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现状调查及分析

2021-02-14郭晓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同伴水平心理

苑 璞 郭晓秋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加重了生活的压力,人们的心理问题频发。这些竞争和压力也使得家长对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成为一种趋势,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智和人格还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影响,过多的压力使得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需要,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充分的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1]。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中高年级小学生对规范化的校园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初步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同伴关系,受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还小,对其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能获得受社会化等复杂因素影响较少的、个体心理素质发展早期的基础性数据资料,对于掌握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探索学生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对小学3-6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探究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发展特点和行之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安全感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随机对某地级市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9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92.37%。其中,男生165名,女生198名。

(二)方法

1.问卷内容

(1)基本情况

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城乡来源和成绩水平等。

(2)人际关系情况

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包括同伴间、师生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情况。

(3)安全感量表

研究采用的是安丽娟和丛中于2004年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包含“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主要因子,共16道题目,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计分,有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中性或不确定、基本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5个等级,分别记为1-5分,被测者的得分越高,则代表其安全感越强[3]。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958和0.7420,信度良好;与人际信任、自我接纳、个人评价及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235-0.682,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与总量表得分间的相关为0.857和0.870,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4]。

2.施测过程

一部分问卷通过受调查学校的教师发给学生,由学生现场填写并当场带回;另一部分问卷通过问卷星发布,并由学生线上填写并回收。

3.统计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数据后,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调查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93份,其中363份为有效问卷。男生165名,女生198名;三年级72名,四年级98名,五年级89名,六年级104名;独生子女137名,非独生子女226名;城市来源学生187名,农村来源学生176名。

(二)中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安全感总体现状

根据安全感得分对学生的安全感水平进行等级划分[5]。在有效数据的363名小学生中,安全感低的学生共80名,占比22.04%;安全感中等的学生共194名,占比53.44%;安全感高的学生共89名,占比24.52%。

(三)不同人口学统计特征学生安全感得分比较

对影响小学生安全感的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受性别和是否独生因素的影响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学生所在年级和城乡来源因素对其心理安全感水平的影响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来源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高于农村来源学生,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随学生就读年级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统计特征学生安全感得分比较

(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建立多重线性回归与相关模型,模型的总体回归性良好(P<0.05)。学生性别、是否独生、父母管教态度是否一致、犯错时父母处理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等因素与其心理安全感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学生的年级、城乡来源、成绩水平、犯错时教师处理方式、同伴关系以及家庭整体氛围等因素与其心理安全感的相关显著(P<0.05)。见表2。

表2 各因素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安全感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现状分析

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该地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多数学生认可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感的、满意的,这是由于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不断进步,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加深,教育更加科学、合理。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22.04%的受调查学生心理安全感处于较低水平,这需要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主要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并未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学生是否为独生、父母管教态度是否一致以及犯错时父母处理方式对其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梁海燕[6]的研究结果不同,而与近年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先进教育观念的普及密切相关,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更加科学理性,且由于近几年二胎政策的影响,非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独生和非独生家庭间的差别正在缩小。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中年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高于高年级学生,这与梅高兴[7]、张晶[8]等人对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年级差异的研究结果一致。

学生的课业难度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增加,学习内容的复杂性随之增加,如小学三年级新增了英语科目、数学运算逐渐复杂等,统一的学习进度和作业要求对于部分学生并不适用,由此造成的作业难度以及考试难度的增加易导致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下降,挫败感增强,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发展。同时,通过对部分学生的开放式调查,发现考试和升学压力是影响小学高年级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小升初”作为小学生学习经历中的第一次升学考试,家长和学生对这次考试的期望值和重视程度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由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较大,在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下进入一所更好的初中或更好的班级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的期望,这些高期望值对学生的安全感也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格外关注,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变化,不定时地与学生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并与心理健康教师合作进行相应的疏导。

(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在城乡来源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受城乡来源因素影响,城市来源学生的心理安全感高于农村来源学生。部分农村来源的学生离开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进入城市学校教育环境中来,学生不适应城乡生活和学习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更加紧张和谨慎,感到不安全,从而造成了城乡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差异。通过访谈,发现有部分农村学生由于家校间距离较远、父母接送不便而选择住校,这部分学生较城市走读学生缺少来自父母及时的关爱,所以总体安全感较低;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资源等方面,农村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会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安全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农村人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学生心理安全感在城乡来源方面的差异会逐步缩小。

针对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城乡差异,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对农村来源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校在学期开学时,要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学校环境和纪律要求,并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使同学间快速熟悉起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顺利度过适应期。

(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在成绩水平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的心理安全感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随着其成绩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上升趋势,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越高,其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成绩水平因素与“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影响(P<0.05)。

通常情况下,成绩水平高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得到老师、家长和周围人的表扬和鼓励,人际关系较为和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水平,有利于学生安全感的发展。反之,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受到的批评和指责更多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逃避甚至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学生安全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学生在“确定控制感”因子上的得分随成绩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如学生的成绩水平高就意味着在升学中更占优势,升学压力造成的不安全感相比成绩水平低的学生更低,关于“升学”这一事件的“确定控制感”更高。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应该改变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在学业上给予针对性的帮助,提高其成绩水平;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多注意观察学生的长处,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学校可举办相关讲座,帮助家长和学生明确并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五)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在犯错时教师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犯错时教师的处理方式呈显著相关关系,学生犯错时教师的处理方式越温和、理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越高。小学生从家庭生活进入学校生活后,在学校里建立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等新的亲密关系,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教师的身上,从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因此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在学生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会对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学生犯错时,教师如能温和地指出错误并耐心地帮助学生改正,用鲜明的爱呵护学生,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严厉的训斥、恐吓甚至体罚也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学习兴趣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定不能仅仅采用批评、指责甚至体罚的办法,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情绪,那样对学生改正错误以及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实际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害怕犯错、不敢承认错误,甚至对教师产生恐惧和抗拒心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宽严并济,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进而指导其改正错误、解决问题。

(六)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在同伴关系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学生心理安全感水平与其同伴关系呈显著相关,与同伴的关系越和睦,其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同伴间的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关系也是学生除家庭以外的一种重要社会关系,对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判断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友好和谐的同伴关系使学生更容易通过亲密交流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心、支持等积极的情感反应,积极的人际交往体验能够使学生拥有较高的心理安全感水平,且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人际交往重心逐渐由父母向同伴转移,学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而不是父母的观点和影响,亲密的同伴关系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其对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意义愈加重要[9]。同伴关系良好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技能、锻炼了交际能力,从而使得同伴关系更加和谐;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难以融入群体,因而在面临负性事件时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难以获得周围人的安慰和帮助,容易陷入焦虑、苦闷和不安等不良情绪。

针对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学校要主动发现并鼓励这部分学生向心理健康教师咨询,同时要多举办集体活动,帮助学生融入集体。

(七)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在家庭整体氛围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安全感水平受家庭整体氛围的影响非常显著,家庭氛围越和睦,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

家庭是学生成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向学生提供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家庭生活为学生行为举止、意志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家庭成员的素质、交流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等组成的家庭氛围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对父母的行为以及价值观等进行模仿、内化,家庭氛围和谐、融洽、和睦,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相互配合,学生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互助互爱、合作及谅解,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意志,并因此在同伴关系中更受欢迎。

猜你喜欢

同伴水平心理
张水平作品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心理小测试
作家葛水平
心理感受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寻找失散的同伴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