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字形体在历代篆刻中的运用
——从甲骨文到楷隶的非篆入印

2021-02-25撰文袁柳梁潮广西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1年34期
关键词:小篆篆书金文

撰文=袁柳 梁潮(广西师范大学)

篆刻,是镌刻印章这门艺术的名称,亦称刻印、刻图章等。一般动刀镌刻印章之前,首先动笔,大多采用篆书字体,在印面上书写印文之后,再行镌刻。因为往往先写篆,后镌刻,所以篆刻成为刻印章的通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篆刻并非非篆不可,也有很多非篆入印的情况。

篆文包括大篆、小篆。在篆、隶、草、行、楷这五种古代汉字字体中,篆文体系是我国最早出现与通行的字体,是秦代以前流传下来的汉语古文字,通用时间很长,一直到汉代推行隶书之后,才被取代。大篆是小篆的对称。广义的大篆与广义的古文所指相同,指商代的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的籀文,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即古文)。

上图:游乎万物之祖·简经纶

下图:以介眉寿·简经纶

甲骨文是商代的汉字形体,铭刻在龟甲兽骨上,是现存最古老的形成系统的汉字体系。它是一种“画成其物”,与所指的事物形象相像,是临事摹物的象形造字,明显带有上古象形文字的特点,字形带有的图画原形的痕迹仍比较明显,多数字的笔画与部位还没有定型,字形瘦长,有很多细长的笔画。甲骨文被取代以后,后世的篆刻家仍旧将甲骨文使用在刻印之中。古人就不说了,现代篆刻家简经纶、邓散木等人,将甲骨文刻入印章中,这类作品有“游乎万物之祖”“以介眉寿”等。

金文又称为钟鼎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皿(钟鼎)上的铭文,是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汉字形体。金文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形体构造上,象形性已开始减弱,笔画较多肥硕、圆转、均匀与对称的成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画的分布更趋规范化,字形的方块性也开始体现出来,逐渐转向整齐。秦王统一六国,小篆通行以后,金文停止使用。后世一些篆刻家努力复兴古文字,刻意重新使用金文。在后世印人中,宋代周密“齐周氏”印,是现存最早的以金文入印者。明代以后,不少印人采用金文入印,书画篆刻家黄枢探根溯源,追求古法,全面运用钟鼎文入印,对后世印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印坛后来人继续将金文刻入印章之中,比如明人程邃的篆刻作品“安贫八十年自幸如一日”等。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文字训诂之学兴盛,金文考据趋向深入,金石学盛行,扩大了印人的视域。金文成为临习书法的重要字体之一,产生了古老质朴的效果。书画篆刻家黄士陵致力于金石学钻研,遍摹古印,推陈出新,成为运用金文刻印的大家,在清代印坛形成独特的篆刻艺术风格。此外,清代丁敬的篆刻作品“上下钓鱼山人”“小山居”,赵叔孺的“四明周氏宝藏三代器”,童大年的“返老还童”,王福厂的“两耳唯于世事聋”,还有现代篆刻家乔大壮、钱君匋等人的作品,亦都参照金文字体,取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用以治印。

狭义的大篆也称为籀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宣王时太史以为名,因以名所箸大篆曰籀文。”《说文解字》据《史籀篇》收录了籀文223 字。籀文始于西周晚期,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的汉字形体,字体大多重叠。与金文相比较,其象形性进一步减弱,笔画趋于线条化,字形趋向方块形,工整性又有所增加。后世不少印人尚古,比如清代丁尚庚常以大篆笔法入印,还有今人朱复戡爱用大篆石鼓文治印,等等。

狭义的古文指战国时期通行于东方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文字,它的形体比籀文更简化。

鸟虫书,也叫虫书,是以篆书为基础发展和衍生的变体,具体而言,是由金文变形而成的,用以作装饰的特殊字体,以今天的话说,可谓金文的美术字。因为像鸟虫的形状,故名。鸟虫书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般铸造或铭刻在兵器与钟镈上,战国的时候也用于古鉩(即玺)。目前所见的鸟虫篆印有战国铜质肖形玺“备鉩·双兽鉩”,秦代“日利”印,汉代玉质官印“緁伃妾娋”,玉质私印“武意”、“闾丘长孙”,明代“文中父”印,等等。今人方介堪亦主攻鸟虫篆印,比如他的“潇湘画楼”等作品,均将鸟虫书运用到刻印之中。

