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知识 提升能力 培养思维 传递正能量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的启示

2021-03-01邵京彩

考试与招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考查历史情境

>>>刘 巍 邵京彩

“确保考查内容的基础性和稳定性。为降低疫情对不同考生群体的影响,历史各卷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阅读量、考查内容均保持稳定。”

以上文字由国家考试中心“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节选而来。一方面出于特殊时期的人文关怀,一方面也由于2020年高考处于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转型期,所以全国卷Ⅰ试题整体呈现了“平稳”的特点。尤其是42题开放性试题这块“实验田”,除了采用新情境,仍延续了“观点论证类”题型的传统模式。在这种“平稳”中,全国卷试题也给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下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

2020年全国卷三套历史试题全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的要求,下面本文将结合具体试题谈谈今后历史教学可把握的方向。

一、开阔视野,拓展知识

“必备知识”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而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体系就是必备知识的范畴,全国三套历史试卷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世界史基本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必备知识是服务于整个考查体系的,是基础性内容,并非知识点的机械记忆。2020年全国卷三套历史试卷除了对分封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近代化、文艺复兴、欧洲一体化等主干知识的考查外,还注重多角度考查主干知识,强调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就要求学生结合相关问题情境,提升迁移和整合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全国卷Ⅰ26题,主要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但根据题干材料情境,是从“宋代南北方农作物物种交流”的角度考查“促进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而得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结论。如果考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掌握的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知识点,解答此题难度将会很大。

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同时,加大一定比例的知识覆盖面,扩大必备知识的范围,也将会成为命题趋势之一。例如全国卷Ⅰ29题、30题中的“20世纪20年代民族经济”“1949年5月新民主主义经济”两个知识点,在专题史体例的教材中并非学科主干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学生要么具备极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获取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要么就需要扩大通史体例下必备知识的范围。

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二、提升能力,培养思维

高考评价体系下,“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特点,在高考命题中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

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高考试题的题干基本都是新材料、新情境,材料形式多样,文字、图片、图表、漫画等类型的材料皆有涉及,而且材料类型不拘泥于一种题型,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45题,一改往年皆为文字材料的形式,采用了表格类型的材料。所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是考生运用必备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思维过程中,考生在阅读材料后,须明确材料主旨、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即获取关键词)、根据必备知识和问题情境解读材料信息,从而对历史现象进行历史解释得出结论。这里考生就运用了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材料信息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例如全国卷Ⅰ28题,用的是数据表格类型的材料,材料主旨是“《格致汇编》对读者的兴趣、关注点通过问答形式进行了数据统计”;重要信息包括时间1876年、书籍名称《格致汇编》(关于自然科学的汇编)、表格各项分类及数据对比。然后解读表格中数据统计的结果,“为什么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比较大”, 运用必备知识——1876年正值洋务运动期间,学习西方器物,自强求富是此时期的显著特征,所以得出C项结论。

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指将历史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认识的技能和本领……借助分析能力,可以实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从而把握历史问题的本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下面我们以2020年全国卷Ⅰ41题第(1)问的问题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4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类问题设置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原因类问题设置更是历史学科探究问题的主要思维关系。第一问“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首先,包括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的变化和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其次,对于一个长时间段内历史事物的变化,不能只描述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由……到……”的描述方式。第二问“概述原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应该从中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国际环境等角度分析关系变化的原因。通过对问题设置的分析,我们在作答中就具备了多元思维角度,然后结合获取的材料信息和必备知识,整合答题语言即可。

3.历史探究能力

历史探究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历史学科的探究能力作为探索、研究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自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和信息、建立假说、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等。高考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和独立提出历史问题。”基于此,这项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开放性试题来呈现。2020年全国卷三套历史试卷的42题,虽然延续了观点论证类题型,但材料情境都很新颖,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角度来看,三道题在问题设置方面也很巧妙,全国卷Ⅰ“根据时代特征拟定书名”,全国卷Ⅱ“从欧盟三大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信息,找到它们的联系”,全国卷Ⅲ“针对调查统计结果提出观点”,这三个问题的开放性都很强,考生可发挥的空间很大。特别是全国卷Ⅱ材料情境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这一热点问题,全国卷Ⅲ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材料情境,正体现了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现实的目标。

三、以史育人、传递正能量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服务选才的功能。2020年全国卷三套历史试卷在情境选择方面不可谓不用心,突出正确价值引领,满满正能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特别加大了情境设置,例如全国卷Ⅱ24题运用“历史上角抵表演”情境设置,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国卷Ⅰ25题运用“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全国卷Ⅱ运用“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情景设置,考查中国古代绘画、壁画作品与史料实证之间的关系;全国卷Ⅲ26题则直接考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张旭书法的特点。这几道题既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在世界史部分,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的33题,都从“完全的绅士”“身心俱健的人”的角度设置情境,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选修47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物的选择上,也选择了良臣苏绰、名相宇文泰、科学家竺可桢这些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历史人物,给考生以榜样的引领。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更应该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凸显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阵地。

在面临高考试题新情境捉摸不定、新高考题型结构尚不确定的背景下,作为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向地生根”,即引导学生储备必备知识、提升学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迎战高考只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猜你喜欢

考查历史情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