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有的年轻人成为无所事事的“尼特族”?

2021-02-07廉思鲁畅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尼特群体家庭

廉思 鲁畅

当前,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越发明显,似乎社会上应该是“四海无闲人,青年皆就业”的图景。可现实恰恰相反,当前青年“慢就业”“主动不就业”现象日益凸显。

现在就有这样一个青年群体:他们不愿工作,宅在家里,沉浸于虚拟世界和网络生活,很少接触现实社会。他们是社会易被忽视、也少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尼特族”,它是英文“NEET”的音译,是英国政府反社会排斥办公室于1999年首创的术语,指处于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三种状态并存的社会群体。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有将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属于“尼特族”,而且自2005年以来,任何地区的“尼特族”青年比例都未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表明“尼特族”现象已然成为困扰各国的全球趋势性问题。

当前,“尼特族”现象在国内已出现苗头,折射出一些领域社会矛盾突出、大众心理防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对于这一苗头性问题,社会要予以正视,综合施策,帮助“尼特族”激发奋斗精神,回归职场,融入社会,摘掉“尼特”帽。

“尼特族”背后隐藏社会风险

有这样一群人,因种种原因不工作,表面看起来,他们喜欢“宅”在家里,热衷沉浸在虚拟世界;实际上,他们视现实社会如洪水猛兽,只有窝在家中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他们当中甚至不乏中年人……

“家里蹲自救同盟”是一个豆瓣小组,有2万多名小组成员。该小组介绍指出:“家里蹲”们(“尼特族”)之所以变得足不出户、沉默寡言,通常是因为社会压力。

“尼特族”几乎没有工作、社交,“焦虑”“痛苦”“失眠”“孤独”等字眼高频率地出现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心月(化名)毕业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考研二次失败后开始求职。她曾成功拿到新东方和高途教育的Offer,却因为没有编制而遭到家里人反对。2020年,她参加公务员考试,省考以一分之差落榜,国考又在700∶1的报录比下出局。这期间,她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事与愿违地成为一名“尼特族”。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廉思推算,我国这一群体规模为500万人至600万人,其中20岁至24岁的比例最高。廉思指出,他们主要生活在城镇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原因赋闲在家,在经济上依赖家庭,“啃老”过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强曾在2019年对广东4个县的“尼特族”群体进行调研。他告诉记者,“尼特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产生冲击,对社会而言,更是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引起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成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潜在风险。

对抗“内卷”需要助力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尼特族”,我国的“尼特族”呈现两大特点。首先,就业意愿强烈,体现出主动化的倾向。吴强说,长久的居家生活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感到焦灼,超过半数的“尼特青年”对当前生活不满意,希望在1年内实现就业。在失业过渡期,许多人曾积极寻求再就业、考研、考证等新出路,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不安于现状的奋斗精神。

其次,学历层次高知化,属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广东省为例,在2019年的抽样调查中,近63%的“尼特族”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研究生),初中学历以下人员比例不到10%。

然而,在高素质、高就业意愿“尼特族”面临就业难的另一端,是许多企业面临“用工荒”的窘境。人力资本数据中心中智咨询的《2020年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企业中,近七成面临用工荒,13%常年存在用工短缺难题。

“‘尼特族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廉思说,当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产业结构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而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超前,社会无法提供与现有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相匹配的就业岗位。

部分受访“尼特族”表示,高校扩招、学历提升的同时,他们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也在提升。北京一位财会专业毕业的“尼特族”告诉记者,自己曾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因公司知名度不高,待遇一般,就辞职在家等好机会,结果一等就是五六年,如今30岁了,不工作逐渐成了习惯。

廉思认为,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尚不充分,社会认可度低,在人才筛选和分流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也催生了部分“尼特族”。

“尼特族”为什么不愿工作

调查显示,“未找到合适的工作”(70.56%)是“尼特族”目前不工作的主要原因,其次為“想放松一段时间再去找工作”(25.45%),觉得“工作太累”(13.76%)、“工作没意思”(11.73%)、“跟人打交道太累”(11.34%)“家里不需要我找工作”(10.91%)等也占有一定比例。课题组在深访中发现,上述态度看似是因为工作机会难觅所致,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在主观层面上,“尼特族”不就业的原因与其就业观有密切联系。“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一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就业期望过高。访谈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受访者多期望进入体制内或正规大型企业工作,但就业市场上这类岗位的需求往往不多;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受访者职业期望值相对较低,可选择的岗位多,但工作强度较大,自己又不愿吃苦;接受过高职大专教育的受访者介于前两者之间,多希望能够从事相对体面稳定的职业,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职业定位不准使得“尼特族”在求职过程中错失就业机会,难以进入职场。

