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程强长篇小说《王阳明》的成长叙事

2021-02-23曹雁秋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王阳明圣人成长

摘 要: 《王阳明》三部曲是王程强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通过讲述王阳明一生的经历,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三个方面再现了王阳明的成长之路,展现了王阳明与“横渠四句”相契合的人生境界。该小说对于探寻王阳明的成长之路,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王阳明 “横渠四句” 成长 圣人

王程强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从小说的视角讲述了王阳明的成圣之路,再现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该小说分为《学做圣贤》《龙场悟道》《我心良知》三部,从王阳明自浙江余姚出生写起,到他在江西青龙铺逝世结尾,以细腻的人物心理,丰富的人物对话,跌宕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王阳明的日常生活和传奇经历,再现了他的成长之路。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名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先生认为,张载的这四句名言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即“人之所以为人”,而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就是儒家称之为的“圣人”。a在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作家王程强对王阳明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展示与描写,他最终成为的正是与“横渠四句”相契合的儒家圣人。

一、“为天地立心”:王阳明的励志成圣

所谓“为天地立心”,马一浮先生认为:“天地以万物为心,人心以恻隐为本……‘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b能够达到“为天地立心”境界的人,必然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在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王阳明自幼就立下学为圣贤的志向,并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仁德,最终达到了“为天地立心”的精神境界。

王阳明年少立志,他八岁入学,立下“阅兵”志向,十二岁时正式将自己的志向确定为学做圣贤。关于王阳明为何要立下学做圣贤的志向,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关注点。在《王阳明》三部曲中,关于少年王阳明志向的转变,王程强关注到了王阳明自幼的尚武意识和初步展现的仁者意识。在他看来,王阳明八岁时的“阅兵”志向仅仅出于喜欢,但这些又慢慢转变为他后来的立志成圣,为国尽忠,保境安民。王阳明十五岁时,便独自一人出游塞外,深入草原考察边境关隘。在塞外考察的过程中,王阳明意识到,草原之上的鞑靼人也有好坏之分,自己要实现的不是先前所立的“灭鞑靼”之志,而是恩威并用,用仁义之道为边境上善良的民众缔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要想励志成圣,文修武备缺一不可。在武备方面,少年王阳明立下了安边保民的志向;在文修方面,王阳明努力钻研圣贤学问,学习圣人品质。在朝为官期间,王阳明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圣人之志。为了能够成为圣人,年轻的王阳明向古之圣人寻求智慧。在他的成圣摸索期,他仰慕过众多品质高尚的历史人物,其中不乏归隐之士。但是随着王阳明对圣人之路的摸索和多年官场的经历,他逐渐清晰了自己的目标。他意识到归隐山林的高人虽好,但没有给世道带来实质的益处,他想成为的是能够一直在世间为百姓谋福利、博爱济众、廓然大公的圣人。

龙场磨砺是王阳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德皇帝即位不久,太监刘瑾专权,逮捕了数位进谏的官员。王阳明理解进谏官员的忠心,在明哲保身与舍生取义之间选择了“仁义”,并且带头上疏营救,结果却是被捕入狱,廷杖四十,贬至贵州龙场。面对刘瑾一党的追杀,王阳明的内心也曾有过动摇,但想到自己的圣人志向和尚且处于苦难之中的百姓,本想就此隐遁山林的他最终决定把苦难当作磨练的机会,去龙场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去造福龙场的百姓。面对龙场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王阳明不仅没有抱怨,反而更加关注龙场百姓的民生问题和教化问题。他让自己的随从尝试在龙场的荒地上育苗插秧,还在彝家山寨开办书院、教化山民,给山寨里的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使得寨子太平无事。

在小说中,王阳明一生励志成圣,既做到了“明明德”,又做到了“亲民”。“明明德”强调不断彰显自己内在的德行,“亲民”强调以自己的至德教化民众,使之除旧布新。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后,非但没有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被诬陷成勾结叛贼,意图谋反。王阳明的学生都劝他谨慎行事,建议他离开南赣,远离流言蜚語之地,但是他却从自己的“良知”出发,坚持驻守南赣,明德亲民,直至江西重回生机、百姓重回安定。王阳明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希望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毫无保留地传播给天下民众,能够“亲民”“至善”。王阳明晚年空闲时,便致力于自己的学说传播,他多次告诫自己的学生们,做学问、做人、做官是一回事,在于修身修心,要求学生亲民善政,以此开发百姓的良知,使天下太平、百姓相安、人皆良知。总的来说,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言语行动励志成圣,为天下百姓谋福,而王阳明也达到了儒家的仁德,达到了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的境界。

