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衣船”:20 世纪现代艺术圣地

2021-02-25撰文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21年34期
关键词:艺术史洗衣毕加索

撰文=郑朝辉

蒙马特高地的“洗衣船“

法国巴黎蒙马特高地有一处打卡胜地,叫做洗衣船“Le Bateau-Lavoir”(勒巴陶-拉瓦尔),这里仅仅是一个有门有窗的普通民宅的小门脸,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朝拜。

蒙马特高地位于塞纳河右岸,有三个广场,依次分布在山底、山腰和山顶。高地底部的白色广场靠红磨坊聚集人气,高地顶部的小丘广场有圣心教堂吸引眼球,而位于山腰的埃米尔·古杜广场却没有什么耀眼的名胜,只能凭借一个古建筑的遗迹来招揽顾客。这个遗迹所代表的名胜就是无数次出现在现代艺术史和众多画家传记中的“洗衣船”。

“洗衣船”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幢形状奇特的木板楼。从老蒙马特博物馆的馆藏图片上看,这座半是石墙半是木板的建筑就建在古杜广场南边的一个斜坡上,正门与广场相对,门牌号码是13 号。

法语“Bateau-Lavoir”中,Bateau意为“船”,Lavoir 意为“洗衣场”。19世纪后半期的巴黎,在塞纳河里洗涤很普遍,在河边还设置了许多被称为“船”的公共洗涤场。据说不仅在巴黎,在法国各地,在比较大的街道的边上,都设置有这样的地方。

据法国作家雅尼纳·瓦尔诺1975年出版的《洗衣船》一书介绍,这幢楼在1860 年时是一家钢琴厂,七年后,机械师兼锁商弗朗索瓦·塞巴斯蒂安·迈亚尔买下此楼开了一家锁厂。法国著名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的父亲作为锁厂雇员在此居住,而郎之万正是在这里出生的。1889 年,此楼再一次换了主人,作为建筑师的新业主保罗·瓦索(Paul Vasseur)看到大批的穷文人和穷画家涌向蒙马特,使得当地的低价房供不应求,便将原来的生产车间用木板分隔成25 个小单间,租给艺术家做工作室。

左图:莫迪里阿尼笔下的法国诗人马克斯·雅各布

右图:《勒巴陶-拉瓦尔》中的莫迪里阿尼、毕加索和安德烈·萨蒙

1902 年,刚刚搬进这里不久的诗人兼插图画家马克斯·雅各布在一次返回住处的途中,远远看到每层楼的窗口外挂满了晾晒的衣裤正迎风飘扬,整座木板楼看上去就像一艘洗衣船。回到房内他将这种感觉说给安德烈·萨尔蒙听,不料萨尔蒙也有同感,从此,这个破破烂烂的建筑就有了“洗衣船”的名称。

早在毕加索入住之前,“洗衣船”就开始了它的传奇历史。后印象派画家马克西姆·莫弗拉、学院派画家雅克·瓦扬等艺术家,以及众多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在此居住。凡·唐基、胡安·格里斯、肖朗·诺拉克等人与马蒂斯一道在此创立了野兽派,尽管此时评论家还没有赐予“野兽派”之名。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里居住的人当中,还有杜里奥、莫弗拉、莫里亚克、瓦尔东、马克·奥兰、甘东、格里斯、瓦依昂、莫迪里阿尼、萨尔蒙、雅各布等30多位在艺术史、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留名的人物。

毕加索入住“洗衣船”,正是得益于杜里奥。杜里奥是来自西班牙的陶瓷艺术家,当时已在洗衣船的一个小套间里住了很多年,并在这里多次接待过高更。然而随着雕塑品的增多,这间小屋已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他在别处找了稍大的房子,洗衣船的木板屋就让给了刚返回蒙马特的毕加索。

毕加索在20 世纪最初的十年中,曾四进四出蒙马特。头三次居住的时间都不长,而1904 年当他第四次来到蒙马特接收杜里奥的小套房后,在“洗衣船”一住就是六年。这六年既是他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在这里,他度过了蓝色时期最痛苦的日子,度过了粉红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在这里,他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从贫穷的无名画家进入到大师的行列。

这个小套间其实就是一个里外间,总共不到20 平方米,里屋仅能放下一张床,外间稍大,毕加索用来作画室。室内没有自来水,住户们每天早晨要提着水桶到楼下唯一的水井里取水;爱迪生二十年前发明的电灯也还没有惠及这幢破楼,毕加索用一只大煤油灯照明,夜里作画时,他再点上一支蜡烛,沿着画的四边移动,借烛光察看画的细节。

