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本课堂
——以《教室里面有点吵》教学为例

2021-02-2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本互学教室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 362300)

所谓的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本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在单位时间内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过程。[1]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为了共同的任务目标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尤其是学生的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能力等。学本课堂中,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多学,教师少教、活教,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发展情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构建自主和谐的学本课堂,需经历自学、互学、践学三个环节。本文以《教室里面有点吵》教学为例,试析如何构建学本课堂。

一、设计预案导“自学”

学本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自学,即学生在教师未教前自己先学习,相当于预习。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外,也可以安排在课内。预习要学什么,需要教师来引导。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合理的预案。预案是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预测与演练,是提前学习的指路牌,也是传递学习方式的宝典。[2]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我们小点儿声》第一个话题《教室里有点吵》时,教师设计预案:自习课本46 页,看看教室里都有哪些吵闹声,并到学校里寻找调查,记录校园一天的大声音。学生带着问题,从书本走向学校,亲身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校园的吵闹声。课伊始,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

生1:我用录音笔录了一段声音:一下课,很多同学就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大喊大叫,有的人还用力地关门,发出巨大的响声,吵得大家头都疼了,耳朵也难受。

生2:我把图书室的大声音画下来:有的同学看书时遇到搞笑的地方,就大笑起来。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会影响到其他人看书。

生3:我用手机录了一段视频:上体育课的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经过楼梯,有些同学大声讲话,楼梯顿时成为闹哄哄的菜市场。真希望同学们小点儿声,希望我们的校园越来越文明!

生4:我采访了办公室的老师:一下课,老师们的思路就被大声音打断了,总是被吵得没法专心写教案、批改作业。

每一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认真汇报自学任务。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感受自己或他人发出的大声音,初步体会到大声音对他人的影响,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的意识油然而生。预案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审视和思考,预案的好坏直接影响自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预案,通过预案引导学生自学,缩短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灵活而富有实效的学本课堂。

二、创设情境促“互学”

“互学”是学本课堂的关键环节,指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自主探究,开展小组内、小组间同伴的交流、展示与学习,在交流中思想碰撞,齐心协力解决疑难,达成共识。教师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适当的点拨、讲解、强调,帮助学生减轻认知负担,解决矛盾与困惑,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最终达到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室里有点吵》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两难情景:聪聪在走廊上遇到明明,大喊:“明明,我们一起去玩吧!”恰好老师经过这里,对他说:“请不要大声说话!”上课回答问题时,聪聪想起老师的话,于是就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回答问题,老师又说:“请你大声一点。”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感想。各小组代表提出建议:上课发言应该大声点,教师和同学才能听见;下课在走廊不能太大声,不然会吵到别人;上台唱歌比赛要大声点;在考试时不能有声音……教师相机总结:“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就得用不同的音量,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小小‘调音师’。”接着,教师抓住课堂现象,提问:“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时,有的小组很吵,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呢?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探究。”学生充分讨论之后,纷纷发表做法,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我们是按顺序一个接一个说的。”“我们说的时候都很注意要小点儿声,这样才不会吵到别的小组。”“我们挑选了一个提醒小组长,谁太大声时就提醒他。”“别人说话,我们要补充时,要先举手,组长同意了,我们再站起来说。”

湖南省勘测设计院参考《土壤中全硒的测定》(NYT1104-2006)采用X 荧光光谱法测定岩石和土壤硒全量,检出限0.05×10-6,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GB 5009.268-2016)测定柑橘的硒含量。柑橘可溶性固形物采用阿贝折射仪测定法检测,检出限为0.1%,总酸、总糖采用指示剂法检测,检出限为0.01g/100mL。

合作互学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解决疑难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互学,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收获。教师应注意创置情境,根据小组互学情况,确定教学的新路径,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本课堂。[3]

三、训练拓展引“践学”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后,还需要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巩固、深化,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的训练拓展活动,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感悟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应精心设计训练拓展环节,把学到的知识点落实到实践中,外化到行动上,即“践学”。教师要提前设计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巩固实践,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让训练拓展延伸到家庭里、社区中,通过反复训练,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在课末设计“乘坐校园文明巴士,开启调音之旅”活动。

师:巴士来到二年五班的教室里。你们看,同学们正在写作业呢。(课件播放自习课挪椅子视频)你们听到了什么大声音?

生:大哥哥挪椅子太大声,吵到别人学习了。

生:他应该扶着椅子,轻一点,慢一点。

师: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后,教师组织各小组挪椅子比赛,哪一组动作轻、声音小就获胜。

师:在校园里,做哪些事时也要注意动作轻一点?

生1:走路时,脚步要轻点。

生2:关门时要轻点,才不会吵,门也不会坏掉。

生3:开关文具盒拿东西时,动作要轻点。

师:同学们,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做到说话轻轻,动作轻轻,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自己的音量。当别人发出大声音时,我们可以用合适的办法提醒他把声音调小。这样才是文明的好少年。

下课后,学生轻轻地收好文具、放好椅子,有序地走出教室,学习目标无痕落地。要使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所接受的道德观点消化并吸收,“践学”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感兴趣的训练延伸活动,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习得的品德知识或道德标准在活动中实践,在现实情境中不断内化和升华,并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让德性在生命中生长。

自学、互学、践学,是构成小学道德与法治学本课堂的三个环节,因教师智慧的引导而变得完整,更因学生协同合作而变得完美。在学本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习个体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以及知识生命之间,实现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学本课堂促使学生真实、自由、自主学习,和谐生长,生命得到精彩的绽放。

猜你喜欢

学本互学教室
“313”教室
阆中市:加深交流 互助互学促提升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互学双赢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