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吟寒更切:雪景人物画中的众生相

2021-02-25撰文一凡

艺术品鉴 2021年34期
关键词:绢本设色雪景

撰文=一凡

五代十国 佚名《雪渔图》立轴 绢本 设色62.1×32.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周历史上,好细腰的楚灵王曾在出战途中适逢南方难得一见的降雪天气,遂为攻伐战争按下暂停键,不着急行军反而欣赏起雪景来。不仅国君甘愿为一场雪景担上整个国家运势走向的压力,文人同样对雪情有独钟,且伴随着强烈的创作冲动,文徵明曾言:“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

与花鸟类雪景画的灵动、山水类雪景画的空寂相比,人物类雪景画更注重表现人物在雪中的活动场景,其中除了文人不得不写的雪景,还有百姓世俗生活百态和宫廷生活的表现。

文人意趣

1、行旅

行旅是五代至清代几乎所有画家都青睐的题材,雪中行旅又是行旅题材中的一类。冰雪天气为行路增加了一些困难,画家或在这种困顿的行旅途中细细体会心中那一丝孤寂冷清,或在这种肃杀萧瑟之气中追寻和追问人生的意义。

王维、燕文贵、郭熙、刘松年、钱榖、戴进等历代画家皆有《雪山行旅图》传世。现可见最早的雪景图为五代荆浩的《雪山行旅图》,这幅画采用全景式的山水构图,具有典型的北方山水画特征,画中的群山和树林被白雪覆盖,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则有四组行人跋涉前行。将行旅的细节隐藏在山水画的大框架之中,是画家常用的方式,没有山之高,雪之厚,也便谈不上行旅的意义,因此历代山水画的范式和特征常常表现在雪中行旅这一题材之中,荆浩是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他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董源、郭熙、燕文贵等人,他们的画作中有着和董源《雪山行旅图》类似的特征:既富细节,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至于郭熙的《雪山行旅图》将高山峻岭变成渺远的境界,那便是另一种雪中行的味道了。

左图:北宋 郭熙《雪山行旅图》 轴 绢布(局部)原作尺寸:106×51.5cm 私人收藏

右图:明 戴进《雪山行旅图》(局部)立轴 纸本 原作尺寸:246×96cm 旅顺博物馆藏

左图:宋 刘松年《雪山行旅图》(局部)绢本 原作尺寸:160×99.5cm 四川省博物馆藏

右图:五代 荆浩《雪山行旅图》 立轴 绢本 设色 138.3×75.5cm 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2、寻梅

南北朝梁国简文帝萧纲有《雪里觅梅花》,诗云“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北宋欧阳修曾见“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南宋张孝祥写梅雪两相依,“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

梅上若无雪,便总觉得少了些兴致;雪中多几点红梅点缀,才堪称人间奇绝。

中国古代画梅之风兴于“两宋”,宋代画梅的画家很多,其中以杨无咎为翘楚,据说无咎年青时所居之处“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斑藓,繁花如簇”,他常常临写摹画,因得其趣,最能表现梅树的形神,所以他的画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

不过,画梅与寻梅是不同的两种画面意境,与对梅花的细微刻画不同,寻梅的境界往往有“归去马蹄香”的无处思量之感。梅花或许并未出现在画面之中,但赶路人寻迹搜索的闲情逸致跃然纸上。

踏雪寻梅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事,至明代亦为画家常用的题材。王谔的《踏雪寻梅图轴》表现一主三仆,于雪天往深山寻梅的情景。王谔的绘画在明代被称为“今之马远”,此图正体现了这一说法。山石棱角方硬,树干虬曲苍劲,山体、坡石多用大斧劈皴,构图上也接近马远的“马一角”特征。此画为明代宫廷绘画的精品。

明代佚名的这幅《踏雪寻梅图》轴图绘一头戴斗笠,身着红袍的士子骑在瘦驴背上踏雪寻梅,似是描写诗人贾岛驴背推敲故事。旧题韩滉所作,无唐人画风,或是明、清画家作品。

明 佚名《踏雪寻梅图》(局部)轴 绢本 设色原作尺寸:99.9×42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代著名书画家黄慎对寻梅亦情有独钟,仅存世的这类画作就高达四五幅,其中一幅《踏雪寻梅图》轴,便是他的经典之作,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画绘山间小路,白雪皑皑,道旁傲立一株腊梅,枝干被雪覆盖,枝头遍开朵朵梅花。一老者骑于驴上,伺童伴随其后,二人用衣袖掩嘴呵冻,不畏严寒,兴致勃勃地欣赏梅花。左上题七绝一首:骑驴踏雪为诗探,送尽春风酒一瓶,独有梅花知我意,冷香犹可较江南。乾隆七年六月(1729 年)写于芙蓉草堂,慎。