而“工作太累”“工作没意思”“跟人打交道太累”则反映出他们缺乏奋斗拼搏的精神状态。“尼特族”在就业态度上相当“佛系”,多数受访对象就业意向仍停留在主观层面,并未付诸实际行动。这种随遇而安甚至消极避世的就业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并不利于进入职场,长期习惯了安逸生活的青年在遭遇职场挫折后更容易出现职场适应障碍,从而选择一再逃避。

此外,该群体还有一些性格特点和个人习惯也阻滞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主要表现在:自卑中表现出过分自信,找工作要求的待遇和条件远远超过自身条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出现问题时经常归因于他人,怨艾之气较重;抗压性不强,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能适应较快的工作节奏等。

除个人就业观念和性格方面的主观因素外,“尼特族”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社会支持的缺乏是这一群体就业意愿不足的因素之一。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相关公共就业服务存在覆盖面不广、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若要提高该群体的就业意愿,仍需从就业支持这一关键变量入手。

家庭也是影响该群体就业意愿的另一因素。虽然调查显示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的家庭条件处于一般水平,56.28%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0万元,但这些青年所处的家庭经济实力仍足以供养一个剩余劳动力,不需要其进入就业市场就可以实现生活基本保障,这使得他们就业的客观动力不足。

课题组在调研中还发现,家长的溺爱与强势也不利于青年就业:很多年纪较小的青年在中学毕业后因成绩原因无法升学,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家休养生息,便于管理,怕过早进入社会“学坏”;大学毕业生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去一些待遇较好、收入稳定的单位,如果目前没有找到理想单位,宁可在家待业也不要先去就业;还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工作不工作无所谓,只要健康开心就好,家里条件也供养得起孩子一辈子不工作。

不升学未就业现象,如何化解

“尼特族”在身份上由于已经离开学校,不属于学生;又由于未就业没有被单位管理,处于事业“空窗”期,这种人生“悬置”状态如果长时间持续,就有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失控”。

更具影响性的是,这些具备劳动能力的青年自愿选择不就业的生活状态所形成的舆论导向,不利于奋斗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养成,其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消解了社会的实干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广大青年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动力。因此,不升学未就业现象,不仅是青年个人的问题,更是具有一定辐射面的社会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做好相关工作。

“不失联”——摸清“尼特族”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诉求。因此,对青年就业相关的情况和数据进行持续监测,详细记录青年就业的发展变化,为就业分析、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就显得极为重要。

2019 年,人社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将 16—35 岁有劳动能力、失业一年以上的青年纳入计划,建立健全覆盖求职创业全过程的帮扶机制,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已经关注到“尼特族”这一群体并积极采取措施。接下来,可以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共青团基层组织等,对辖区内不升学未就业青年进行摸排登记,了解掌握家庭情况、不就业原因、求职意向、技能水平等基本信息,将其纳入联系范围。

“不失教”——加大对“尼特族”的思想引领和职业辅导。在注重职业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其成就自强自立之品格,以阳光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遇到的困难,激发他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奋斗成就未来的动力。同时,建议引入“蓄能期”理念,倡导青年就业终身能力提升模式,鼓励他们有效利用这段未就业的空档期,将其发展为人生的“蓄能期”,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性赋能。

此外,还可提供更多“面对面”志愿服务、实地调研、参观访问的机会,加大思想上的引导,让“尼特族”在待业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避免形成负向人格。同时增设就业心理辅导,在其人生发生危机或陷入低谷时,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其度过困难时期,勇于面对人生的挑战。

“不失帮”——加强对“尼特族”的社區帮扶和家庭支持。可以借鉴日韩等国“就业支持站”的做法,在青年接受职业诊断时,制作求职卡片,进行职业测评,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优劣势,以备求职时更好地推销自己。同时还可以协助青年处理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人事、医疗、金融、社保、纠纷等事宜。

社区可以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发掘不同青年的兴趣点,变个人兴趣为职业乐趣,让他们在满足兴趣的过程中逐渐体现个人的价值,并从公益性岗位逐渐过渡到正常的社会职业,让公益性岗位成为他们未来就业的“孵化器”。社区还可以提供部分以参加工作或劳动为前提的经费资助和项目帮扶,鼓励他们从事“自雇性”或“灵活性”的工作。

此外,还要重视家庭支持的作用。通过专业的社工组织,为其家庭提供互动模式的治疗服务,帮助其改变不健康的家庭关系,逐步提高家庭对该群体再就业的支持力度,从家庭结构角度帮助该群体就业创业。

青年是最具活力的就业人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落实好“稳就业保民生”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既教育引导好这一群体,也尽可能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尽快参加工作,尽早融入社会,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尼特群体家庭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家庭“煮”夫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