先秦的印章称为古鉩,古鉩上的文字,使用的是战国时期通行的古文字字体(篆文)。战国末期至魏晋时期玺印印文的字体都采用篆书。专家认为,篆刻艺术史起源于商代的古鉩。迄今为止,据专家查找现存的古代玺印实物,查看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时间最早的是殷商时期的铜质鉩“亚禽氏”“䀠甲”“子亘□□”,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估计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可能还会发现时间更早的古鉩。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也叫秦篆,由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发展而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秦朝推行的通用字体。小篆是对籀文的改造与简化,象形性又进一步减弱,成为籀文的简化字体,比起籀文更加容易书写,形体柔婉、圆转,呈纵向长方形,笔画粗细相对划一,越来越趋向均圆、紧凑,排列齐整。在古代汉字形体发展史上,小篆是从大篆向隶书、楷书发展和过渡的一种形体。后世印人特别崇古,比如,清代吴熙载以小篆入印的作品有“汪鋆”“砚山”等,今人钱瘦铁取小篆笔势的印作有“鹰击长空”等。

图①:安贫八十年自幸如一日·程邃

图②:四明周氏宝藏三代器·赵叔孺

图③:两耳唯于世事聋·王福厂

图④:上下钓鱼山人·丁敬

图⑤:緁伃妾娋·汉代官印

图⑥:武意·汉代私印.

图⑦:潇湘画楼·方介堪

图⑧:亚禽氏·殷商铜质鉩

图①②:汪鋆、砚山·吴熙载

图③:山鸡自爱其羽·王福厂

图④:凿山骨·沙孟海

秦代和西汉初期在玺印上采用的文字称为摹印,这种篆书是秦书八体之一。为了适应玺印的形状,在小篆字体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将小篆结体圆长的笔画截短,圆斜转弯的笔画变为方折,让小篆形体的纵势变为方形,成为当时一种印章化的字体。

汉代摹刻玺印使用的文字称为缪篆,相当于秦书八体的摹印,是王莽时期的六书之一,因其屈曲缠绕而有绸缪之意,故名。汉代玺印所使用的文字中,还有上述提到的鸟虫书,即好似鸟、鱼、虫形状的篆书,笔画屈曲回绕,也有人认为这种具有图画性的书体才是名副其实的缪篆,因为它更加像绸缪之意。鸟虫书同样被列为秦书八体之一,也是王莽六书之一,当时除了用于旗帜、符信,也用来作印章文字。后世印人继承缪篆传统,比如,清代王福厂的缪篆体“山鸡自爱其羽”印,今人沙孟海以缪篆为主的“凿山骨”印等。

汉代以后,尽管小篆已经失去通行字体的主流地位,然而,历代书法家与篆刻家仍旧喜欢采用篆文字体入印,比如使用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小篆、摹印篆、缪篆等金石文字,玺印的文字依旧以篆书为主。

汉字形体经过发展与演变的悠久历程,最终变成了方块字和简化字。在此历程中,应运而生的隶书字体,正是极其关键的转折点,古代汉字形体由此进入现行汉字形体的开端。隶书字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简俗字,起初是民间日常使用的字体,秦国隶书是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进入汉朝以后,隶书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形体。在小篆的基础上,汉代通行的隶书又进一步简化笔画,打破篆书曲屈圆转的结构,将小篆的纵势变为横势形体,笔画更趋方折,字形转向宽扁、平直。比起篆书字体,汉代隶书更加便于书写,开始向现行汉字形体过渡,由此发展和衍生出草书、楷书、行书。

汉代以后玺印上使用的文字,除了以篆书为主以外,也以隶书、魏碑、楷书、行书、飞白书等书体入印。从现存实物与文献资料来看,在历代印章中,以隶书入印者较少。东晋颜约墓出土的“零陵太守章”的字体,“零陵”两字尚存篆意,而“太守章”三字则是隶书字体(也有专家说是楷书)。宋代通行的朱记印,元代通用的花押印,均普遍以隶书、楷书字体刻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成为后世印人篆刻取法的范本,钻研印学的参考资料。比如明代宋珏采用隶书字体刻印,清代也有印人用隶书刻图章。现代篆刻家邓尔雅、简经纶等不少印文的字体,也在隶楷之间。

