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蜜蜂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02-18陈东海柏建民庄明亮牛庆生

蜜蜂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蜂养蜂种业

王 志,陈东海,王 琦,柏建民,庄明亮,张 发,牛庆生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 吉林市 132108)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一只蜜蜂可以决定种子的未来,而一只良种蜂王则可以决定蜜蜂的未来。种业是农业的 “芯片”。种的问题,始终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问题。

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化日新月异,粮食安全备受瞩目,国家对种业发展的重视与日俱增。2018 年,习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保护,实现应保尽保,强化鉴定评价,提高利用效率,提升种业竞争力。2020 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的通知,以规范国家现代种业的提升,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1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 年)》,在国家层面启动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种业翻身仗,该计划覆盖包括蜜蜂的 “三大发展领域”,指出要全面强化自主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高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力争用10~15 年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这些利好消息,无疑给中国蜜蜂种业带来了无限的期望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虽然我国蜜蜂种业一直在发展,但速度缓慢,问题重重。蜜蜂种业目前仍是产业短板。在此,作者承接了蜂业分会布置的任务,以浅薄之见罗列中国蜜蜂种业的现状,以捉襟见肘之识分析影响我国蜂业发展的瓶颈,并对蜜蜂种业未来的发展对策进行阐述和展望,希望抛砖引玉,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

1 发展现状

1.1 蜜蜂种业市场混乱, 蜂种质量参差不齐

通过蜂业相关杂志、报纸等平面媒体的查阅及网络搜索等形式,对2021 年我国蜜蜂种业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调查对象为出售种蜂王、生产王和蜂群的销售点或店铺。累计完成有效调查对象165 家(见表1),这些调查对象广布于2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广东省最多, 为63 家, 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8.2%;广西壮族自治区位列第二,为23 家,占14.0%。调查对象的名称纷繁复杂,包括基因保护中心、育种中心(基地)、研究所、蜂业集团或公司、蜂场(养殖场)、蜂业合作社、个人及网络销售点、店铺等。各销售点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或认证。

表1 我国蜜蜂种业市场调研情况统计表( 2021)

调查对象的销售类别也较为复杂,比如统计销售类型时,就具有生产王、处女王、开产王、产卵王、新产卵王等多种标识。各家销售的蜂种具体类型,又有1~23 类,有的根据蜂种生产的产品类型标注蜜型蜂种、蜜浆型蜂种、浆蜜型蜂种等;有的根据蜂种名称标注意大利蜜蜂、高加索蜜蜂、国蜂123 等;有的根据地域特色,标注阿坝原种特优种王、饶河东北黑蜂种王等。还有更多五花八门的标注或没有具体标注的,详细区分统计较为困难。本着简化统计分析的原则,将我国销售的蜂种类型分为生产王、蜂群和种王3 大类。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1 中蜂销售比例过高

我国蜜蜂种业最主要的特征是销售中蜂的单位(包括含有中蜂业务的) 所占比例过高,达到72.7%,单以中蜂销售为主的单位,就占61.2%。与销售西蜂的单位(包括含有西蜂业务的) 所占比例38.8%相比,提高近1倍。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饲养的西蜂数量多于中蜂数量(大约2 : 1),这与我们统计的种业相关数据正好相反。这同时也说明中蜂种业发展更快、更突出。但这种现象难以让我们骄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1]、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农业农村部第2061 号公告)[2]、 《养蜂管理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692 号公告) 等文件规定,中蜂已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既不允许进行杂交育种,也禁止跨类型分布地区进行引种[3]。网络化的市场平台加速了中蜂的流动范围和距离,在扶贫工作或地方产业发展中,一些地区枉顾国家政策,缺乏科学论证,频繁跨类别引种,进一步加速了中蜂迁移速度,也加速了蜜蜂疫病的传播速度,给当地中蜂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不利于蜂种的保护和利用,对蜜蜂种业的发展弊大于利。

