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承湖鲢鳙增殖容量估算

2021-02-24周雪明

水产养殖 2021年2期
关键词:净水生物量渔业

周雪明

(常熟市昆承湖城市服务有限公司,江苏 常熟 215500)

昆承湖位于江苏常熟市虞山镇城区西南部,属于太湖流域水系阳澄湖湖群,是苏州市八大中型湖泊之一,现有面积14.67 km2,湖盆地形呈“西低东高”态势,湖泊容积约3 亿m3[1]。昆承湖是常熟市主要湖泊,历史上水生植被茂盛、水质清澈。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渔业养殖、环湖开发等,昆承湖水环境每况愈下,相关调查显示,2004—2005 年昆承湖水质属于Ⅴ类或劣Ⅴ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2-3]。2006—2012 年,昆承湖开始实施环境修复工程,水体情况总体得到好转[4]。为进一步保护昆承湖水生环境,借鉴千岛湖“保水渔业”、蠡湖“净水渔业”模式的成功经验,昆承湖也启动了“净水渔业”。

自2001 年,常熟市昆承湖水产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以来,一直采取不投饲、不施肥、不用药、全湖散养的生态增殖模式,主要增殖品种为常见的净水型鲢鳙鱼类。2016 年,昆承湖组织了2 次大规模增殖放流,7 月投放鲢鳙夏花苗种各315 万尾,12月投放鲢鳙冬片苗种分别70 万尾和100 万尾。鱼类生长有其自身规律,水域环境亦有自身的最适承载力,因此必须合理增殖、适时捕捞,科学规划调整放流、捕捞计划,以便更好地发挥鱼类的生态作用,以保护昆承湖水体环境。因此,为进一步优化昆承湖渔业增殖模式,合理利用湖泊生产力,对昆承湖饵料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对昆承湖鲢鳙增殖容量及最适放养规模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为制定科学放流、合理捕捞,实现昆承湖环境与渔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参考《水生生物监测手册》《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等相关标准,根据昆承湖的实际地貌,共设置 10 个采样点(图 1),于 2020 年 1 月对上述采样点的浮游生物进行监测,样品采集、测定按相关标准进行。浮游植物:使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表层水样1 mL,鲁哥试剂现场固定,带回实验室静止沉淀24~36 h,浓缩至30 mL,制片、鉴定、计数;浮游动物:轮虫及原生动物样品与浮游植物共用,浮游甲壳类使用5 L 采水器采取水样20 L,用25 号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加入甲醛固定,实验室制片、鉴定、计数[5]。

根据浮游生物调查结果,利用SC/T1149—2020《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计算方法》中的生态类型容量评估模型,估算出昆承湖鲢鳙的增殖容量[6],公式如下:

FL——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增殖容量,单位为t

P/B——饵料生物年生产量与年平均生物量之比;参考标准中数值,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P/B系数分别取150 和40

a——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对该类饵料生物允许的最大利用率,分别取0.4 和0.3

k——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对该类饵料生物的饵料系数,分别取80 和10

S——湖泊或水库面积,单位为km2

V——表层20 m 以内的大水面容积,不足20 m的按实际容积计算,单位为108m3

2 结果

2.1 浮游生物种类组成

经鉴定,10 个点位共调查到浮游植物19 种,隶属于5 目13 科16 属,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各6 种,隐藻门3 种,金藻门和蓝藻门各2 种;共调查到浮游动物15 种,隶属于8 科10 种,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各5 种,轮虫类5 种,枝角类较少,仅1 种。各点显示,浮游生物种类数相差不大,南部湖湾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均稍多,南北中间处(S6)浮游生物种类较少。

2.2 浮游生物现存量

2020 年1 月调查显示,昆承湖浮游植物密度为2.02(S4)×106~7.92(S9)×106ind./L,平均密度为5.19×106ind./L;生物量为 0.480(S4)~4.069(S9)mg/L,平均生物量为1.18 mg/L。整体显示,北部湖区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稍高(图2)。