从汉代开始产生、发展起来的草书,至唐代宣告成熟和完成。出现于东汉的行书,由隶书的形体经过简化而成,不难辨认而又简便易写,适合平常使用,应用范围很广。宋代李昌言有“凤”字飞白(行书或草书墨迹干枯的笔触)书风印章,清代张燕昌亦以飞白书体刻印章。

图①:零陵太守章·东晋颜约墓出土

图②:沙—押·元代花押印

图③:张—押·元代花押印

图④:沙孟海以楷入印

进而言之,若要深究细研草书入印,更有代表性与普遍性的,应该是花押印,它是镌刻花写(草书)姓名的印章。花押,也叫花书、花字、押字,是古人签署公文契约时,采用草书字体签写姓名,或将草书转化为代替签名的特定符号,以作凭信。由于以楷书签署自己的名字,需要端正整齐,往往比较繁复费劲,并不是随时随处都方便。因此,为了更加快捷简便,自然而然就会写成草书字体。最初,草写花押字体,只是作为信用符号而已,后来将这种草书字体与镌刻印章结合起来,发展和转化为花押印信,这是一个逐渐趋向实用和便捷的过程。押是古人画诺的习俗,六朝时已有凤尾书,亦称花书。黄伯思《东观馀论·记与刘无言论书》:“文皇(唐太宗)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花名为花押”。唐代以后,人们以草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同于画记号,作为签署之用,这是押字形成与发展的时期。押字快速地描画简单的符号形式,画法如写草书,体现个人书写的习惯形式,显示字迹的独特个性,只有书写者本人才知道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可用作私记和别识,使人难以摹仿伪造,弄虚作假。画押原先仅仅是书写形式,目的是为了防奸辨伪,具有画押为据以示信用的效用。到了宋代,画押逐渐转化为花押印,而押印已经是印章的形式,并且普遍通用。元代盛行的花押印,又叫元押、元戳,是取信的凭记。多为长方形状,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文字形式,刻的是楷书姓氏,下半部分是花押形式(特定符号),刻的是八思巴文或花写姓名。花押印的印风影响了后世的印坛,直到现代,篆刻家简经纶等人依旧采借宋元押风治印。

邓州僧正司记·清代官印合用篆书、满文

楷书字体出现于汉魏时期,当时形成一种字形方正、端庄整齐的新隶书,称为楷隶。楷书是隶书的变体,保持与隶书大体一致的结构,与隶书形体的扁平相比,更加方正,笔画更加平易,并且有规整的法度,汉字的形体由此开始向楷化过渡。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和成熟,楷书普及通行起来。楷书所构造的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现在通行汉字的标准形体。楷书还包括它的变体,比如宋代的瘦金体,产生于明朝中叶的古宋体。楷书同样是自古就入印的字体,元代通行的花押印,一般都刻有楷书姓氏。清代官印一般采用满文楷书刻印。太平天国的玉玺与木玺,均采用普遍通行的宋体楷书入印,通俗易认,庄重大方。现代篆刻家沙孟海也以楷书入印,谈月色则以瘦金体刻印章。

20 世纪中叶,我国大规模推行简化字,因此当代印人邓散木、沙孟海、方去疾、来楚生等篆刻家也用现代简化汉字刻印,甚至还将标点符号入印。此外,我国的玺印还使用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刻印。比如,元代以蒙文入印,清代官印合用篆书、满文,一般用满文楷书或满文篆书刻印。晚清云南车里(西双版纳)傣族地方官印,刻汉文、傣文于一个印面。现代篆刻家邓尔雅也以西夏文、满文、苗文入印。方去疾、单孝天、吴朴堂、钱君匋等甚至还使用外文入印。

这就是从甲骨文到楷隶乃至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外文入印的历程,也是古文字形体在历代篆刻中运用的历程。

猜你喜欢

小篆篆书金文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
小篆香
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