二、“为生民立命”:王阳明的文治武功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吾民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c在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作家王程强从王阳明的文治武功出发,强调王阳明“为生民立命”的境界。王阳明身为朝廷官员,真正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在小说中,作家重点突出了王阳明一心为民的做官原则和以仁安邦的治理理念。王阳明虽为文臣,却有武将的智勇,多次率军平定叛乱,为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稳平定的生活,实现了所谓的“为生民立命”。

龙场三年的谪官生涯坚定了王阳明做好地方官、为百姓谋福利的决心。在赴任庐陵前,王阳明就立下了“操持政务、鞠躬尽瘁、造福万民、安居乐业”的誓言。初到庐陵,他就替百姓免除了征收葛布的苛捐杂税。在庐陵为政期间,他积极将所悟之道用于政事之上,正所谓“为政不是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d。王阳明注重庐陵的民事问题,重建旌善亭和申明亭,有效地减少了庐陵的各种纠纷问题。王阳明在庐陵施政半年,百姓相安无事,本人也受到了庐陵百姓的爱戴,积累了不少做好地方官的经验。

巡抚南赣是王阳明第一次承担的军政要务,作家王程强也花了极大的笔墨描写了王阳明的平乱过程,重点突出了王阳明的以仁安邦和军事智慧。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奉命巡抚南赣,平定南赣的各地变乱。了解了江西土匪猖獗的真正原因之后,追求仁义的王阳明随即对叛乱地区的平民乃至一些土匪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并制定了“主恶严惩,惯匪必灭;胁从从宽,招为新民”的剿匪政策。在剿匪过程中,王阳明内外兼治,以仁为重。对于内部的军队,王阳明治理有方、赏罚分明。对于外部的土匪,王阳明采用灵活的军事策略,或讨或抚。特别是对于出于无奈、误入歧途的土匪,王阳明以仁心喊话、安抚为主。王阳明还对地方政权进行了整顿,他在南赣推行的十家牌法,有效地保证了南赣地区的长治久安。王阳明强调文治,他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要破的不仅是山中之贼,更是百姓的心中之贼。因此,在剿匪结束之后,王阳明立刻关注到新民的民生问题,他为新县起草《乡约》,开仓放赈,还在赣州开办书院,教化百姓,革除百姓心中之贼,使百姓安居乐业。

在平定宁王叛乱的过程中,王阳明将他的文治理念和心学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平反时忠心仁政,不听乱命,极力保障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和大明百姓的生活稳定。在小说中,宁王曾以名位相诱,企图拉拢王阳明。王阳明坚持站在忠义的一方,在他看来,宁王反叛的行为违反了儒家的兄友弟恭、君臣忠义,是张载《西铭》中所说的“害仁”。面对宁王发起的叛乱,王阳明慷慨应难,运用自己的心学智慧,凭空制造百万“心兵”,迷惑叛军,最后生擒叛王。平定宁藩之乱,是王阳明生涯的巅峰,但这件大功却给王阳明带来了磨难。e尽管王阳明此时已经平定了叛乱,但是正德皇帝却坚持南下亲征,甚至还要求王阳明释放叛王,待他抵达南昌后再次捉拿。王阳明不愿看到江西百姓再次遭遇兵灾,拒绝了正德皇帝亲战以立功的儿戏,亲自北上献俘,不惜被扣上乱臣之罪名。在巡抚江西的过程中,王阳明被一些闹事的民众诬陷为乱臣贪官,王阳明却以德报怨,尽可能地解决民众诉求。在王阳明的努力下,历经旱灾、叛乱、兵难和水患四重磨难的江西终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在小说中,王阳明以一生的行动实现“为生民立命”的境界。即使是接近生命的终点,王阳明也依然以天下为己任。晚年的王阳明赋闲在家,以讲学为人生志趣,向往安逸的讲学生活。但当他接到朝廷让他出征广西思、田的命令之后,王阳明亦然听命,出征广西。他强调仁治,以温和的手段促进了思、田的和解,更是亲自去往田州安抚百姓,以心换心。即使是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王阳明也依然强撑病体,亲自勘察八寨,进行善后处理。他积极运用在南赣剿匪的经验,在两广推行十家牌法,为各地恢复書院和社学,直至重病在身,无法为两广做贡献为止。

