴位敷贴配合电针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临床价值较高,可促进病患偏瘫症状康复,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提升病患预后水平。

猜你喜欢

病患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