1.1.2 价格差异显著

目前,中国蜜蜂种业销售价格十分复杂,同样标识或同一名称的蜂种,价格差异较大。种业市场在产品类别和价格要求上,都没有相关的标准和明确的界定办法,比如生产王的价格,标定为4.9~580 元/ 只,价格差距超过118 倍。这里边标注生产王的产品,一般价格多为100 元/ 只以内,而标注为处女王的价格较低,为每只几元到十几元居多,标注为产卵王或开产王的,一般每只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个别超出常规价格的,销售量有限。蜂群价格比生产王高,一般价格区间为200~700 元/ 只,其中中蜂群售价相对更高一些。但蜂王销售最低的也有低至20 元/ 只的, 最高也有高至1 100 元/ 只的。 种王价格较为清晰, 除少数几家价格突出达880~2 300 元之外,一般为200~300 元/ 只,这个价格较易被养蜂者接受,也与主要蜂种销售单位长期维持蜂种价格不变有关。

1.1.3 网络推广渠道更为优势

按照调查来源,目前蜜蜂种业正处于传统销售和网络销售并存的发展阶段,调查对象来自平面媒体的为33 家(占调查总数的20%),来自网络媒体的132 家,增长强劲,与十余年前的数据大相径庭。传统渠道占比仅为网络渠道的1/4,份额较低。在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养蜂年龄分布情况下,这一比例还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网络媒体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的广东、广西、浙江、四川、福建等地,中部较少,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逐渐呈持平状态,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几乎以传统媒体渠道为主,西北地区则未见销售信息。可见,蜜蜂种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也有一定的关联。

1.1.4 种蜂王占额较少

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销售生产王的单位为128 家,占整体的77.6%。销售蜂群的77 家,占整体的46.7%,可见蜂群买卖现象比较普遍。销售种王的相对较少,只有21家,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2.7%。对种王销售点进一步统计(见表2) 可知,我国目前有12个省市具有种王销售单位,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等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这些专业的种王场中,单独销售西蜂种王的为12 家,占总数的57.1%,单独销售中蜂种王的为4 家,占总数的19.0%,同时生产2 种类型种王的有5 家,占比23.8%。种王销售中,平面媒体占宣传来源的2/3,与销售生产王、蜂群的平台来源比例完全不同。

表2 我国蜜蜂种王场统计( 2021)

1.1.5 蜜蜂种业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调研对象尤其是网络渠道的销售市场较为混乱,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我单位每年接到的举报网络上销售假冒我单位蜂种的情况来看,网络上蜜蜂种业销售的假冒伪劣、售后服务较差等现象非常严重,制假售假屡有发生。所有涉及制假的单位,有的为无证经营,违规育种,有的品种未经审批。我们从调研统计材料上了解到,蜜蜂种业制假类型大致分为3 类,第一类为侵权其他单位所育蜂种名称,比如松丹系列等是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选育且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蜂种,但网络上具有多家单位销售此蜂种或与此蜂种名称相类似的蜂种,混淆误导消费者,如新丹一号蜜蜂等;第二类是侵犯地域名称在其他地区销售的,比如南方某蜂场销售 “长白山中蜂”,东部某地区销售“阿坝中蜂” 等;第三类是销售其当地根本不存在或其从未引进过的蜂种,只是道听途说,就以假充真,欺骗广大养蜂者,比如“安蜂”“塞蜂” 等。当然,3 类之间也有交叉重叠,或者还有更多假冒伪劣蜜蜂良种的方式,其采取各种噱头,以经济利益为先,“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没有的,虽然售价便宜,但难以提供真正的良种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更难以改善蜜蜂的性状,提高产量,甚至导致种性退化,带来疫病传播,对我国蜜蜂种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1.2 蜂种选育技术基础研究薄弱

在蜜蜂种业发展中,分子辅助育种、基因克隆等育种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众星捧月般推崇,但目前尚未真正应用到生产实际,并且相关研究也尚未在育种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在蜜蜂选育过程中,较少单位或团队能够沉下心来进行育种研究。人工授精技术一直为主流技术,但只有部分育种单位能够熟练应用,多数育种单位还只是引种后“隔离交尾” 式粗犷育种。在蜜蜂种质分析中,实验技术复杂繁多,但多难以简化应用,蜂种鉴定技术发展缓慢,形态指标测定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在育种实际中,一些育种单位尽管取得了育种或相关资质,但主要追求经济效益,或片面强调经济性状,急于求成,忽视生物学性状的选育,忽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更忽视蜜蜂质量的提升,忽略蜜蜂福利,最终反而造成蜜蜂生物学性能和生产性能的持续下降,本末倒置。

