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你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21-03-01李建华

考试与招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表妹电话旅行

>>>李建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些关于旅行的描述,撩拨着很多人踏上去远方的路。无论是他乡求学,还是度假休闲,或者结伴穷游,都令许多人“心向往之”。的确,用脚步丈量的阅历着实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让书本上的铅字印刷体有了流动的生命,无论对成人或孩子生活认知的累积,还是路途中社会关系、历史人文的了解都大有裨益。

从女儿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带着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每个假期我都会提前确定目的地,规划路线、民宿、饮食、车票、人文景观及必去景点,到目前为止,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我俩的足迹。从四年级开始,女儿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次她独自去参与的游学活动。初三的假期,女儿决定到北京新东方学习英语,每天换乘三趟地铁往返于培训机构和借宿的表妹家。这些“在路上”的经历大大开阔了女儿的视野,她看待事情有了更豁达的角度,但同时,也让她有了更“野”的心。我想,这就是事物的双面性。在渴望独立空间的青春期,女儿这颗在路上的“野心”猝不及防地给了我一个必须反思的事件。

周末出差在外的晚上,女儿打来电话通知我:“妈妈,我和同学约好了明天去北京游玩,打算住一个晚上,我们两个要去南锣鼓巷,还想去故宫……”我已经完全听不进去她接下来的表达,莫名的焦虑被愤怒取代:“谁允许你去了?两个高中女孩子还要出去住一晚上?你们考虑过安全吗?你们和谁商量了?谁做的决定?”我一叠声的质问,女儿显然没想到,“妈妈,我以为你会同意的,你那么开明,我同学的妈妈都同意了,我以为你一定会同意的。”“你以为?你征求过我的意见吗?你同学的妈妈有和我沟通过吗?你们两个未成年人,谁对谁负责?”我几乎气急败坏了,说话已经全然没有了平时的耐心,“你说,为什么没有和我商量你就决定了?你以为两个未成年少女出去两天夜不归宿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吗?”“妈妈,你怎么说的这么难听呢?我只是觉得你让我出去游学锻炼独立,我自己在北京学习也是一个人坐地铁,同学从来没有独自出去过,她妈妈听说我有这么多旅行的经历,还特别信任我,你怎么……”一听她的同学从来没有出门旅行过,恼火的我被思维中固有的担忧深深击中,更加急躁了:“你以为你是谁啊?你去北京是因为有三姨家,去游学是因为有团队组织,而这次你还带着一个从来没出过门的同学!你能为她的安全负责?我不同意!”电话那头传来了女儿的哭声,而我已经忍无可忍她自作主张的计划,“啪”地一声挂断了电话。

靠在高铁的座位上,我的愤怒变成了懊恼,很久没有和女儿有过这样突如其来的争吵了,平时即使有一些分歧,我们也会心平气和地讨论,哪怕意见不能统一,我们也会找到折中的解决方案。而这一次,从我的本心来说,我是抗拒的,除了担忧还有对她自作主张的不爽。女儿的电话又打了过来:“妈妈,我没想到你不同意,还很骄傲自己能得到同学妈妈的信任,你如果真的不同意,那我和同学说一说,可是妈妈,我们真的说好了,我……”短暂的平复,我脑子里在迅速地把自己转换到孩子的角色,我知道,她的这个计划里有对自己的信心,有对别人的承诺,还有对真正独立出行的强烈渴望。我可以强行阻止,但又如何对接我之前期望她独立的理念呢?强迫自己理性思考后,我给了她几个问题:“那我问你,你们计划几点的车出发,回程的车次看过了吗?是否考虑回来的时间不能影响周一上学?计划住在哪里?安全能保障吗?你们两个人去住宿,酒店能允许吗?预算会花多少钱?怎么证明你同学的妈妈是同意的?”与其愤怒,不如给她思路,与其阻止,不如给她建议,如果她能给我圆满的答复,至少在赶赴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是有基本的保障的。

半小时以后,女儿的电话又一次打来:“妈妈,如果你说的我都能做到,你能允许我去吗?”“可以考虑。”此刻的我已经恢复了理性,我不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妥协,而是我找到了更有价值的解决途径。“妈妈,我和同学的妈妈说好了,把你的电话给她,也把她的电话给你留下,今天有点晚,我让她妈妈明天早上打电话和你说。火车票我们打算订明天早上八点多的,返程计划隔天下午两点多的。我想了想,我们两个出去就不住民宿了,住酒店更安全,我打算订南锣鼓巷附近的,您可以帮我订吗?这样您就知道我们住在哪里了。我们两个人说好了AA制,去的地方也大多不要门票,计划带五百块钱,都放在微信里,这样安全。”得到她基本顺畅的出行计划,我最终决定支持她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我没有第一时间同意:“我再考虑一下。”挂断电话,我依旧发了一串信息给她:电话保持畅通,记住三姨的电话,需要就求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想要独立的突发事件,下意识暴怒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无力感和不可控带来的焦虑,假如孩子能有理性的准备和周全的思考,我想大概早就忘了事件本身带给自己的焦虑,反而打心底感叹这小家伙怎么这么牛啊,不是吗?