3、读书

古代士大夫以考取功名施展抱负为人生理想,读书自然是一件不需要分时间和季节来做的事,元代王蒙还曾绘《春山读书图》,只是相比来说,一场大雪所覆盖的喧闹是其他时节所不能及的,这是难得的安宁时刻,停下行旅的脚步,放下寻梅的雅趣,索性关起门来安安静静读书,得以“万卷古今消永日”。

左上:明 王谔《踏雪寻梅图轴》(局部)绢本设色 106.7×61.8cm 故宫博物院藏

左下:宋 扬无咎《四梅花图》卷(局部)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清 黄慎《踏雪寻梅图》轴(局部)纸本设色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左图:宋 李唐《雪窗读书图》49.2×31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右图:元 盛懋(传)《映雪读书图》(局部)立轴 绢本水墨 大英博物馆藏

李唐的《雪窗读书图》布景严整,山石用大斧劈皴,左侧山崖高耸陡峭,枝叶繁茂;而远山如黛,又朦朦胧胧,山崖脚下的一座院落内、茅屋中,一人临窗坐读。从时代风格来看此画约作于北宋末到南宋初这段时间。李唐为宫廷画师,历经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他曾在“靖康之变”时作《采薇图》,赞颂商朝末年伯夷叔齐的忠贞气节,供职于南宋画院后又作《晋文公复国图》,忧患之心被高宗察觉,此画也甚得高宗喜爱。有人认为南宋的“马一角”和“夏半边”是暗喻北方故土已失,也是士人偏安江南的真实心理写照,《雪窗读书图》采用边角取景,其中是否更有另一重深意?

向鸡棚望去,我的目标锁定在一只鸡身上。这只鸡丰满壮实,羽毛色泽鲜艳,正昂首挺胸地大步来回走,活像鸡群的首领。我心想:哈哈!就要这只了。

明 萧云从《雪岳读书图轴》(局部)纸本设色 125.3×47.7cm故宫博物院藏

与李唐经历相似的还有明朝遗民萧云从,其《雪岳读书图》虽有寒冬的肃杀之气,却在近景的树脚、石隙间偶尔显露出数竿篠竹,树木枝干染以藤黄,树叶则分别施以朱红、汁绿,昭示着自己对众多起兵抗清者的热切期望。

“不如归去”的读书心态或是为了“万卷古今消永日”,《雪岳读书图》中的“时得三秦好音”则表明这是另一例忧时之作了。

4、访友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了一则“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展现了东晋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左图:元 张渥 《雪夜访戴图》纸本水墨91.8×39.6cm 上海博物馆藏

右图:明 刘俊《雪夜访普图》立轴 绢本浅设色143.2×75cm 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明 周文靖 《雪夜访戴图》(局部)立轴 绢本 浅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下图:明 周臣 《雪村访友图》绢本设色 224.3×96.9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张渥曾画《雪夜访戴图》,其中以简练的线条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河岸古枝干虬劲,或浓墨渲染,或淡墨勾勒,却偏偏全幅画面只见王徽之坐在船头,几乎不见“夜大雪”的情景。与峭壁之下那只占了画面局部的士人读书的场景不同,张渥突出人物而减弱氛围烘托的方式显然旨在表现主人公恣意的人生态度,雪夜、好友都只是这种态度的陪衬。

王子猷访的不是友,而是自己。同样带有“实用目的”的访友,还有明代刘俊的《雪夜访普图》,这是一幅历史故事画,描绘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雪夜访重臣赵普,询问计谋的史实。《雪夜访普图》是典型的明代宫廷画风,结构严谨、精工巧密,设色精丽典雅,符合统治阶层的审美和实际需要。

而真正没有“功利性”的访友是什么样的呢?同样是明代画家的周臣给出了答案,策杖而行的老者正在通过板桥缓缓向茅屋内的两位老者走去,我们甚至可以预想到下一场的画面:三位老士相对而坐,徐徐交谈。远景的崇山峻岭、奇特的山峰、山巅上的雪见证着这场难得的相见。

在明代,文人的地位和元朝相比提升了很多,读书人有了社会地位之后就开始向往魏晋文人洒脱不羁的生活状态,这也影响了画家的创作。宫廷画师周文靖画典故喜欢挑选文人逸事、风雅趣闻进行创作。