1.3 蜜蜂良种率较低, 养蜂者缺乏正确引种意识

我国养蜂者引种方式分为3 种,即为引进种王(84%)、引进蜂群和引进卵虫。在微信平台上我们对我国目前的引种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已获得154 人投票参与。在关于引种频率的调研题目中,“从不引种” 或 “极少引种” 的,占调查总数的19%。这个数字虽然看起来不多,实则不少,能上网关注调研的,基本都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好的。养蜂人多在不发达地区,且老龄化较为严重,如吉林省60岁以上养蜂人大约占28%,40 岁以上大约占76%[4],这样的养蜂比例,使得上网人数相对较少,即使上网但能清楚填写调查问卷的人数也并不乐观。我们曾对吉林省各地区的蜂场饲养蜂种的状况做过相关调研,发现养蜂者长期饲养一个蜂种的,占调查总数的68%[4],而且蜂种累代利用,最多从本地其他蜂场移取所谓“高产” 蜂种的卵虫进行育王,再随机交配。引种没有系统的计划,同地区蜂场之间不会联合设计引种方案,种性退化严重,蜜蜂抗性降低,蜜蜂质量下降,经济效益较低。

1.4 随机引种影响蜜蜂健康

有些养蜂者虽然也会定期引种,但是无计划地随机引种(占调研总数的29%),蜜蜂抗性下降的同时,也会导致蜜蜂疫病的传播。近些年来,因为引种导致某地蜜蜂疫病暴发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引进中蜂暴发的中蜂囊状幼虫病,导致一些地区中蜂饲养量急剧缩小,甚至岌岌可危;引进种王导致的西方蜜蜂白垩病频发;购买异地蜂群导致的小蜂螨广为传播等,都对蜜蜂饲养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影响了养蜂者的饲养积极性,有的甚至弃养,或者形成秋弃春买的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不利于蜜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5 转地放蜂加速蜜蜂血统混杂

近年来,随着全国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信息系统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加上蜜蜂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全面实施,转地放蜂得到进一步发展,蜂群买卖呈逐年上升趋势。转地放蜂的普遍性,对蜂种也造成了较大影响。每年春天,南方蜜蜂繁殖后,其群势远大于北方刚刚出窖的蜜蜂,连脾带蜂销售,往往备受欢迎,南蜂北运进行销售的现象日益增多,转地蜂场、本地蜜蜂的随机杂交,也许会在某一阶段产生正向的影响,但长远来看,导致后代血统混乱,无法按区域计划引种,更无法有目的性地提高蜂种性能,进行定向换种,不具有长远良好效应。

2 制约我国蜜蜂种业发展的瓶颈

2.1 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整体上看,蜜蜂种业市场乱象较多。政策执行不严,监督管理不力,是主要因素。比如蜜蜂种业中制假售假的单位,基本不会有正规的种畜禽生产许可证,或者违规经营未经审批的“不存在” 的品种,或者违反养蜂政策跨地区引进蜂种等现象频发。目前蜜蜂种业市场管理和防疫管理力量薄弱,没有从源头去阻止种业制假贩假行为。国家和地区均有相关政策或管理规定出台,但因为改革等因素,各地蜂业主管部门不明确,难以对接,有些政策不被重视或根本无法落地。

2.2 育种体系不健全

蜜蜂育种并非只是简单的蜂种繁育,涉及蜜蜂饲养、蜜蜂健康、蜂产品生产、蜜蜂授粉、蜜蜂保护等蜂业多方面工作,是一整个体系,一整套链条,不管这个链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蜂产业整体发展滞后。育种体系对一个育种单位来讲,蜜蜂饲养是基础,蜜蜂健康是必要条件,育种技术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创新发展动力,优良品系的引进、筛选和保护提供素材,先进的设备和优秀负责的育种工作人员是根本保障,良好的蜜源及气候条件提供育种生态……这些都是育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孤立,需要协同发展。

