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日用之器设计价值研究

2021-02-09折璐

中国艺术 2021年5期

折璐

摘要:本文依据传统设计思想,从熨斗的功能、形态、内涵三方面结合设计哲学深入分析,呈现出熨斗作为传统日用之器的设计价值,探讨了熨斗从“烫肤”到“烫物”的实用价值、从“用品”到“贡品”的审美价值、从“无意”到“蕴意”的文化价值,以及熨斗的设计价值对当代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古代熨斗 传统设计思想 设计价值

熨斗是熨烫衣物的实用器物,始于商周时期,盛行于汉、唐,是传统日用之器中的典型器物。本文从熨斗的概念和历史演进出发,分析其造物思想,并探讨了中国古代熨斗的设计价值和意义,进而试图揭示传统造物思想对当代设计的贡献和启示。

一、古代熨斗的概述

熨斗一词,有两层含义:其一在内涵上,有象征北斗之意;其二从外形上,其造型像斗,仿若北斗照耀。[1]在中国古代,熨斗也称“火斗”“金斗”“樵斗”。其中,金斗是指皇亲贵族才能使用的精致熨斗,富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不是一般的民用之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熨斗其实并不陌生,但熨斗的原始面貌和历史却鲜为人知。中国的熨斗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商代。《淮南王》记载:“纣王见熨斗烂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就其功能而言,熨斗最初在商代是被用来烫灼囚犯皮肤的残忍刑具,民间俗称“烙铁”(图1),这是熨斗早期的形态。据考古学家证实,汉墓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熨斗是人类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熨斗实物(图2),随后熨斗的各式形态也都由此演变而来。

《青铜器小词典》中载汉魏时期的熨斗底部刻有“熨斗直衣”字样[2],这表明那个时期的人们已经非常明确熨斗的使用方式。当时普通老百姓的衣物多为粗布麻衣,加之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熨斗多用于皇室贵族熨燙珍贵的丝织物。秦末汉初,熨斗逐渐演变为用来进贡的灯具和用来熨烫的实用器物,但熨烫衣物仍然是主要用途。到晋代,熨斗已不再是皇室贵族的专属器具,而逐渐演变为平民百姓家中的民用工具。魏晋南北朝熨斗已经广泛普及,且其造型简洁、使用方便,服务的对象也更加平民化。

熨斗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到达我国古代熨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因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的服饰、着装都更加讲究。王健的《宫调》和《捣衣曲》中分别描述了宫女通宵达旦为皇上熨衣和贫困人家的女子用熨斗熨烫衣物的情形,都证实了熨斗在当时已不分阶级,其作为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百姓日常整理衣物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存在。除此之外,唐代画家张萱根据城市妇女熨衣的场景绘制的《捣练图》(图3),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贵族阶级使用熨斗的场景。熨斗到宋代时期,因南方文化滞后,所以器形继承了汉唐之风,无更多创新,但其用途变得更加多样,更具功能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一物多用”的设计思想。宋代熨斗的造型可谓是千姿百态,种类丰富繁多。[3]唐宋时期的熨斗相比汉代略有不同,虽在形态上无太大差别,但斗稍小且斗口沿着斗稍而立,更显秀气。

至明清时期,熨斗发展成熟,为了适应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其在造型上延续了宋元时期的主要特征,但斗体量更大且更加深直,斗底面积更大且更平滑。[4]熨斗在装饰设计上借鉴了西方的设计思想并进行创新,融合了少数民族纹样,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由清代的龙纹铜熨斗(图4)可以看出其制作愈发细致美观,更加注重斗身的装饰性。虽然清朝时期国运逐渐走向衰退,但人们仍然乐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依旧很在意衣着服饰的整洁美观。于是在那个时代下,青花瓷熨斗(图5)应运而生,其斗身的装饰也颇具美感,且很好地适应了人们当时的生活需求,比如在熨烫时不易灼烧衣物。

民国时期因西方商品的涌入,熨斗的类别越发多样,材质改用导热性更好的黄铜,同时造型从“开放式”转向“密闭式”(图6),使用更加便捷,安全系数也有所提高。民国以后,古代熨斗成了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被后人收藏把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历朝历代的更替,熨斗的材质不仅是上述提到的青铜、陶瓷,还有木材、铁质、珐琅等,甚至有专门熨领口、袖口等的专用熨斗。这一时期的熨斗各式各样,富有巧思。

以上通过对熨斗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各个朝代熨斗的技术工艺、审美思想、文化潮流等信息。虽然古代熨斗在当代已经不再具有适用性,但熨斗能够从古代延续至今,从时间维度上就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写的那样:“器物的真正的美,是被使用的美。”[5]因此,古代熨斗所遵循的造物思想和体现的设计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二、古代熨斗的设计思想