必须承认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再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与担忧孩子的时刻相遇时都会败下阵来,承认我们的焦虑和担忧也是做妈妈的成长。接下来的两天,对于两个完全脱离管理半径的孩子,我的心一直吊着,果然,发生了两件可笑又让人着急的事儿。

两个女孩抵达北京,一切顺利,女儿按时报告行踪,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的担忧。中午时分,女儿打电话过来说:“妈妈,我们找到酒店了,酒店前台说我们的年龄不到18岁,没有监护人办理是不能入住的。”说实话,当时我居然有幸灾乐祸的心态,“给你们两个建议,一个,去三姨家借宿;一个,看看能不能拜托三姨到酒店来给你们办理入住。”我假装冷静地挂断电话,给表妹发了信息,简单说明情况后,大大咧咧的表妹倒是很支持她们的计划,满口答应去帮她们解决问题。最终,两个孩子在表妹的帮助下办理了入住,还表示要AA制请表妹吃一顿大餐,当然最终还是表妹破费请了她们两个。经此一事,女儿感慨道:我们真的是未成年。

第二天下午回程时间,我发了信息提醒她们提前抵达车站。一个小时以后,女儿的电话飞过来了:“妈,我们误了火车了,早就到了,没看到我们这趟车啊?”原来两个孩子痴痴地等着北京到宣化的通知,殊不知火车站的提示是北京到终点站啊,哪里还会把途经车站给你一一交代啊。我叮嘱她们赶快去改签,两个孩子话还没听完就奔去换下一趟车,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两个人完全没有估量北京火车站的大和杂,也根本不知道站内可以购票,两个人出站去购票中心买了票,再安检进来,火车已经开走了,又奔出站去买相隔二十分钟的下一趟,那就更别说了,依旧是买了,误了。快晚上十点了,女儿打来电话,用显然假装坚强的声音说:“妈妈,对不起,可能我们只能明天早上回去了,我们在车站等一晚上吧,今天晚上没有回宣化的车了……”我真是又心疼又无奈:“你看一看有没有回张家口的车,我去张家口接你。”“哦,可以这样?到张家口的有呢。”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这个时候,我也只能咬牙支持了。凌晨2点,我和爱人在张家口市火车站接到了两个疲惫不堪的孩子。一路上,女儿一直沉默,直到把她的同学送到父母手里后,才无比感慨地说:“妈妈,我再也不要自己去旅行了,好累啊。和你一起出行,手机是用来拍照的,这次出去,手机就忙着查路线、订车票、找位置。有你在,我从来不操心下一站去哪儿,吃什么,这我哪儿顾得上风景啊,光惦记着接下来要干啥……唉,好累啊……我想做个妈宝了……”

女儿悠悠说着出行的辛苦,我却听出了她这一路背负的责任,她在竭尽全力扮演好一个有经验、可依靠的旅行伙伴。我知道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了她一个大大的反思,“诗和远方”的距离不仅仅是脚步的跨越山海,更需要现实的经验和成熟的思维。对于我,这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事件,“我带你去远方,还是我和你去远方?”如果在之前的旅行中,女儿有更具体的参与,有更准确的经验累积,是不是能让这人生第一次说走就走的独自旅行变得更有意义呢?

亲爱的女儿,即使你今天愿意做妈宝,但终将去拥抱你的“诗和远方”,当你拥有更坚实的内心,拥有更丰盈的思想,你一定更想自己去亲自体验更广阔的世界,只是请记住:说走就走的旅行是需要底气的,这底气何止是你钱包里的钱,还有你眼睛里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说走就走时内心对自己能力足够的累积和认知。

今天,我许你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将来,请你带我去一个美妙的远方。

猜你喜欢

表妹电话旅行
张 晖
表妹
小仔悠表妹
小黑的旅行
夜半电话
夏日旅行
电话
“表妹”的由来
表妹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