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课堂文化意识培育的实施路径

2021-02-2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成语跨文化交际

(1.厦门实验小学,福建厦门 361003;2.厦门市音乐学校,福建厦门 361000)

英语教育本质上是文化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1]而原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文化意识”目标界定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2]教师要恰当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挖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精髓,探索交流互动、体验探究为主的课堂模式,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自我表达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与相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但是,不少教师更关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提升,却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育。本文结合《新标准英语》(外研版一年级起点)教材中的若干案例,阐述小学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渗透文化意识,实现跨文化交际

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主导原则,提高综合语用能力及交际能力则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交际文化知识,在跨文化语境中使用恰当的非语言手段,采用适宜有效的交际策略,在日常交流中与人合作、沟通,组织管理跨文化的活动,协调人际关系,增强跨文化意识。

(一)搭建互动支架,提高交际能力

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创设开放、灵活的课堂,鼓励学生交流互动,探究体验,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交流互动中,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等,使用得体恰当的话语,正确地理解并运用语言表达意义,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形成积极合理的跨文化态度。例如,五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1 Today is Halloween 一课中,教师与学生身穿scary clothes(hats and masks),在教室里共同营造万圣节氛围,模拟讨糖活动。教师首先以“Trick or treat! Give me a sweet! Happy Halloween!Here are your sweets”为语言支架,带领学生在真实交际中,感受西方万圣节的文化风俗。通过师生互动,操练目标语言What do you want? I want some sweets.You look so scary.Here are some sweets for you.Thank you.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推动体验学习,加深文化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的机会,更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真实的语境,以课堂为阵地,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外语思维,加深对外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获得多维度的文化知识体验。例如,六年级下册The leaf 一课,是成语“一叶障目”的绘本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共同讨论、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动作、台词,亲身体验主人公的荒诞,进而理解成语寓意,端正价值观。读后组织学生用英语分享、复述、翻译其他成语故事,阅读英语俗语、谚语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加深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掌握运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技能,从而传播优良的传统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二、深探文化内涵,培植价值取向

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和价值体系,培育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厚实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

(一)聚焦探究思维,感悟人文精神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积极参与观察、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善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观点与见解,培养文化视角下的批判性思维,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升英语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例如,The leaf 绘本教学中,教师提问: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Do you know other Chinese idioms with the similar meaning?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社会现象,反思故事中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列举出“管中窥豹”“掩耳盗铃”等同义成语。进而体悟到,理论要付诸实践,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一名有文化、不愚昧的小公民。学生在各抒己见时,深度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公正辨证评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端正踏实勤学、科学求知的价值观,将文化知识内化为素养。

(二)紧扣生活要素,锻造良好品格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英语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并针对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反省,在反省中做出选择和判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健全人格,增强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三年级下册Module 9 Unit 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 tomorrow?一课中,以Labor Day五一假期为背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班级活动“英语备忘录”。在实践探究中,反省平时丢三落四、马虎粗心的坏习惯,真实体会到做好时间管理、行前计划的重要性,学习英国人严谨的风格,培养良好的细节生活习惯,引导其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积极态度,塑造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

三、赏析文化异同,树立世界意识

学生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要能够汲取文化的精华,剔除糟粕,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同时,不断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树立文化自觉,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运用英语弘扬中华文化。

(一)树立文化自觉,传播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传承文化离不开文化自觉,要在正确认识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孕育创新于传承之中,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最终实现文化自强。例如,The leaf 绘本教学中的综合语用环节,教师仿照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设计班级成语故事大赛,以不同形式的赛制,激发学生用英语学成语、说成语的兴趣,跨学科融合文化素养。学生体会到中国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妙趣横生,从而建立文化自信,激发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

(二)汲取文化精华,包容多元文化

小学英语教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文明成果,包含许多关于英语国家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社交礼仪、异国风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厘清语篇的价值取向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弘扬中华文化,尊重包容多元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The leaf 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匹配意思相近的中国成语和英文俗语,如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拆东墙补西墙(Rob Peter to pay Paul)等,赏析中英文语言的妙处。并举例说明,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成语较易望文生义,英文俗语需要了解背后的历史。

基于文化品格培养的英语课堂教学,将语言学习变为一场文化之旅,使学习者获得有意义的文化知识,丰富文化情感体验,培养文化价值观念,塑造文化品格,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成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拼成语
猜成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