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人”郎佳子彧:我与“面人”结缘的20多年

2021-02-07张矣可程曦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面人面塑传统

张矣可 程曦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一个名为《跨越时空的北大同学录》的视频,创作者给蔡元培、朱自清、冼星海、邓稼先、屠呦呦、钟南山六位杰出北大人制作了生动的面人形象,与前辈们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考与对话。这组面人的创作者,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1届的毕业生郎佳子彧。

“这些伟大的前辈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名望,也是真正影响过或正在影响我们国家的、造福人民的国之栋梁。或许我们很难成为像前辈们那样优秀的人,但可以一直努力向他们靠近。”郎佳子彧说。

除此之外,这位95后北大学子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人,是“面塑”这“独门绝技”的传承者。

出身面人世家

95后郎佳子彧出生在面人世家,爷爷是北京“面人郎”的创始人,其作品以小见大,细筋入骨,方寸之间展现时代风云,瞬间勾起人们的乡愁野趣。父亲郎志春继承了娴熟的手工技术,并为这项手艺注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

郎佳子彧从小就与家中七八百件面人作品为伴。自三岁起,郎佳子彧就经常看父亲用双手捏出世间百态,五岁他便正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小时候,郎佳子彧会仔细看着父亲先拿镊子将盔甲上的甲叶小心地一片片夹出,然后和父亲一起屏住呼吸、瞅着金箔服帖地粘在错落排列的盔甲上。随着大功告成,一大一小两个人会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

后来,郎佳子彧开始跟父亲比赛:“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回来,我觉得孙悟空挺酷,就捏了一个和电影中类似的齐天大圣。我爸觉得我做得不错,也尝试做了一个偏戏曲范儿的面人。”同样的题材,父子俩的作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爷爷创造了‘面人郎,父亲也一直在为传承‘面人郎而努力。从小看着父辈作品长大的我,很自然地就想要坚持做面人。”这是郎佳子彧做面人的初衷和动力。这从来不是他在父母棍棒之下迫不得已的选择,而是遵循本心延续下来的独特爱好和自我表达手段。

捏面人时,郎佳子彧十分享受“慢生活”;到了运动场上,他又立刻变成了活力四射的热情小伙。酷爱篮球的他还特意做了一个面人作品送给篮球运动员林书豪。

从15岁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奥运福娃面塑,到16岁破格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准会员,郎佳子彧身上背负了太多人们对于非遗传承人的想象。“95后”和“传承人”已然成为紧跟他的标签。但郎佳子彧认为:“很多人下意识地觉得年轻等同于资历浅,但技术的好坏不应当与年纪联系起来。年轻人也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与技艺。”如今,稚子已长成翩翩少年。二十年多来,制作面人对郎佳子彧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家风和民族文化的表现,是家里一个温暖的习惯,也是关于自我的表达:“一些个人看法和情感无法排解的时候,我会通过捏面人来抒发情绪。”

热爱与坚守

本科毕业后,郎佳子彧决定学习与艺术理论相关的知识。于是他来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始研究生之旅。在北大的学习对郎佳子彧来说像一个“扫盲”的过程:过去的面人创作基本都凭自己的直觉和灵感来进行,缺乏理论基础。而在艺术学院学习的这些日子,郎佳子彧接触到了更多相关的理论常识和历史背景,对创作也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知,开始更加客观清醒地评价、看待自己的创作。

他曾向彭锋院长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像面人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术中,很少看到前辈们有所谓的创新或突破,那这样的传统艺术还属于艺术范畴吗?”彭院长直接回答:“当然算了!如果没有人一直做这些传统的东西,那拿什么给你来创新来突破?”这一回答让郎佳子彧茅塞顿开。过去他认为,所有没在尝试创新的艺术家都是在浪费生命。但后来他发现,在传承人中,有一部分人在保留、延续传统,继续做“旧”的东西;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在创造、打破常规,尝试做“新”的东西——“旧”即是“新”:正因为有创新,才使得传统经久不衰,二者永远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所谓创新,其实就是用一个新的视角,将作者的思考与想法融入到作品中去。时代变换,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在改变,用新的看法、新的视角去看待新的世界,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郎佳子彧说。随着越来越多新鲜题材的面人作品诞生,郎佳子彧所创作的“葛优躺”以及一些以卡通人物为原型的面人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但在郎佳子彧看来,这些并非真正的创新。“这些题材都很有意思,但并没有太多表达创作者自己的想法,缺乏更深入的价值。和老一辈做西游记、红楼梦的题材没什么区别,只是大IP的衍生。”以传达作者内心所想的面人创作,才是郎佳子彧想要实现的创新。

创新与希望

随着对面人技术的深入了解,他开始越发关注和思考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

因为学过传播,他早期尝试过很多传播手段,但效果总不好。后来看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在玩抖音,他隐约意识到了机会。在那里,他看到了太多与他同样坚守中国传统手艺文化的匠人,郎佳子彧深受启发。一段精简到一分钟的视频,可以还原面人制作的全过程,让传统艺术活起来,他决定从抖音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突破口。

爷爷和父亲那一代面塑人,大多从京剧和生活中,寻找艺术灵感。他们不用图纸,凭借记忆和想象提炼人物形象,孙悟空、关公、老北京街头的小贩……“这样局限性很大,没有当下的表达,人物容易局限在那个时代的形象里。”郎佳子彧决定在原有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元素和表达。从面人版的哪吒和敖丙到霸王和虞姬等作品,备受网友喜爱,父亲郎志春说:“这是好事儿。”这让郎佳子彧深深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他不僅通过抖音平台去宣传,还通过其他自媒体平台和一些线下活动尽力推广面人工艺。推出了与面人相关的文创及DIY材料包,搭配视频教程,让更多人在家中即可体验面人制作;举办线下教学课程,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接触、了解面人。“我很早就知道让一门传统手工艺‘完全复兴这件事,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干不成,但我至少能为它做点什么——让坚守的东西被更多人接纳和喜爱,即使任重道远,我也仍然充满希望。”郎佳子彧说。

要将面人工艺更加完善地传承下去,需要更多像郎佳子彧这样的传承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习、训练和教学。最重要的,是努力让更多人对面人产生好奇和喜爱。“捏面人肯定有一定难度,但当你真的爱上这门艺术时,管它难不难,你就是会去做!”郎佳子彧对面人工艺的未来发展饱含期待。在一次晚会上,郎佳子彧还和父亲一起展示了一组面人作品:微型舞台上,19个小人,簇拥着四个舞台,舞台以对望之势占据着四角。上面分别站着京剧、油纸伞、陶艺和面人艺术家。郎佳子彧管这个作品叫做“看见”,泥塑、榫卯、戏曲、剪影、面塑……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正在通过抖音大放异彩,被更多人看见。他们正如郎佳子彧所坚持的那句个人签名一样:用年轻的方式,分享中国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面人面塑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老传统当传承
孙空空 捏面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面人王
面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