2.3 育种技术不过关

在我国蜜蜂种业发展调研中,41%的人表示对蜂种质量 “不放心”。通过数年引种经验,养蜂者对蜂种质量持有争议态度。蜂种质量堪忧,来源于育种单位的责任心不足,育种技术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设备发展速度迟缓,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蜜蜂人工授精仪含有6 项专利,但每年推广授精仪数量有限,多为一些教学单位或者一些保种场、育种场购买,很多蜜蜂育种单位购买也只是应付检查,而能应用到实际中的实在有限。蜜蜂人工授精技术推广较慢,农业农村部曾于2015 年在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组织举办过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报名学员爆满,也说明了大家对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急需。而即使学习了基本操作方法,也需要大量实践锻炼后才能真正上岗操作,而提供如此数量的雄蜂和处女王本身对一个育种单位就是一个考验。除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外,蜜蜂育种技术、蜜蜂饲养技术、隔离交尾技术都需要育种单位完全掌握,即使采用隔离交尾的方式繁育蜂种,也较少有能够满足交尾隔离需要的场地。

2.4 引种作用认知不足

俗话说,“一只良王,千斤蜜糖”,养蜂者不舍得在蜂种方面投资,远远达不到 “一箱蜂、一亩地” 的预期效益,对优良抗病高产的蜂种作用认识不足,或因为某次引进过质量较差蜂种而对引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宁可自行选育或从邻近蜂场、转地蜂场移虫,也不选择从专业育种场引种,有的虽然会引种,但不考虑地方血统,不清晰引种目的,人云亦云,胡乱引种等,这都会导致蜂群抗性降低,蜜蜂产品产量下降,再加上防治疫病投入加大,蜂产品污染严重,有的造成蜜蜂中毒、疫病传播,严重的甚至难以越冬而导致垮场,最终放弃养殖。

3 我国蜜蜂种业发展的对策

截至目前,国际市场上还没有我国自己的蜜蜂良种品牌。我国蜜蜂种业仍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较,成为制约我国现代蜂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突破瓶颈,跨越发展,也必然是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根据笔者所见所闻,提出对我国蜜蜂种业发展对策如下。

3.1 布局良种繁育基地

顶层设计和布局蜜蜂良种产业化发展规划,强化育种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蜜蜂种质资源改良机制。在全国分地区布局良种蜜蜂选育基地(中心),建设区域核心蜜蜂育种场,并以国家核心蜜蜂育种场为依托,发展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联合育种实体,提高核心种源培育能力,支持蜜蜂种业建设单位做大做强、做专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的领军育种部门,提高蜜蜂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应兼顾蜜蜂生产王产业化发展,养蜂单位直接大量引进生产王,可提升育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使之与良种繁育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3.2 规范蜜蜂种业市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蜜蜂种业发展中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建立良性育种秩序是重中之重。

3.2.1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组织和领导,建立约束机制,出台蜜蜂良种繁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等,将蜜蜂育种归入征信系统,规范国外引进蜜蜂品种监管,加强蜜蜂种业宣传管理和销售管理,严格审核蜂种销售单位资质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大蜂种制假售假及非法交易的惩罚力度。

3.2.2 加大中蜂保护力度

根据农业农村部 “应保尽保” 的总体要求,加大我国现有各地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尤其加大各地中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强化各级中蜂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实保护主体责任,惩治毁巢取蜜破坏野生中蜂繁衍栖息环境的行为,控制跨地区引进中蜂的蜂种和蜂群,严禁西蜂进入中蜂保护区,加大蜜蜂防疫监控和常规化管理,尤其加大转地蜜蜂的统筹管控,减少外来蜜蜂疫病对本地中蜂的危害。

3.2.3 促进育种标准化进程

农业管理部门、畜牧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蜂业行业管理部门、标准委等联合制定、修订并发布蜜蜂育种技术规程、蜜蜂隔离交尾区管理办法、蜂种质量标准、人工授精技术规程、种王邮寄规程等国家或行业标准,从蜂种选育、扩繁、饲养、推广等各个方面入手,促进蜜蜂育种的标准化进程,并着重保护蜜蜂种业知识产权。但应避免各自制定标准,种类繁多,无从遵守的现象。