民生百态与宫廷生活

人物类雪景画描绘的民生百态题材很丰富,有些是渔村湖乡的百姓在雪中捕鱼、渔归、卖鱼等活动;有的表现劳动人民在雪中劳作的坚韧意志,如雪中运输等场景。总之,这是画家对生活细心观察的结果,目的是为展现严寒天气中具有烟火气的世俗生活。

五代宋初的一个冬天,气候寒冷,空气中还充斥着阴霾。江面上,两艘大船仍在雪天艰难前行,船上的许多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记录下船夫工作状态及场景的画家是郭忠恕。这一画面是长卷被裁之后的一段局部,因此无名款,宋徽宗后来在画上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十字。此画虽是局部,价值却颇高,不仅表现了雪中运输的场景,还将船的结构与船上的物件描写的详尽严谨,情节生动。全图景致布置和谐,船只的“三角形”形态使得画面结构趋于稳定,水天空阔的气势似又在其间缓缓流动,使得整体图景劲挺有力又不至于死板。

然这样高度和谐的气势至南宋却少有了。马远《晓雪山行图》既充分体现出“马一角”的画风,亦利用这种画风将风雪季节的冷寂无奈准确传达了出来。构图简约、以少写少,仅用寒山一角中的一人、双驴、枯树和寒石就营造出了冷寂氛围。只见覆山大雪之中一片茫茫,行旅者行于山坡下,弓腰缩手、袖手踮脚,不胜其寒。

左图:北宋 郭忠恕《雪霁江行图》立轴 绢本 浅设色74.1×6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南宋 马远《晓雪山行图》绢本 设色 27.6×4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十二月)绢本浅设色 175×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偏安一隅也要继续生存。南宋李东的《雪江卖鱼图》是一幅带有民间生活情趣的小景画,画面以渔舟上卖鱼的蓑翁、酒店里买鱼的食客为中心,以洗练概括的山景为辅,营造出一份简素又活泼有趣的生活意味。渔夫不顾天寒地冻也要赶集做买卖,靠卖画为生的李东所画的《雪江卖鱼图》同样是一幅商品画,北宋至南宋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地位得到提升,不少人热爱具有民俗风情的画,而李东就是这样一位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靠卖画为生的风俗画画家。

士农工商各阶层之中不包括统治者,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层是无需考虑生存成本问题的,这是玩赏的前提。宫廷生活中的雪景似是一番点缀,它让诗意更诗意,却少了一些真实度和山林野趣在其中。

最能代表古代宫廷审美的当属清朝。台北故宫藏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设色精到、着笔细腻,并受到西洋画的影响,笔法更为写实,是难得的院体工笔画精品之作。其中“十二月”描绘的是下雪场景,画中有的人闲立、有的取暖,儿童们在滑冰、堆雪狮、放炮竹,玩得兴高采烈。

以郎世宁为代表的传教士在进入清朝宫廷之后推动了中西画家合作发展的进程,而中西合璧新画风在乾隆朝则发展到顶峰。由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作的《弘历雪景行乐图》描绘了乾隆皇帝与众多皇子新年时节在宫苑赏雪的情景。从技法上看,画面中的人物为郎世宁绘制,而屋宇、树石等背景则为中国画家所画,此画将西方与中国绘画技法做了很好的融合,并不显得牵强附会。

宋 李东 《雪江卖鱼图》(局部)绢本原作尺寸:23.6×25.2cm 故宫博物院藏

左图:清 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 《弘历雪景行乐图》绢本设色 原尺寸:486×378cm 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清 冷枚 《雪艳图》 绢本设色 60×105cm

中西合璧的画风影响到了众多中国画家,历经康、雍、乾三代的宫廷画家冷枚所画人物工丽妍雅、色彩韶秀,画法兼工带写、生动有致,《雪艳图》便是其人物仕女画的精品之作。《雪艳图》又称《探梅图》,画中绘有三位女子,其中居于画面中心的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其余两位为仕女。寒冷的冬天,天空中飘起了零零星星的雪花,而雪花中的寒梅依然静静绽放,女主人公身处其间,姿态柔弱娇媚。丰富的情节、诗意画的场景,为皇室贵族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图像证据。

猜你喜欢

绢本设色雪景
《岩高千尺虎》
喻天柱作品
折多山雪景
寻找中国最美雪景
雨花·艺术 徐华翎作品
《大坂山雪景》《高原平湖》
《独白系列之三》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郑庆余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