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代题画文学看杜甫的接受程度

2021-02-08杨格格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期

摘 要:题画文学自诞生之初,便凝结着作家的情感,是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员。由此衍生出大量题画诗词、题跋等文学作品。唐代著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往往成为后世文人乐于题写的对象,专门记录杜甫的题画作品,不胜枚举,不仅在美术历史上有着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而且巩固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影响延续至今。

关键词:杜甫形象 明代题画文学 涉杜画作

通过对杜甫及其作品在图像世界中的纵向归纳整理,可以发现诗画一体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嬗变。图像与文学在分离与融合中不断演进,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图像文学视域。

题画文学所包含的题画诗通常是指画家或观赏者情由心发,而题写在画卷上的诗歌,是可以包括脱离图画中的意象而独立存在的评画之作。他们以绘画作品为题咏对象,由画而兴发感动,或追本溯源,叙述绘画因由;或阐发画理,摹写画面内容。

杜甫被梁启超称为“情圣”,重情重义的杜甫自然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画家友人,耳濡目染了许多绘画的技巧手法。他集绘画与文学为一体,突破时空与语言的界限,如实反映在自己的诗作中,他仅通过短短几十字,就写出了画之形神,道出了自己的审美评判,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许多文人据此认定杜甫为题画诗的开创者。方东树指出:“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a沈德潜有相似观点b,再如“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c,这些言论都给予了杜甫相当高的评价,可见杜甫对于题画诗的艺术贡献。

一、杜甫画像及涉杜题画文学的概况

(一)历代涉杜甫画作

时过岁移,春秋代序,由何宇度、赵孟頫等人绘制的关于杜甫的画像已有数百幅,风格各异。画家们通过纸张、绢帛、雕塑等载体保留下这位“古今诗人之首”的零星面目。关于杜甫的画作逐渐从风格华丽的宫廷画家走向朴素自然的民间画家手中。

出自宫廷画师手中的《杜甫像》是纸本半身像:虬髯短须,和颜悦色。画家通过细腻入微的笔法,加之明艳色彩,杜甫面目跃然纸上。从杜甫的外貌特征、官服图案,清楚地表达了杜甫的身份和地位。

大浪淘沙,出自普罗大众的民间画家们的杜甫画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明末的《历代古人像赞》毫不褪色,可与宫廷画师们的绘画作品争辉,在此本中的杜甫:高鼻方脸,面色和蔼。d深刻反映了当时大众视野中的杜甫形象,符合民间对于杜甫的认知。

而文人畫又与两者不同,他们基于自己文人身份而对杜甫增添了许多自身品质,比宫廷画和民间画的内涵更为丰富。何宇度的勒石社前所刻的画像e,据传以草堂所藏元人绘的《子美戴笠画像》为底本,他心中的杜甫高大伟岸:“头长抱朱级,双轴扣手,面普体事,至壮硕,两目含情。”与之相反,魏畊描绘赵孟頫的真迹则是:“面容枯槁,未尝不令人唏嘘不已。”f

(二)明代涉杜题画文学的内容

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题画诗,通过纵向对比,在精神层面上,明人与杜甫一脉相承。本文讨论明代出现的涉及杜甫及其作品图像的题画文学。在对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后,按照文人题写内容的不同,将题画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肖像类

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的《杜陵戴笠图》为元代赵孟頫在“饭颗”诗提示下所绘制的。画中的杜甫头戴草帽,是四处漂泊的苦吟诗人,是“每饭不忘君”的腐儒,表现了杜甫的特征。明代题咏杜甫肖像画的诗句数量仅次于李白,这些题画文学作品中对杜甫的肖像神情进行的描述均从侧面展现出明代诗坛诗人的尊杜观念与流传情况,所以这些题画诗既是表达诗人们兴发感动的文学作品,也是当世的史料记载。

我们可以从明代诗人的题画作品中窥见这个时代对杜甫的看法。沈周的“满地干戈草木秋,漫将白发染穷愁”g精准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诗中勾勒了杜甫一生的主要际遇,并高度赞扬了杜甫的成就和思想境界。沈周抓住杜甫的外貌形象,通过“白发”刻画了杜甫凄凉的境遇,在这种条件下,他忧心的仍是“家国艰难盗未收”。强烈的对比容易使画面出现在观者脑海中,随后用典升华境界,传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画论中,肖像画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沈周在画史上声名显赫,他基于对杜甫的了解,描绘出所题作品的神态,以无形之诗创有形之画。