昆承湖浮游动物密度为106.4(S6)~1007.8(S9)ind./L,平均密度为 346.23 ind./L;生物量为0.037(S6 及 S7)~0.187(S3)mg/L,平均生物量为0.096 mg/L,整体显示,1 月浮游动物现存量较低,南北部湖区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整体稍高(图 3)。

图2 昆承湖各点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

图3 昆承湖各点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

2.3 增殖容量估算

计算显示,2020 年1 月昆承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184 mg/L 和0.096 mg/L,参照《内陆大水面增养殖容量评估方法》,昆承湖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最大利用率(a)分别取0.4 及0.3,饵料系数(k)分别取 80 及 10,P/B 系数分别取150 及40,湖泊面积为14.67 km2,平均水深2.98 m,估算2020 年1 月昆承湖鲢、鳙增殖容量分别为3.88×104kg、5.04×103kg。

3 讨论与建议

3.1 浮游生物水质评价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群落多样性的高低,根据水质生物学评价标准,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小于1 属于重度污染状态,位于1 至2 之间属于中度污染状态。结果显示,2020 年1月各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多数位于1 至2 之间,少量点位小于1;各点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多数小于1,少量点位位于1 至2 之间,整体浮游生物评价显示,昆承湖水体为中-富营养型,浮游动物的群落多样性更低,可能与调查时间有关,1 月为冬季,水温较低,相比之下,浮游生物种类及现存量均处于一年最低谷,为更合理反映昆承湖真实情况,应开展昆承湖浮游生物的长期监测。

3.2 鲢鳙合理增殖及捕捞

鲢、鳙等浮游食性鱼类是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主要种类,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鲢鳙在控制蓝藻水华中的作用,通过鲢鳙等鱼类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结合一定的捕捞,以减少水体的藻类,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然而,鱼类生长有其自身规律,水体亦有自身的最大承载力,如果一个水域的鱼类资源密度过高,现存量高于其增殖容量时,水体的生产力将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的鱼类需求,鱼类种群的生长速率和规格受限,鱼类的生态净化作用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保持昆承湖鲢鳙的合理资源量是发挥其生态调节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按昆承湖的水生条件,鲢鳙不具备天然繁殖的条件,因此其资源量仅依靠增殖放流,据了解,近些年昆承湖仅于2016 年开展过鲢鳙放流,放流数量较大,2020 年开展捕捞,除了少量较大鲢鳙个体外,鲢鳙平均体质量仅为1.5 kg,远低于同期生长的太湖水域(4~5 kg)。分析显示,鲢鳙密度过大是其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不仅对渔业产量产生影响,而且生长缓慢的鱼类产生的生态效果较差,对昆承湖大水面净水渔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捕捞,使其保持在合理的增殖量,同时,制定科学的放流方案,使鲢鳙生长达到最适状态,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水体生产力,从而更好发挥“以渔净水”效果。

3.3 昆承湖水体修复建议

水生生物本底资料是制定一切保护措施的基础,此次调查仅于1 月开展1 次调查,远达不到昆承湖水体保护的要求,因此,建议开展昆承湖水生生物的长期监测,建立昆承湖水生生物监测体系,获得系统的本底数据。此次调查发现,昆承湖水草较少,据此建议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及捕捞,同时种植水生植物,发挥水生生物的净水作用。昆承湖属于旅游风景区,部分区域旅游业发达,建议加强管理,防止人为污染。自2001 年起,昆承湖调整了渔业放养结构,实施增殖与养殖相结合的方案,目前,昆承湖渔业进一步调整为大水面生态型渔业模式,建议科学调查及规划,明确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制定相关发展方案,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净水生物量渔业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基于星载ICESat-2/ATLAS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
云南松不同径级组各部位生物量对比研究
净水样板的力量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不同NPK组合对芳樟油料林生物量的影响及聚类分析
Brita德国“即热净水吧”开启饮水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