三、“为往圣继绝学”:王阳明的心学创立

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哲学口号蕴含着北宋时期学者对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所表达出的一种强烈的使命感。f在小说《王阳明》中,具体表现为王阳明在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的时代里突破了理学思想的局限性,建立了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来之不易,它是王阳明在破除诸多苦难之后形成的智慧,它结合了王阳明的生活实践,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青年时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形成的积累期。出生于一个有着良好儒学传统的读书世家,王阳明自小就有一个“圣贤”梦,在十一岁时就立下了要学做圣贤的志向。为了能够学做圣贤,年轻的王阳明认真摸索,虚心求教,他坚信,“圣贤可学而至”。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青年王阳明的圣贤学习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屡遭迷茫,有两件事可以表明:一件是王阳明在第一次参加会试前按照朱熹的格竹之说琢磨“格物”二字,结果却是格竹失败,考场害病,无缘进士;另一件是王阳明在入仕之后研究二程“识仁”的路径和方法,他熬夜读书,依旧寻求失败,看书累病。除了学习正统的儒家经典,青年时期的王阳明还对别家学科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学习的领域甚至涉及道家和佛家。尽管青年时期的王阳明并没有摸索出真正的圣学之道,但是这些经历为王阳明今后创立出一种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真正让王阳明的思想有了突破的是他在龙场悟道的经历。正德元年,因受小人陷害,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龙场偏僻荒凉的环境磨练了王阳明的意志,也让王阳明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圣学研究。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产生了质疑。贬谪龙场的他也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人命和天命。为了研究清楚这个命题,王阳明钻研了大量儒家著作,最终归结到他青年时期学习的“静”字上。最终他开悟了,他明白了《孟子》中的“尽心”,就是没有意念和念头的心境,就是陆九渊先生说过的“我心即宇宙”,而二程夫子叫作的“理”就是“尽心”。g基于此,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说法。同时,王阳明还对年少时困扰自己的“格物致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所谓“格物”,格去心中的杂念就是“格”,让心中的杂念头和歪念头,变纯变正,就能“致知”。h正德四年,王阳明提出了他对“知”与“行”的看法:“知行是一体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是行的本体,行是知的功夫,要的是知行合一”。i王阳明将自己在龙场所悟之道归纳为“格物致知”“心即理”以及“知行合一”。这三个观点的提出,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建立中的关键一步。这意味着此时的王阳明已经对当时“被限定为是朱熹的儒学思想”的儒学思想产生了质疑和进行了突破,从而建立了一套属于王阳明自己的思想体系。

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在学做圣贤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志趣,希望能将所悟之道毫无保留地惠及给天下读书人。贵州的文明书院是王阳明的第一次讲学尝试,他宣讲的“知行合一”学说很快受到了众多弟子的欢迎。此后,王阳明每官至一处,便讲学于一地。除此之外,王阳明及其门生还先后刊刻了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传习录》等著作,促进了其学说的传播。在与弟子讲学论道、启迪弟子的同时,王阳明的学说也在逐渐完善。在平定宁王叛乱后,王阳明发展了《孟子》中的良知理论,提出了“致良知”,该学问成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但在另一方面,王阳明的讲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正统的儒学思想有所区别,因此有人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提出了质疑。面对质疑,王阳明没有辩解,而是更加专注于他的学说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和完善了他的学说。嘉靖六年,王阳明确定了“四句教”,至此,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最终形成。随着王阳明讲学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儒生认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他的学说也越传越广。在明朝读书人皆尊朱熹的文化环境下,王阳明敏锐地察觉到了程朱理学的错误观点,大胆质疑,研读圣学,提出学说,并且不因他的思想有别于官方权威而放弃,真正意义上继承了圣贤之绝学,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与传播。

(指导老师 :卓光平)

a 沈素珍、钱耕森:《冯友兰对“横渠四句”的执着情怀》,《东吴学术》2011年第2期。

b 马一浮:《马一浮全集》第一册(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c 刘梦溪:《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第443页。

d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

e 王月清、暴庆刚主编:《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哲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

f 许葆云:《中国最后的大儒——王阳明、张载与关中三李》,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ghi王程强:《王阳明·龙场悟道》,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第20页,第62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曹雁秋,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王阳明圣人成长
真正心平气和
非暴力
王阳明龙场悟道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