3.2.4 推进种业技能发展

蜜蜂种业良种繁育也应实施人才培育战略,逐步解决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提高种业人员科学文化水平和经济待遇,全面实施持证上岗管理,支持地方职业教育学校开设蜜蜂相关专业教育课程,支持蜜蜂人工授精技术人员、蜂种培育技术人员等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由主管部门颁发上岗证书。

3.3 实施蜜蜂良种补贴政策

促进养蜂者引种积极性,政府补贴是有效方法之一。有效推动蜜蜂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将大力推动良种改良步伐,提升整体蜜蜂质量和饲养量。而在良种补贴中,直接补贴养蜂者,显然较难实现也难以控制,可以逐步实现对通过认证有资质的蜜蜂种业部门、核心蜜蜂育种场进行良种补贴的办法,补贴金额由行业组织进行调研确定(一般为正常市场价格的30%~50%),由蜜蜂种业部门、核心蜜蜂育种场等出具销售发票,向各省行业主管部门统一上报,集中兑现补贴。

3.4 构建育种大数据平台

大力发展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养蜂,研制智能化养蜂设备,建设智慧蜂业。进行物联网数据采集、种质资源预警监测,建设蜜蜂饲养、蜜蜂种业、蜜蜂产品等大数据系统分析平台。而良种化是建设的基础,是核心要素,不可或缺。一个分蜂性强、盗性强、抗性较低的蜂种,是无法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必须加强我国蜂业良种化进程,建设大数据育种创新链,以政府为主体,行业部门为引导,各地主管部门为主导,各地蜂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为基本单元,实施蜜蜂良种管理和产品溯源管理,完善体系建设,将蜜蜂种业、蜂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

3.5 提高遗传评估支撑服务能力

加大蜜蜂良种繁育支持力度,支持蜜蜂育种研究和实践,重视蜜蜂新品种审定工作。从国家级层面提高蜜蜂种质资源遗传评估体系的建设,制定蜂种经济性能评估方案,开展高效智能化的蜂种性能测定,从地区层面强化管理服务部门职能,给予遗传评估部门相应的资源支撑、人才支撑和资金支撑,提高服务能力。

3.6 强化育种基础研究

蜜蜂种业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蜂业、科技等相关管理部门应大力支持蜜蜂种质资源的调查、分类、保护和利用等相关研究,支持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开发、升级和推广应用,支持蜂种优良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挖掘、机制、表达和应用等研究,支持其他辅助育种领域相关基础研究,支持蜜蜂育种创新团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举办蜜蜂人工授精技能培训班或提高班,提高蜜蜂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率。促进国内外优良蜂种的引进、防疫和利用管理,选育抗逆高产温驯的蜂种;区域内定向选育适合各地气候、蜜源条件的蜂种。选育适合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中各种不同作物的高效传粉蜂种,力争与种植业深度融合,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7 推广引种换种技术

养蜂者是蜜蜂种业发展的终端,其推广普及率及蜜蜂饲养量的提升率之间关系整个种业的发展。滴水成河,寸土成疆,因此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基层养蜂者引种宣传和技术培训,努力提升新培育蜜蜂品种的转化效率,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引导养蜂者根据饲养目的、气候条件、蜜源条件及本地区血统结构等因地制宜选购良种蜂王,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区域协调更新种质基因,传授蜂场换种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引进优良种王的损失,提升养蜂者的经济效益。

4 小结

蜜蜂种业快速发展融合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这一代蜂业人的职责与义务已经明确,我们只有正视现状,扬长避短,同舟共济,砥砺前行,积极从国家到地方多层面共谋蜜蜂种业提升,与国家畜牧种业有效衔接,执行农业农村部对我国蜜蜂种质资源提出的 “以保为先,保用结合,以用促保” 的方针,进行保种、选育和推广,才能大力发展蜜蜂种业、授粉产业、健康产业,才能发挥“农业之翼” 的巨大效益,才能助力乡村振兴的快步发展,才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才能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甜蜜事业更甜蜜,伟大的征程更伟大。

猜你喜欢

中蜂养蜂种业
简易中蜂采水碗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养蜂车的应用与效益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