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地区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与养成试验

2021-02-24周洪磊

水产养殖 2021年2期
关键词:幼虫人工培育

周洪磊

(1.福建省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2;2.罗源县洋泽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福建 福州 350002)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隶属于沙蚕科,围沙蚕属,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由于其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及垂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关于双齿围沙蚕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工繁育[1-3]、生态修复[4]和疾病防治[5]等方面。当前双齿围沙蚕多采用水泥池或用黑膜铺设土池养殖,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饼粕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的配合饲料,这些饲料与双齿围沙蚕的营养需求并不一定相符,常导致其生长缓慢、饵料转化效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对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我省双齿围沙蚕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结合2019—2020 年开展的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试验和生产,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育苗设施

试验地点在福建省罗源县鉴江镇。育苗室面积300 m2,具备保温、通风透气、防雨防风等功能,室内设有圆柱形三脚孵化桶(容量1 m3)60 个。亲本培育室面积2 000 m2,顶部覆盖透明塑料薄膜,设有水泥池 100 口(长 8 m×宽 2 m×深 0.5 m),每池均有独立进、排水口,透光率良好,池底铺设海泥厚度为20 cm。培育车间面积20 000 m2,车间内设有水泥池300 口(长20 m×宽 3 m×深0.5 m),均设有进、排水口,池底铺厚8~10 cm 纯海泥浆。

1.2 环境条件

场地无污染源,进、排水方便,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盐度 25~30,水温 18~30 ℃,底质应符合GB 18668 中第一类底质标准。

1.3 设施设备

场区供水系统完善,包括蓄水池、沉淀池、砂滤罐、水泵、进出水管道及阀门等。蓄水池的容积为日用水量的1~2 倍。供气系统配备鼓风机、散气排管、塑料软管、气石等,设有变配电室,配备发电机1 台及燃料。

1.4 亲体培育

亲体的基础群来源于野生原产地,或从沙蚕原种场、良种场或人工养殖群体中筛选,并经过检疫鉴定,体质量均在3 g 以上,体质健壮、活力强、无病害、无伤残。将沙蚕亲体放入亲本培育池,蓄养密度控制在1.0~1.5 kg/m2,待其钻泥打孔稳定以后,每日早晨与傍晚各投饵1 次,投喂前浸水20 min,深度控制在淹没海泥15 cm 以上,饵料以2 号对虾饲料为主,投喂量以1 h 吃完为准。经过3~4 个月的精心强化培育,浸水时会有异形沙蚕浮在水面,及时用80 目抄网捕捞在容器中。

1.5 产卵与孵化

沙蚕成熟主要表现在:眼睛变大,围口节触须变长,体中、后部疣足舌叶加宽变扁,刚毛变为浆状,雌体青绿色,体前部疣足触须膨大,而雄体乳白色,足部红色。挑选性腺饱满成熟、个体完整、无机械损伤、活性强、体色鲜亮的沙蚕作为繁殖亲蚕。亲蚕雌雄比例为5∶1。用直径0.8 m 的圆形塑料盆装满过滤海水,把经过挑选的卵、精饱满,活力强的成熟异形沙蚕按比例放入盆里,充氧,由其自由游动产卵、排精。待亲蚕产卵、排精完成后,把残留亲蚕捞出,用250 目筛锦网收集受精卵。把受精卵吸入塑料盒中,缓慢加入海水,静置10 min。待其沉淀后把海水沥干,如此反复多次洗净多余的精液。

把经过清洗的受精卵放入孵化桶中充氧,孵化密度约 3×106ind./m3,温度控制在 25~30 ℃。一般温度在 25 ℃时需 72 h,30 ℃时 48 h,可孵出 3 刚节的疣足幼体。

1.6 幼体培育

在培育池里加入深度为0.3 m 以上的过滤海水,均匀泼洒对虾养殖用的肥水素20 mg/L,培育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用200 目筛捞网在孵化桶中收集3 刚节疣足幼苗,按 3×104~4×104ind./m2密度将其投放至幼体培育池,不充氧。每天早晚两次进水、排水后按50 g/m2的投喂量投喂对虾开口粉料,然后每天逐步加量,以目测海泥表面不黑臭为准。若发现培育池海水水色变清,应及时投喂人工饵料螺旋藻粉,用量 2 mg/L,5~7 d 后,缓慢排干池水,5 h 后注满海水,以后每天1 次连续4 d 可测苗,取样测算幼苗密度为 40×104~60×104ind./m2为理想密度。当3 刚节疣足幼体发育至2 cm 以上刚节幼苗体时即可出苗销售或移池养殖。刚节幼苗体大小均匀、活力强、爬行迅速,用水泵冲泥沙赶苗出池,用60~100 目筛绢网带水将沙蚕苗全部从培育池取出,去除沙与杂质后称重。

1.7 病害、敌害防治

孵化阶段主要敌害生物是原生动物,使用多层致密过滤装置在源头上把原生动物过滤掉,然后需要对亲体、受精卵进行消毒、洗卵处理。一旦发现有原生动物侵入,需大量换水,清理原生动物。在培育池的进水口处加300 目网具,防止蟹类、螺类等敌害动物进入。

2 结果

2.1 苗种培育结果

2019 年3 月催产,结果获受精卵1.94 亿粒,获得担轮幼虫1.69 亿只,受精率87.11%;孵化成3 刚节疣足幼苗1.27 亿尾,孵化率75.15%;培育3 cm以上幼虫2 776 万尾,平均孵苗密度2.52 万尾/m2。养殖试验水泥池共300 口,合计面积30×667 m2。如表1 所示。

表1 催产情况

2.2 养成结果及效益分析

2019 年 5 月 15 日第一批苗种分养,8 月 20 日开始轮捕,至2020 年5 月底,收获商品沙蚕60 396 kg,折算单产 2 013.2 kg/667 m2。销售收入302 万元,净利润134.7 万元,平均单产值10.07 万元/667 m2,每667 m2获利4.49 万元。如表2 所示。

表2 效益分析

3 讨论

福建地区双齿围沙蚕全人工繁殖及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开展了双齿围沙蚕的工厂化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土池生态繁育与养殖研究、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以及虾池养殖技术等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司连续几年开展了大规模工厂化育苗及集约化养殖,目前是福建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沙蚕育苗、养殖、销售企业。公司通过连续多年的试验和研究,已完全掌握了双齿围沙蚕全人工苗种繁育与精养技术,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但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例如3 刚节幼虫具纤毛轮, 呈浮游趋光习性;4 刚节幼虫纤毛轮消失, 呈趋地习性,进入匍匐阶段,幼虫喜欢钻入藻类残渣、泥沙等。说明投放附着基对双齿围沙蚕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但经过几年几茬的养殖,底泥土壤逐渐老化,投苗附着率越来越低,成蚕生长缓慢,养殖出的成品质量差、报废率高等,造成养殖效益低。如果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改良土壤底泥,可以极大降低养殖成本。

猜你喜欢

幼虫人工培育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人工“美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人工制冷
人工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