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

2021-02-22欧阳晨煜

杂文选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奶酪痛点隐形

欧阳晨煜

“人们急于攀住踏实的东西,从而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很多年前,我打开村上先生的短篇集,像是开启了万花筒这种神奇之物,我看到了他稀有的关于年轻时期贫穷生活的描写,“我们年轻,新婚不久,阳光免费。” 这句匮乏时期不屈于经济苦难,和女友抱着猫到路轨上晒太阳,安静得像坐在湖底的浪漫意境,不知道还留在多少人的纪念日里。

而现在,打开绿色图标的社交软件,在任意分享区域,会看到更多标记时代特征且不切实际的“美好”。像从以生活为模具的烤箱里取出新鲜朋友圈的奶酪蛋糕一样,用锯齿刀横竖切成三角块状,这些日常的三角地带演绎着不同味道的经济状况,部分甜度真实,部分过分油腻,而夹在中间特別且尴尬的,是表面美好的水果部分,一个属于“隐形贫困人口”居住的醒目三角地带。

隐形贫困人口,百度百科的标准定义是“指一部分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它是继“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后最张牙舞爪在“月光族”之中的幽默网络流行语,也是网民对于贫穷最新的领悟和自我“认领”。它像长在部分人经济中心的白色溃疡,伸展四肢尽情戳弄网友嘴边的痛点和自嘲,是隐形人口独有的病症,需要时代开出积极疗愈的药方。而即使共同居住在三角地带,导致痛点的原因也不大相同,于是衍生出了“隐形贫困社交、隐形贫困恋爱、隐形贫困运动、隐形贫困孤独”等令人唏嘘的兄弟词汇。这种在社交媒体和现实中判若两人的状况,像是把虚无的欲望填塞在奶酪蛋糕里,却以入不敷出的现状为其形状裱花,然后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假意跻身于众人羡慕的上流社会。而一旦某天,蛋糕出炉,奶油外溢,就会戳破这个满足自我幻想的谎言,打翻我们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

用消费来安慰苦难的人生是隐形贫困人口的核心心理,他们不追求财富积累,而选择在现阶段追求看起来更好的生活。在这种只饱腹在朋友圈的思想背后,其实隐藏了难以理解的爆炸式消费文化。不愿在每个当下亏欠生活和自我,逃避压力用来缓和在贫穷和富有之间的夹缝地位,然后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融入繁弦急管的城市,用超越能力的物质满足去追求某种程度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带有文化景观效应的新群体。而这类人群,同时与大量初入社会,在现状和经济之间摇摆的矛盾青年群体相重合,演化为人们眼中缺乏财商,理应缩减欲望的“空巢青年”或者“新时代留守青年”。

而社会作为唯一有大量临床经验的疗愈“医生”,是否应该容纳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理性对待不合理的消费升级,然后把鼓励药片塞在这些年轻人的口袋里?对于社会的舆论嘲讽,一些年轻人却有自己所坚定的积极乐观的金钱态度。“不怕自己穷得隐形,只是害怕自己穷到无处遁形。”自己花自己挣来的或者以合理的方式得来的钱,花的时候觉得舒心而又畅快。“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得来的钱也舍不得花,自己必须不能和他们一样,毕竟钱是可以再赚的,而时间却一去不复返。” 他们以年轻的无限可能性为资本,大力宣扬活在当下且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态度,用与上一辈生活现状的对比,来巧妙掩饰自己对于物质仅存的虚荣心。时代在反省的同时亦在高速发展,衍生出各类方便的借贷服务以实现理想中的“超前经济模式”,这也无疑滋生了隐形贫困人口的比例增长,使其越来越成为社会消费模式中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社会即是那个最原始的厨师,用发展和理性两个模具,烘焙这世界上人人可得的奶酪蛋糕,只是获得蛋糕的标准不同。理性主义选择岁月不断地积累果仁,年迈时长久地安心享用。隐形贫困人口们则选择每天一口甜蜜,享受的同时亦付出艰辛代价。这位厨师尊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食客们迥异的吃法,它远观着他们的幸福,源源不断地改良厨艺,以求得更好的平衡。

到那时,我们呈奶酪形状的贫穷,也开始慢慢缩小。

【原载《知识窗》】

插图 / 贫富差距 / 佚 名

猜你喜欢

奶酪痛点隐形
尾巴帖
Southern_Weekly_1928_2021_02_04_p28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小老鼠吃奶酪
藏在“抱怨”背后的商机
隐形药水
“0感无暇” 隐形妆
贴膏药不能只贴痛点
小老鼠吃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