(一)物以致用为本

荀子提出“美善相乐”,把美的社会价值与善的目的性结合起来,把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联系起来正是善的思想理念。[6]古代强调物以致用的思想还体现在器物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上,由此反映出古人在造物时,既追求感性的一面,也不断追求理性的一面。

从熨斗简洁的外形设计,就能看出古人物以致用的实用思想。其构造极为简单,只需一个中空的容器和一个把手,就能够很好地实现熨衣功能。为避免容器里的炭火伤及使用者,古人在设计时注重尺度的拿捏,会适当地调整熨斗口沿一侧的斗深来提升熨衣体验,这也同样传达出古人物以致用的造物思想。熨斗的实用美,处处体现了古代造物者的生活智慧,他们在追求物美的同时,还注重物的实用功能。在当代社会中,物以致用的思想,仍是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简约的产品造型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功能。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提倡通过简约的设计,使产品的使用功能最大化,以期产品设计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文质彬彬

在工艺设计中,用与美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是两组对等的关系。[7]古代熨斗就感性地证实了用与美、功能与装饰的统一。例如,唐宋时期的熨斗由汉中期的弧形底改为平底,嘴部造型更加挺立、向上昂起,可防止火星外落。而明朝熨斗在当时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驱动下,结合清代人们对古韵美感的追求,在装饰纹样上呈现出古朴典雅、华贵内敛的审美风格。熨斗虽小,作用非凡,在过往的几千年中,也传达出中国人对匀、平、直的追求。古人在造物的同时不忘对审美的追求,继而上升到赋予物品具有寓意的文化内涵,这也充分说明文与质、用与美、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换言之,产品的形式与功能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而合理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也就是孔子强调的“文”与“质”的关系。因此,古人在造物设计的过程中对形式与功能的考量是兼顾的。

(三)象以载器,器以象制

“象以载器,器以象制”是古人造物的设计标准和对形式与功能的器用要求。[8]古代哲人将“器、象、制”三者联系起来,是因为功能与具体的形状、外观有很强的关联性,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表现出古人的造物之道和讲求实际用途的功能美。

熨斗作为传统日用之器,无论是形制外观还是实用功能都体现出造物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功能的实现需要形态作依托,形态的表现需要承载器物的使用功能,两者是依托与被依托、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熨斗要完成熨烫衣物的功能,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使用者,需要通过不断改进熨斗的造型和外观,让其发挥实用价值。熨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象以载器,器以象制”的思想,蕴含了古人造物的智慧和追求实际效用的传统。

三、古代熨斗的设计价值分析

(一)功能——從“烫肤”到“烫物”的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是人们在造物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强调物的实际用途。古人制器深受“物以致用为本”思想的影响,因此几乎所有类型的器具在其被发明创造时,就具备某种实用功能。

在前文中提到了最早的熨斗形态为刑具,后经演变用于熨烫衣物。熨烫衣物有两种效果:第一是将褶皱处熨平,第二是将明显的褶皱处熨烫得更加立体。早期熨斗的抓握部分一般为空心柄,在接口处嵌接木把来避免在熨烫时伤及双手,方便握持。古人为更好地提升熨斗的使用体验,会适当将放置炭火的容器调整得更高、更深一些。除了熨烫衣物、布帛之外,宋代熨斗还用作文房用具、饮酒用具,甚至被当成盛放香薰的器物来使用,偶尔也会用于厨房,来煎炒食物,[9]可谓一物多用。宋代人们发明出熨斗与熏笼相结合的器物,兼具了熨衣和熏香两种功能,尹济翁在词中对此也赞不绝口。又如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载北宋宰相用熨斗平纸的场景,证实了宋代有些熨斗在文房中的实用功能。其实在宋代之前,唐代的玄纹宝相花折叠文房熨斗也用于熨烫绢、绫、纸、信札等书画用品,使它们易于折叠,便于存放。据曾觌的《减字木兰花》中言“满斟金斗”,说明了宋代熨斗还用于饮酒。

综上所述,从“烫肤”到“烫物”,古代熨斗完成了使用功能的转变:除了最基本的熨烫功能以外,还有熏香、熨纸、护书、盛酒,甚至是煎炒食物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器物的使用价值。

(二)形态——从“用品”到“贡品”的审美价值

熨斗形态的变化大致是由早期的“盆”式熨斗逐渐转变成“斗”式熨斗,再到近代西方发明的“船形”熨斗。在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其装饰纹样也在发生变化,装饰的部位多集中在斗身和手柄部。