他与在洗衣船中其他的奋斗者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毕加索每天在房间里画三幅画,毕加索传中描写道:

“室内乱得简直无法形容,画框沿着墙壁一直堆到床上,用水粉和蓝墨水画的习作撑破大纸箱,地板上到处都是烟头和挤瘪的颜料管……”奋斗的过程中总是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崩溃。

在洗衣船楼梯脚下的水龙头边,大楼唯一的取水点,毕加索遇到了怀抱小猫的费尔南德·奥利维亚(Fernande Olivier)——他的第一个情人,菲尔南德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憧憬和泉水一样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绘画风格因此变得明亮欢快。

入住洗衣船最初的几个月,毕加索还没有从“蓝色时期”的阴郁中走出,没人买他那些灰暗忧郁的画作,生活十分窘迫。寒冬腊月,炉子里没有煤的日子,只能整天地蜷缩在被窝里不起来;到了夏天,尽管有穿堂风,还是热得令人窒息,也只好整天地房门大开,其他房客经过时,经常看到他赤身裸体,腰里围一条布,大汗淋漓地在作画。

上图:毕加索和费尔南多。

下图:毕加索《老吉他手》这幅画是毕加索在蓝色时期的作品,寓意深刻,令人压抑。

费尔南德在回忆录中对当年的生活状态有过许多“愉快的回忆”:

有一天,他们的猫从邻居那里叼了一根香肠回来,跳下窗就被她抓住,夺下的赃物成了她与毕加索的美餐。有时她在区内小吃店定的便餐送来了,她隔着门对送外卖的青年说她正在洗澡,把东西放在门口,钱以后来付。实际上,他们没有钱付账。

就是在这种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毕加索依然自信而快乐地生活着,在艺术的海洋不断地探索新的航行之路,使他顺利地度过了郁闷的“蓝色时期”,进入明朗的“粉红时期”,并最终创立了影响西方艺术史进程的立体派,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

1907 年,毕加索画出了迈入粉红时期的成名之作《亚威农少女》。自此,鲜花和掌声蜂拥而至,洗衣船门庭若市。毕加索迎来了他甜腻的粉红时代,他也被视为蒙马特的中心人物以及先锋派艺术的带头人而受到追捧,他在洗衣船的小屋也变成了“现代艺术的调节中心”。“洗衣船”名声大振,吸引来了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众多国家的收藏家来这个艺术圣地淘画。这不仅使毕加索的画作有了相对稳定的顾客,也使居住在“洗衣船”的其他艺术家有了成交的机会。

毕加索在洗衣船的画室成了画家论坛,几乎夜夜都有聚会。对艺术各抒己见。这固然不错,但毕加索却再也无法在夜里作画,便选择离开。1909 年他和情人费尔南特搬到了蒙马特高地下面克利尼大街11 号一个设备齐全的大套房里,过了上布尔乔亚式的小资生活。

毕加索在洗衣船艺术城门口

毕加索离开了洗衣船,但他依然保留了那个单间,那个不能称为画室的画室。十年之后,一战结束,毕加索对他的朋友安德烈说:

“我们将回到洗衣船,只有在那里,我们才感到轻松愉悦。”

洗衣船,这个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破木屋,不仅成为了蒙马特历史的一部分,更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大转折,毕加索从这里起航,向艺术的巅峰奋勇进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洗衣船”随之人去楼空,成了一幢供人缅怀的空楼。戴高乐执政时期,时任文化部长的马尔罗有意把“洗衣船”列为文化保护建筑,永久保留在蒙马特。可这一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1970 年5 月12 日的一场大火,把这幢破楼烧成了灰烬,只留下一堵断墙任人凭吊。

上图: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的一生是离不开女人的,他的画都为美丽的女人而作。

下图:1970 年一场大火,把洗衣船烧了个精光,1978 年建筑师Claude Charpentier 将这里重建,依然保留了25 间艺术家工作室。也只有外墙上的这块牌子还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如果1907 年毕加索没有在这里完成他的立体派创世之作《阿维农的少女》,毫无疑问洗衣船不可能在艺术史上有今天这么重要的位置。没有毕加索,这座声名卓著而又命运悲惨的建筑在1970 年的大火中焚为灰烬后或许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蒙马特,此后这个地方将和许多其它建筑物一样寂寂无闻。

猜你喜欢

艺术史洗衣毕加索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近代艺术史研究资料续编》评介
10款洗衣液推荐,搞定各种难洗污渍
“洗衣液一哥”养成记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微书摘
看不懂没关系
浅谈艺术史的写作与艺术史中的证据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