2.故实画

很多画家会依据杜甫的生平来画出他的日常行为,比如杜甫骑驴、游春以及麻鞋见天子等故事。明代题咏杜甫故实画的诗有十多首,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杜甫游春图,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为它题下无数诗篇,比如孙原理、魏骥、陈献章均曾以《杜甫游春》为题创作诗篇。

不同诗人眼中杜甫的生活往往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在陈献章笔下是:“花前浊酒不得醉,驴背春风空自吹。”h而并非所有诗作都是这么欢快的节奏。在明代大部分诗作中的杜甫生活往往是“推敲谩说冲京兆,清绝徒怜过灞桥”i。

古往今来的诗人经常表达对杜甫生活状态的深刻同情与共鸣之感,对于一部分诗人来说,杜甫的人生境况无疑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强大的情感共鸣,体现了他们普遍的社会生存状态。

从故实画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的行迹,他前往的地方经过画家的想象,继而通过诗人的再次想象,经由二次解读后,结合时代,对于图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通过这些题画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人格在明代作品中的阐释,体现了明代诗坛的精神面貌。

3.诗意画

历代画家之所以喜欢以杜甫诗歌为题材来创作诗意画,是因为借鉴杜甫流传度较高的诗作,作画的时候自己就无须苦思冥想,只要描摹想象即可。杜甫喜爱在诗作中表达评论欣赏,善于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论观念于诗中,使得他的诗作得到进一步升华,颇有画意,所以更容易被画家创作出来。

诗人们认为诗意题画诗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原诗,不容易写出彩,往往落到模仿的洞里去。诗人写下一部名篇,画家根据诗来作画,最终又会出现诗人根据画作创作诗篇,如此循环往复。很多明代文人是基于杜甫的诗词再创作的,是其精神的延续发展,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众所周知,后世有诗人据此创作诗篇与原诗可成对比。高得晹写道:“天阴漠漠云堆墨,屋漏床床雨似麻。”j观者不知不觉中被画家的画作吸引,再结合旁边的题诗,随着羚羊挂角式的巧妙无痕的用典,读者进而产生共鸣,被杜甫心忧天下的情怀所打动。

从诗画相通的角度来看,根据杜甫诗歌所创作的就是典型的诗意图,它们是根据杜甫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然后将杜甫诗歌题写在画面之上。与一般题画诗不同的是,诗意图都是先有诗,后有画。所以题画诗中的诗画关系不仅体现在空间形式上,更体现在创作时间和创作模式上。

二、 明代多视角下杜甫的形象塑造

“杜甫戴笠”最早见于唐末孟启的《本事诗·高逸第三》中李白戏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k据严羽考证:“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l展现了这一对盛唐诗坛双璧的感情真挚,从李白言语可见其调侃之意,并无讥讽。解缙的“饭颗山头忆相见,历下新亭旧时面”m说明杜甫戴笠直承饭颗诗意,描绘了苍老落魄的杜甫形象。杜甫戴笠具有唐代特质,包含漂泊寒士和爱国志士两种指向。

“杜甫骑驴”在明代题画诗中频繁出现,杜甫虽然也有裘马轻狂少年时的经历,但之后更多的是与驴相依为命,由骑马到骑驴的转变也并未移其意志,他依然骑驴干谒一心为国。在中国古代,骑驴、骑马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带有对其物质财富评定的视角。比如:苏轼、陈师道嘲笑杜甫寒酸卑微,自宋末以来,诗坛形成一种贬骑驴杜甫的观念。而在明代文坛,诸多文人对杜甫骑驴背后的精神内核引发共鸣。如黎贞写:“蹇驴扶醉归来晚,林外数声响杜鹃。”n朱存理:“蹇驴破帽杜陵翁,落日千崖万壑中。”o明代文人把强烈的主观意识折射到画作中,在分析杜甫形象方面存在个人主观意向的有意改造。

