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021-02-2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综合性诗歌

(尤溪县城关小学,福建尤溪 365100)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传统节日氛围逐渐减淡,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往往知之甚少。如何让学生在教材为数不多的文本和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获取丰富的传统节日的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升高雅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文化,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应依托语文教材,发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丰厚的文化资源,开展与之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等特征。[1]下面结合上述特征,略谈基于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实践性:切身体验,促进文化理解

教师应该大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并将其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分析,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2]依据文本中的节日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搜集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调查身边的节日风俗习惯、书写节日活动等,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习热情,感受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理解。

例如,教学《元日》一课时,在初读古诗理解大意后,让学生品读感悟诗中描写的习俗。首先,让学生读诗并思考: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找出诗中描写古人过春节的习俗的词语。然后,通过想象画面,说一说过春节燃放爆竹的快乐和兴奋。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古人饮屠苏酒庆佳节的喜悦和热闹的氛围,回忆自己春节贴对联的经历,了解春联文化,它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诵读其他的描写春节的诗句,进一步增进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如果课堂学习到此为止,那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是浅显的,对于春节文化的理解是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中包含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关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搜集春节节日的起源、春节各地民风民俗及传说故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诗歌朗诵会》《我们的节日——春节对对联》等活动,让学生调查体验身边的春节习俗,书写《家乡的春节》,制作关于春节主题的手抄报等。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从体验到思考,学生对节日文化的认识日渐丰富与深刻,并根植于内心。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进而推动节日文化传承。

二、综合性:学科整合,实现文化传承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配合。传统节日文化扎根于语文课堂有多种方式:从文本出发,设置相应情境,感受节日文学的丰富民俗文化;根据不同的节日背景,将不同体裁、时代的作品编在一起,形成专题,系统的进行节日文化教育;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等。[3]多样的课堂呈现方式,以及传统节日多样的表现方式,有利于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有效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学习课文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春节风俗特点,组织开展《北京的春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文本,截取其中一个时间节点内容创编短剧,再现北京春节的情景。学生运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手段,展现创编成果。有的学生生动再现了老舍笔下北京除夕热闹的景象:在《金蛇狂舞》的乐曲声中,张灯结彩的北京四合院内,穿着新衣的“北京人”,有的一边写对联,一边教孩子怎么贴对联;有的一边剪窗花、贴年画,一边讲述窗花、年画的由来;有的忙着做饺子等各色美食,长辈给小辈发红包……这一短剧融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手工等学科,特别是全剧富有浓郁的北京味的对白,呈现出忙碌而又幸福的北京人的除夕景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春节习俗的温馨、美好。再如,元宵节短剧表演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各色各类的花灯在荧幕中一一展出,在绚丽的光影中,北京元宵节流光溢彩的美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表演北京人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等元宵节传统活动。传统节日中蕴含丰富的民俗、丰厚的中华文化,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激活和整合学过的各学科知识,实现文化传承与素养提升共赢。

三、自主性:合作探究,提升文化鉴赏水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课堂作为前沿阵地,借助于“活动”这个中间媒介,将课堂教学进行活动化改造,使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在课堂活动的情境中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式的合作探究,拓展学习空间,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能力。[4]传统节日资源包罗万象,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定的知识信息。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资源的学习,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野,提升审美情趣与文化鉴赏素养。

例如,教学《十五夜望月》古诗时,课前,学生分为“诗苑组”“传说故事情思组”“生活组”等合作学习小组。“诗苑组”搜集关于节日和月亮相联系的诗歌,其中描写中秋月亮的诗歌不少于10 首,然后进行诗歌诵读展示活动;“传说故事情思组”开展中秋故事传说的演讲展示,并通过想象赏析活动;“生活组”则组织诗歌与生活联想的展示活动。上课时,“诗苑组”诵读有关节日的诗歌,学生感受到诗歌与节日相伴相生,诗人借节日表达不同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学习兴趣。接着,“传说故事情思组”讲中秋故事传说和赏析诗歌。本组学生先诵读前两句诗歌,然后其中一个学生讲嫦娥奔月、月中桂花、玉兔、吴刚的故事,另一个学生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画面。教师追问:诗歌《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字面上无“月”,却让我们感受到“月”,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桂花”这一意象,结合中秋节的故事传说,联想到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暗写诗人望月,这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望着天上的月亮,他想到了哪些事物呢?学生揣摩诗人此时的心理,感受诗人望月思乡的深情。教师又问:诗中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怎样表达?“诗苑组”学生诵读杜甫、李白等诗人直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比较《十五夜望月》委婉疑问的语气表达思乡之情,从而区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表达感情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表达效果。教师再问:在你的意象中,月亮代表什么?“生活组”的学生畅谈自己过中秋节的情景,诠释月亮是团圆怀远、思念故乡与祖国的象征。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联想、欣赏和把握情感的能力,提升文化鉴赏水平。

总之,基于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感悟和体验,加强对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汲取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厚养料,文化素养得以积淀,文化传承得以实现,文化鉴赏水平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综合性诗歌
诗歌不除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综合性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诗歌岛·八面来风
综合性图书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