古代熨斗虽实用性居于首位,但其装饰却呈现出日渐繁复的趋势,在满足实用性外也符合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自汉代以来,人们会在熨斗的底部刻上图案文字,比如刻有五铢钱等装饰图案或“长乐未央”等字样。汉代以后的熨斗纹样更加丰富,例如饕餮纹、禽兽纹等。这些纹样的使用,让熨斗在更具美观的同时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向往。至宋元时期,熨斗的工艺堪称精美绝伦,铸造出的熨斗多为皇室贵族所使用,非常珍贵。比如用失蜡法铸造而成的元代海龙饕餮纹熨斗,是为皇亲国戚单独定制。明朝熨斗的工艺水平达到顶峰,在设计上也有了很大进步,熨斗周身刻有兽面纹、回纹、游龙、寿字卷纹等,因此制作愈发细致美观。至明以后,因铸造技术更加高超,熨斗的形状发生了质的飞跃,造型美观大气,有龙口形、菱花沿口、官帽状……美不胜收。总之,随着朝代的更替,熨斗的工艺和装饰纹样也是愈发精美。

从美学角度来看,每个熨斗都有符合地域特色的独特性,尤其是一些制作精良的熨斗,既极具观赏价值,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由古代熨斗装饰纹样的演变可以窥探到人们的审美从简洁到丰富的变化过程。

(三)内涵——从“无意”到“蕴意”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设计体现了设计服务于社会,造物标准遵循于等级制度的造物观念,熨斗形制的变化源于造物者观念的改变。

古代熨斗在最初只作为实用器物,但随着风格和纹样的演变,古人便赋予了熨斗更多的内涵,凸显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价值。早在汉代熨斗就已成为吉祥贡器。《隋书》里记有“熨安天下”,明确说明熨斗为吉祥物件,是大臣供奉皇帝的礼物,并寓意着“震慑”“权威”。后来出现带有尺度的熨斗,这些不明确的刻度被赋予了丈量天下之意,也是一种权杖和美好仕途的象征。相对而言,明清时期“斗式”熨斗的风格更加多样,如从清末民初带纹饰厚壁铜熨斗的后部看,如意形的设计造型使其更加优美,从侧面看似官帽形寓意着对权贵官运的渴望,[10]也体现了古人在民俗器制造上的集体审美。清代熨斗多用龙纹做装饰,但此纹样在当时有明确规定,只有皇家用品中龙的纹样为五爪,并依次类推,这也反映了清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文化是一种人为赋予的价值,以上皆表明古人赋予了熨斗含义,使其能够服务于不同等级或需求的人群。

四、熨斗的设计价值对当代的启示

从设计价值的角度来看,熨斗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是“观赏”之物,更是有“内涵”之物,以上分别对应的是熨斗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对这三种价值的分析和理解中,不仅能了解熨斗的设计演变过程,也能体会到中国人的造物智慧和传统文化思想,而这些都对当代设计有诸多启示。

第一,以人为本,关注大众。所有品类的设计都应以人为本,服务于众生。古代熨斗形制虽然简单,但却实用,符合大众的生活需求,可以一物多用并流传下来。在当今社会,造物应更加追求其本质并服务于社会,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好用、易用、实用之物。

第二,聚焦价值,提升意蕴。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再到文化价值的体现,既是产品由表象到理念的表达,亦是设计创造价值的哲学思考。设计不该是对传统文化中“形”的简单挪用和套用,而应该是更好地融入独特的民族精髓,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意蕴。设计作品应与其设计理念相吻合,恰当地传达它们背后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如今,商品化的产品触目皆是,这些产品的设计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运用传统元素,并没有有效体现产品的文化价值。因此,设计要更好地传递思想、聚焦价值、提升意蕴,就要切实从文化本身出发,有机融合实用、审美和文化价值。

第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通常来说,传统“活化”有两层含义:第一,人们推崇传统文化并尊重它,将其与现代设计融合呈现,进而更好地传承文化。第二,传统文化在具有吸引力的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影响着设计师的价值观和消费者的行为。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美学,不断创新并重新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产品,从而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产品本身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就是在传递一种思想抑或是一种生活理念,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聚焦传统文化的精髓。

熨斗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日用之器,一直流传并演变至今,对古今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其设计价值多样,是传统造物设计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对熨斗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有助于重新审视传统日用之器,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代设计完美交融,可以更好地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设计作品。

本文感谢北京服装学院张弛老师的指导。

注释:

[1]周自,染王络.一物多用的古代熨斗[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6(Z1):112-113.

[2]高耀伟.河南新安县博物馆馆藏汉代钱币纹铜熨斗[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6):46-47.

[3]董文珍.浅析古代金属熨斗的演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7):44-47.

[4]邹卫.明清熨斗装饰审美世俗化特征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3):123-127.

[5]柳宗悦.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7]王明辉.中国工艺设计思想浅析[J].大众文艺,2011(06):44-45.

[8]代明月.艺术设计分析概论[J].新一代(科教版),2011(002):203.

[9]李倩楠.古代鐎斗初步研究[D].山西大學,2018.[10]邹卫.中国古代熨斗设计研究[J].艺术教育.2017(13):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