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超便携游戏体验 浅析35W版第11代酷睿处理器

2021-02-27

电脑爱好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代酷单核线程

“H35”后缀背后的意义

Tiger Lake-H35是英特尔发布的第二批第11代酷睿处理器(移动版)。与去年9月发布的第一批Tiger Lake-U和Tiger Lake-Y相比,它隶属于性能级的“H”系列,只是TDP并非传统的45W,而是在酷睿历史上少见的35W,所以英特尔才会为其添加一个“H35”作为后缀(图1),代表它的默认功耗为35W,与计划将于4月~5月发布的更高性能45W版Tiger Lake-H45系列加以區别。

新酷睿首发“三剑客”

Tiger Lake-H35系列处理器首发三款型号,分别为酷睿i7-11375H、i7-11370H和i5-11300H,它们的关系与现有的i7-11 85G7、i7-1165G7和i5-1135G7相似,分别面向高端、偏高端和主流市场(表1)。

简单来说,Tiger Lake-H35和早已量产的Tiger Lake-U的本源相同,它们者B基于10nm SuperFin工艺(PCH为14nm)设计,采用Willow Cove CPU微架构和锐炬Xe LP架构的核芯显卡,新旧i7和i5都是4核心8线程,内置的高速缓存容量也完全一致。没错,Tiger Lake-H35就是对现有第11代酷睿处理器的“官方超频版”,而i7-11375H则是该家族唯一一款支持睿频Max3.0技术的“特别版”处理器,也因此可以获得最高5.0GHz的单核睿频加速频率。

表1:英特尔第11代酷睿移动版规格一览

上限为什么是35W

早前上市Tiger Lake-U的TDP可以在12W-28W之间浮动,OEM厂商可以根据产品自身需求微调。Tiger Lake-H35进一步提高了TDP的上下限标准,即28W~35W。需要注意的是,移动处理器的上限是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加以突破的,比如联想旗下的部分笔记本,在野兽模式下就能让i7-1165G7和i5-1135G7稳定运行在38W的最高功率上(图2),甚至超过了Tiger Lake-H35的标准上限。

③本图来自笔吧评测室

问题来了,为什么英特尔将第一批Tiger Lake-H限定在35W的TDP而不是更高的45W?TDP难道不是越高性能越强吗?

答案很简单,28W~35W是这一批处理器所能达到性能和功耗的最佳平衡区间,低于28W性能损失较大(浪费),高于35W性能提升有限(不经济)。我们不妨拿45W(主要看PL1,即长时睿频功耗,下同)状态下的第10代酷睿i5-10300H(14nm,4核心8线程)性能作为基准100%,看看第11代酷睿i5-1135G7在15W、25W、35W和45W状态下所能输出的性能与它之间的差距(图3)。

由图可见,酷睿i5-1135G7在15W状态下的性能只有i5-10300H的74%左右,哪怕它采用的是最新10nm工艺和Willow Cove微架构,也无法弥补功耗上的不足。将TDP提升到25W时,i5-1135G7的性能就仅落后i5-10300H五个百分点了,在35W状态下则可反超6%,但再进一步拉高到45W时却仅能换来额外3%的性能改进,“对不起”随之而来的更高发热和更高耗电量。

可见,35W就是以i5-1135G7为代表的第11代酷睿处理器的最佳功耗,所以英特尔才以其为锚,作为Tiger Lake-H35的默认上限。

英特尔也展示了TigerLake-H35的性能数据,35W的新酷睿i7-11375H在SPECrate2017的单核测试项目中,可以释放媲美第10代酷睿中的“皇帝”i9-10980HK的性能,领先AMD移动锐龙9 4900H高达30%(图4)。

新酷睿的其他改进

作为新品,新酷睿显然不是在Tiger Lake-U的基础上直接拉高TDP那么简单,它需要在35WTDP的基础上找出最佳的频率和电压,平衡性能、发热量和耗电之间的关系。Tiger Lake-H35的其他功能与Tiqer Lake-U基本相同,它们均原生支持雷电4/USB4和PCIe 4.0(图5),集成了神经加速器2.0(可理解为NPU)和第六代IPU(可理解为ISP)等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升级英特尔Killer Wi-Fi 6E(Gig+)技术,后者新增对6G Hz频段的支持,可以享受更稳定和低延迟的Wi-Fi联网体验。此外,Tiger Lake-H35还支持英特做腾H20混合式固态盘。

为轻薄游残本正名

作为“H”系列,将Tiger Lake-H35用在传统轻薄本身上实属浪费,因此英特尔为其找了一个新目标——树立领先的轻薄游戏本新标杆(图6)。所谓轻薄游戏本,即厚度薄至16mm左右,还可以通过PCIe 4.0通道连接GeForce GTX 1650/1650Ti级别独立显卡的轻薄本,在方寸之间就能释放更强的“战斗力”。

