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平等和尊重:小学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建构

2021-02-08杨子连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尊重师生关系

杨子连

摘要:师生关系作为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小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亟需建立。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表现出与时代的不适应性,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和冷漠。在小学教育中应当建立起以平等和尊重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关注学生成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健全家校合作体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重;教育现代化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共同教育任务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等方面的联系。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放置在了重要位置,而师生关系作为小学生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在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以平等和尊重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小学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新型师生关系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主体间权力和义务的对等,使得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传统的师生关系此时体现出了不适应性。对于作为学生的少年儿童而言,他们的主体意识产生了被尊重的需要,渴望与教师之间建立相互对等、彼此信赖的对话关系。如果固守所谓老师“管理”学生,让学生“害怕”老师的传统观念,只会导致师生关系陷入对立化、冷漠化以及简单化的困境,此时,少年儿童可能会对学校产生负面的情绪,疏远校内的老师和同学,影响自身学业表现。

当前的小学师生关系仍存在缺少沟通、角色观念滞后等不少现实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要求和改善我国当前师生关系的现实需要。当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学生将对学校这个教育场域产生更为积极的情感,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校与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与此同时,与同学们保持正面的情感态度,利于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养成以及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与特质

(一)尊重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以尊重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是超越原本仅强调“尊师”的单方面关系。在学生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也应该明确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在这样的诠释框架下,“尊师尊生”才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之一,才能避免陷入以往“尊师爱生”仅强调爱而缺少尊重的观念。新型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是相互尊重,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发展更健全的人格。

(二)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显著特征

师生之间合理的平等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双方在和谐的氛围当中平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均以独立人格的身份敞开心扉,形成平等的沟通和对话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而学生则将教师作为一个经验的先行者,接受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应当给予同样平等的对待,不能错误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等与否而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态度。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首先在师生沟通方式上应当是平行的沟通,这要求师生双方能够“以己度人”。身为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尝试理解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其次,应当在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上下功夫。教师要注重沟通的话语艺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多鼓励与表扬学生,采取积极的“阳光教学”,当学生取得进步与优异表现时,要予以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不要吝于表扬的词汇。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话语方式,不应该在公共的场合“示众式”批评,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的同时采用更委婉的语句。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当“倾听者”的角色,當学生犯错时,应当理清事情原委,不能不分是非地批评;最后,师生的沟通应当有多元化内容,不应当只限于课业和成绩,教师应当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充当他们课堂上的老师,生活中的导师。

(二)关注学生身心状态,加强心理教育

这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开设相关心理辅导课程,坚持预防心理亚健康,耐心应对学生的各种困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必修”教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贯彻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有效地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丰富学生课余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展现自我的实践机会,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学生培养出自信心,从而形成乐观向上、有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师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理论素养以及心理素质,做一名与学生之间设疑与答疑皆无障碍的“同伴”。

(四)建立健全和谐亲密的家校合作体系

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命题,还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家长是孩子在家庭中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和观念会对少年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自身没有形成对教师的正确态度,容易使少年儿童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与家长的沟通中,这种交流不应仅限于“家长群”中派发任务、作业打卡,而是应当进行定期的家访,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关系拥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在沟通之下,家长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能够放心地将孩子交到老师手中,有效避免家校隔阂与误解,形成家校间默契的教学配合。

参考文献:

[1] 熊晓春 (2019). 小学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科学咨询》,(25),46.

[2] 邵晓枫, 廖其发(2007).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对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理论构建的思考.《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10),47-50.

[3] 吴康宁(2003). 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 —— 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教育研究》,(4),43-47.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尊重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