“杜甫醉酒”据郭沫若统计共已过千,明代涉杜题画诗中自然也提到过十多次“酒”这一意象,自古文人皆嗜酒,文人创作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美酒,它能让人暂时逃离现实苦闷。杜甫是沉浸在诗酒中的人物,如赵世显写其“酾酒狂吟古祠下,斜阳芳草顿忘归”p,以及梁兰写“载酒命童子,驾言适桥西”q,他认清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差距,并且深知自己的理想和现实无法妥协。

三、明代多元层面下对杜甫的艺术批评

通过对明涉杜题画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不仅有对杜甫人格的解读,还涉及许多对杜甫诗作的批评。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明代诗人对杜甫诗作的艺术批评。

明代王嗣奭在其著作中针对月夜写道:“公本思家……词旨婉约,见此老钟情之至。”r体现了对杜甫诗歌造诣的赞赏,同时也带着情感共鸣将杜甫的人格精神与诗作结合起来,可见其对杜甫重情的推崇。

杜甫爱亲人更爱国家。孟启最早提到了“诗史”这个称号:“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杜甫传赞》又言其诗“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s。杜甫的大雅精神在后世关于杜甫的题画诗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明末官吏蒋灿赞“大雅长往矣,遗容后代看”,还有陈邕的“除芒落杵未流匙,问有长安消息否”,等等。即使自身遭受了多少苦难也不能忘却心中忧国之思。王嗣奭赞美其忧国诗作不仅仅是口头上更是体现在行为中,闪烁着伟大的人格光芒。t

杜甫比较不为人知的性格特质就是“狂”,而恰恰是这一面与他相伴终生。《旧唐书》载:“结庐枕江,纵酒啸咏”,“性褊躁无器度”u,有些观点给明代文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杜甫早在《望岳》《画鹰》等作品中多有体现出这种特点,同时“狂”多与“酒”这一意象相伴相生,吴明贤评论其狂中蕴含着坦率和真诚v,“狂”始终是杜甫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着杜甫的行为和品质。杨伦评价其诗“铺陈终始,畅极淋漓”w。

历朝历代有关杜甫的文学批评中对杜甫人格和诗学思想的评论很多,却很少将杜诗与杜甫人格结合起来品评。杜甫在唐代并未大放异彩,到了宋代才名声大振,进而影响到明清。在明代作品大繁荣的潮流下,明代画家和诗人继承了历代画作以及题画作诗的创作经验。王世贞、张凤翼等人均写过关于杜甫的题画诗。他们的题画诗与杜甫的题画诗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均可明显看出杜甫的影响。

(指导老师:杨万里,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a 方東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社1961年版,第267页。

b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c 许顗:《彦周诗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d 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明弘治十一年刻本。

e 何宇度:《益部谈资》,明刻本。

f 魏畊:《雪翁诗集》(卷五),民国四明丛书本。

g 沈周:《石田诗选》(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h 陈献章:《白沙子》(卷六),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嘉靖刻本。

i 孙原理:《元音》(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j 高得晹:《节庵集》(卷五),清钞本。

k 孟启:《本事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l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里仁书局1987年版,第223页。

m 解缙:《文毅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n 黎贞:《秫坡先生集》(卷二),清光绪元年重刻本。

o 朱存理:《珊瑚木难》(卷六),民国适园丛书本

p 赵世显:《芝园稿》(卷十九),明万历刻本。

q 梁兰:《畦乐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r t 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页,第140页。

s 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〇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u 刘昫:《旧唐书·杜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54页。

v 吴明贤:《试论杜甫的“狂”》,《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第3期,第8—14页。

w 杨伦:《杜诗镜铨》(卷一一),清乾隆五十七年序本重刻。

参考文献:

[1] 程方.题画诗缘起研究[D].武汉大学,2017.

[2] 孔寿山.论中国的题画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6).

[3] 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4] 吴华峰.从三首题画像诗看北宋诗坛对杜甫的接受[J].中国文化研究,2012(2).

[5] 梁慧敏.诗人之笠:杜甫和苏轼戴笠肖像史及其文化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5.

[6] 杜甫研究论文集(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1962.

[7]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何文焕. 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方薰. 山静居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10] 黄爱武, 林光. 杜甫画像审美流变举要[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唐代诗人及其作品在图像世界中的接受研究——以明代文献为中心”(201910108036)的结题成果

作 者: 杨格格,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