然而,“轻薄游戏本”听着新鲜,其实市面上早就存在相关的产品了。比如微星Stealth 15M(图7)、VAIO侍14、神舟战神S7M和雷神IGER S1就都是第11代酷睿轻薄游戏本中的代表,其中Stealth 15M还可选Max-Q版本的GTX 1660 Ti或RTX 2060独显。同时,以ROG幻14、机械革命Umi ProⅡ和拯救者Y9000X 2021为代表的游戏本/创作本,更是在1.8kg甚至更轻的机身里塞进了45W TDP的标准版H系列处理器和RTX 2060起步的独立显卡,整体表现显然远超Tiger Lake-H35平台新品。

Tiger Lake-H35出现的意义,是大幅降低了轻薄游戏本的设计门槛,OEM厂商不用费心调教Tiger Lake-U的高功耗BIOS,所有的Tiger Lake-H35处理器都将拥有相近的性能,还免费对消费者进行了一番“教育培训”,让更多玩家重新审视“轻薄游戏本”这一全新的品类。

当然,Tiger Lake-H35也同时可以用于纯核显以及传统游戏本平台,比如机械革命新推出的仅有1kg重的14英寸轻薄本F1就搭载了i7-11370H处理器,宏暮相对厚实的Nitro 5游戏本也会搭载这颗处理器,而华硕天选Air则在i7-11375H的基础上,还同时武装了RTX3070独显,19.9mm厚和2.1kg的重量只是相对轻盈。

理性看待新酷睿的性能

从本质上来看,Tiger Lake-H35其实更像是Tiger Lake-U的改良版,在35W TDP的基础上获得了最佳的能效比,最大限度挖掘出了Willow Cove微架构的单核l生能优势。

可惜,Tiger Lake-H35全系列依旧是保守的4核心8线程,单核性能再强也无法弥补核心数量上的不足。要知道,当Tiger Lake-H35量产上市时,它将面临AMD移动锐龙5000系列的围剿(图8),后者在升级Zen3微架构后单核性能同样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叠加6核心12线程或8核心16线程的先天优势,拥有更强悍的生产力基础。此外,Tiger Lake-H35虽然原生支持PCIe 4.0,但却仅拥有4个通道,有限的带宽只能在PCIe 4.0 SSD和独立显卡之间二选一。

期待45W的“真酷睿H”

无论是传统游戏本还是轻薄游戏本,它们既然隶属“游戏本”,就势必武装GeForce GTX 1650起步的独立显卡。在这个大前提下,Tiger Lake-H35集成96个执行单元的“满血版”锐酷Xe核显就颇有浪费之嫌了。

对于追求更强游戏性能的玩家们而言,真正值得期待的,应该是拥有标准45W TDP的Tiger Lake-H45。按照惯例,后者将于2021年4月发布,5月量产上市,刚好可以赶上一年一度的6.18大促。从现有的资料来看,Tiger Lake-H45应该会降低锐炬核显的执行单元规模(大概率会降到32个),用省下来的晶体管实现6核心8线程以及8核心16线程的设计(图9)。与此同时,Tiger Lake-H45还将配备20条PCIe 4.0通道,在加装PCIe 4.0SSD之余,还可以满足英伟达最新GeForce RTX 30系列独显的带宽需求,与AMD锐龙5000H系列游戏本展开血战。

关注博锐商用平台

除了Tiger Lake-H35,英特尔在CRS2021上还发布了基于英特尔Evo认证的,支持博锐技术的第11代酷睿处理器平台(图10),它们可为商用领域的硬件提供出色的全面安全保障。通过内置于芯片的人工智能(AI)威胁检测技术,可帮助阻止勒索软件和加密货币挖矿攻击,全新的控制流强制技术也能帮助阻拦纯软件解决方案长期以来无法应对的各种攻击。

英特尔在2021年主打的各种硬件平台一览

小结

总的来看,Tiger Lake-H35更像是英特尔针对AMD移动锐龙5000系列定制的“应急产物”,它们只是还原了TigerLake-U系列真实的趋近于满血状态下的性能,但受制于核心数量的缺陷,无法承担高端游戲本和创作本“芯脏”的重任,它只能打造出更强的轻薄本,如果你希望拥有一部足以取代高端台式PC的游戏本,还是需要等到8核心16线程的TigerLake-H45平台上市(图11)。

猜你喜欢

代酷单核线程
Intel公布第14代酷睿细节:3nm工艺真没了
Intel 10nm初显威力,AMD还得看明年
Intel“火箭湖”来了!全新架构性能起飞第十一代酷睿台式机处理器技术解析
浅谈linux多线程协作
一种简单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小鼠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方法的建立
单核Ru(Ⅲ)-edta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苯并咪唑衍生的单核钴(Ⅱ)和单核镍(Ⅱ)配合物与DNA和蛋白质的结合反应性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两个单核镍含氮配体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基于上下文定界的Fork/Join并行性的并发程序可达性分析*
Linux线程实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