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联合其他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的Meta分析

2021-03-01汤胜男赵党生王凤仪李洋洋刘志杰曹思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盲法火针结节性

汤胜男 赵党生,2* 王凤仪,2 李洋洋 刘志杰 曹思齐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好发于四肢伸侧,特别是双下肢,患者自觉剧烈瘙痒,反复搔抓使皮损增厚、苔藓样变,甚至形成疣状结节[1-3]。该疾病治疗困难,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治疗结节性痒疹的关键在于止痒,而根据前人临床经验和实验中多次证明火针在治疗结节性痒疹效果明显,故本文通过Revman5.3对火针联合其他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为循证医学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

1.1.1 研究类型 RCT,包括采用盲法和非盲法,不论是否回访,语言限定中文、英文。

1.1.2研究对象 符合《临床皮肤病学》对“结节性痒疹”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不限;排除其他瘙痒性皮肤病。

1.2.3 干预措施 观察组:火针联合其他疗法。对照组:其他疗法,包括口中药、中成药及西药。两组的其他疗法的处理方法一致。

1.1.4 结局指标 临床总疗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复发率。

1.2 排除标准 ①非中、英文文献;②非RCT;③重复发表的文章;④综述、动物实验、个案、经验、会议文献或病例报道;⑤两组中用药不同的文献;⑥结局指标不明确的文献;⑦研究数据存疑及无法提取。

1.3 文献资料提取 采用 Cochrane 协作网推荐的评价方法,由2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相关文献以及对纳入的数据进行提取,并达成共识。如意见不同,由第3方讨论解决问题。

1.4 质量评价 对偏倚风险进行评估,其中包括了随机系列的产生、分配隐藏、结局评价者的盲法、参与者和研究人员的盲法、不完整结局数据、选择性报告和其它偏倚、以及不完整的结果数据。各条目以“不清楚” “低风险”“高风险”进行评价。

1.5 检索策略 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中文检索主题词为“火针”OR“燔针”AND“结节性痒疹”,英文检索主题词为“fire needle”OR“fire acupuncture”AND“Prurigo nodosa”。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危险度(R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量资料用均数差(MD)为疗效分析统计量,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对纳入的研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①若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05,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分析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亚组分析,若未找到原因,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分析;②对于文献提取数据无法进行合并的,则采用描述性分析。③若异质性来源于低质量研究时,则采用敏感性分析,用Egger回归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检验,采用漏斗图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筛选119篇文献,其中Pubmed 0篇;Cochrane图书馆 0篇;CBM 30篇;CNKI 34篇,万方55篇;维普32篇。根据上诉1.2的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1篇[1-11],全部为中文文献。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纳入的11篇文献中,包括868例患者,对照组433例,观察组435例。详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表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纳入的11项研究中全采用随机分组。如图1、图2所示。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总疗效率 共11项研究对临床总疗效率进行了报道,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UC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OR=3.60,95%CI(2.31~5.62),P<0.00001]。如图3所示。

2.4.2 治愈率 共11项研究对临床总疗效率进行了报道,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UC的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OR=2.90,95%CI(2.16~3.89),P<0.00001]。如图4所示。

2.4.3 不良反应发生率 共3项[1,4,8]研究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了报道,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OR=2.61,95%CI(0.88~7.75),P<0.00001]。如图5所示。

2.4.4 随访UC复发率 只有1项[11],无精确性,无比较的意义。

2.5 发表偏倚 以纳入研究中对UC治愈率影响绘制漏斗图,如图6所示,结果显示,纳入的研究呈对称分布,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可认为纳入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小。

2.6 敏感性分析 通过对各研究的结局指标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无明显变化,说明敏感性低,分析结果较为稳定。

3 讨论

根据Meta分析得出结论:本研究在总有效率及治愈率上均表明了火针联合治疗结节性痒疹对单纯治疗更加有效,且火针联合治疗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低于单纯治疗组,表明火针联合治疗结节性痒疹更具有优势。但是本次研究仍存在很多局限性,本研究总纳入11项文献,数量较少质量低,且对不良反应的追踪只有3项研究,影响了Meta分析的客观性及准确性。纳入的研究有10项未进行分配隐藏,未对患者和评价者采用盲法,因此存在偏倚。希望在今后的文章避免不足,完善随机分组,分配隐藏、盲法等工作,提高文章质量,为循证医学提供参考价值。

结节性痒疹剧烈瘙痒,在临床上[5-8]多采用抗组胺药、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激光、冷冻、抗麻风类药物等,但疗效均不明显,且停药后多反复发作,患者依从性差,经常抓痒后瘙痒更甚,所以止痒成为治疗结节性痒疹最首要的要求。而火针对银屑病的瘙痒症状疗效明显,且治愈率高,发病频率减少,有效期延长,基于以上作用,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得到广泛使用并且不断推广普及。火针疗法萌芽于砭石时代,《黄帝内经》记载火针为“燔针”“焠刺”。贺普仁[12]对火针研究深刻,创立的“贺氏三通法”。火针利用“针”与“火”直接刺激病灶,“开门祛邪”“以热引热”“火郁发之”,使火热之邪透过肌表外泄,能够减少皮损厚度,快速祛瘀止痒[9-11]。同时“以通为用,软坚散结”,调畅气机来调节营卫,促进血行,消散皮肉之间的瘀滞,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少皮损过度增生,散结消肿缩小创面范围。并且火针具有“破而后立,收敛生肌”的作用,火针使皮损组织炭化,周围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侵入皮肤,吸收和修复坏死组织,加快创面生长[13]。火针的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针对瘙痒性皮肤病,例如慢性瘙痒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老年性瘙痒症、痤疮、瘢痕疙瘩等。可将火针的疗效总结为:止痒——防止皮损过度增生——缩小皮损范围——收敛肌肤,恢复皮肤正常颜色。

综上所述,火针联合治疗结节性痒疹比其他疗法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缓解患者瘙痒,快速缩短皮损范围,且恢复皮色,具有时间短、疗效快、缩短皮损范围、复发率低等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盲法火针结节性
盲法在临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盲法的实现在论文中如何阐述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滞证的随机对照研究
患者盲法在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中重要性的meta分析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