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鸿门宴》中两位谋士的形象特点

2021-02-25古再努·麦麦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谋士

古再努·麦麦提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为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宴会开始之前、宴会进行之中以及宴会结束之后的故事。在文章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在鸿门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下面,笔者就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先看一看在宴会开始之前,两位谋士分别是如何进谏的。

在文章的开篇,谋臣范增就向项羽揭露了刘邦的野心:“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提到,刘邦明明是一个贪恋钱财和美色的人,现在入了关,反而不掠夺财产,不沉迷于女色,足见此人志向高远。一定要赶快攻打他,切莫失了先机!范增通过对比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顺利说服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范增心细如发,非常了解刘邦,能通过他在入关前后的所作所为看出他的野心,并及时向项羽进言,为他出谋划策。可见,他眼光独到,是一位有远见的谋士。但是,他的言辞又让主帅项羽感到不满,“急击勿失”几乎算是命令的语气,虽说是为了项羽好,但在一个主帅的眼里,这是罔顾尊卑的行为,必然会让项羽心生不快。这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张良在宴会开始之前就从好友项伯的口中得知了项羽举办鸿门宴的真正意图。他“具告沛公”,并且马上询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接着追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不断地提醒刘邦,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了解目前的危险处境。当刘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问出“为之奈何”后,张良就开始为刘邦谋划。先是让他拉拢项伯,并表明自己的立场,然后与项伯约定去向项王赔罪,成功说服项伯。因此,在宴会上,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才会“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在宴会开始之前,两位谋士都在为自己的主公着想,但是劝谏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范增在劝谏时没有顾忌双方的身份,说话直来直去,无法让项羽真正信任他;而张良在劝谏时则时刻把握尺度,循循善诱,先让主帅认清现实,再恭敬地出言劝告,顺利取得了刘邦的信任。

再看看宴会进行之中,兩位谋士是如何较量的。

在宴会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和项伯是朝东坐,亚父范增是朝南坐,刘邦是朝北坐,张良是朝西陪坐。范增虽然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但是其身份和张良一样,都是谋士,可是在宴会上他坐的位置却比刘邦坐的位置还要尊贵。可见,范增并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体现了他妄自尊大的一面。再看张良,他坐在最次的东位,却无丝毫怨言,说明他是一个隐忍克制、谨言慎行的人。

后来,范增多次使眼色、举起玉玦暗示项王动手,见项王毫无反应便出去召来了项庄,安排他“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可惜项庄缺乏胆识谋略,遇事也不够果敢,在受到项伯的干扰和阻挠后,就失去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是项庄的过失,更是范增用人不当的表现。而张良发觉宴会突生波澜之后,果断唤来了樊哙,向他说明了事情的缘由。樊哙立马回道:“与之同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樊哙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张良用人得当。后来,樊哙果然一步步消除了项羽的顾虑。可见张良善于识人。

最后看看宴会结束之后,两位谋士分别是如何收场的。

刘邦仓促逃跑后留下张良善后,一句“谨诺”道出了张良的恭敬、忠诚和自信。张良孤身一人留在敌营,却依然头脑冷静,毫不惊慌。他奉上了宝物,在项羽询问“沛公安在”时,回答“已至军矣”,暗示大局已定。范增此时知晓刘邦已逃,一时间礼数全无,气急败坏地拔剑击碎了玉斗,并且出言骂道:“竖子不足与谋!”既讥讽了主帅,又让人看了笑话,根本无法改变现实。

总而言之,鸿门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似是刘邦和项羽两位主帅在博弈,其实是张良和范增两位谋士在对阵。仔细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能窥见楚汉之争的结局。

(作者单位:新疆伽师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谋士
差点成为“羊二代”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扣子里的智慧
成语巧连线
军师范增的短板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谋士范增不及格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
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