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卷时代的囚徒

2021-02-04王水

第一财经 2021年2期
关键词:被访者洞察大众

王水

与4年前相比,我们对心理健康更关注了。这说明什么?

开年不久,已有不少新闻事件与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交集。

1月7日,34岁的女企业家罗力力疑因产后抑郁,连同自己5个月大的亲生女儿在香港坠楼死亡;1月9日,一名拼多多员工在长沙家中跳楼身亡,公司随后宣布在内网OA系统开通心理及特殊紧急事项咨询通道,安排专人为员工提供咨询服务。

以往,人们提到“健康”更多是指生理和身体层面;然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应该涵盖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等更多的层次。俗话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当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看似不可逆地提速时,人们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也在提高。

简单心理最新发布的《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的数据显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并且常关注心理内容的受访者已经从4年前的50.5%上升到78.34%。4年间数值的飙升,既显示出人们开始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意味着他们对相关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

去污名化,刻不容缓

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挑战:一方面,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降低了人们线下社交的机会;另一方面,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各种舆情事件的出现也成为负面情绪滋生的温床。

在调查中,近6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具体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失眠等。其中,甚至有接近16%的被访者提到新冠肺炎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

幸运的是,更多人愿意坦白自己在心理健康上遭遇的困境。人们态度的改变是因为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氛围在过去几年得到了显著改善。

如果对比4年前,你会发现有很多错误的观点当时颇受认同。比如46.2%的受访者认为心理问题是因为人们的心理脆弱所导致,26%的人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詢,认为凭借意志就可以战胜心理问题的被访者占比也接近两成。

对于正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而言,不够友好的舆论环境是病症之外压在他们身上的另一座大山。在群体压力的笼罩下,他们不敢表达态度或就医,久拖不决又将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的负面影响。

好消息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相关知识的普及,更多人开始对心理健康问题形成正确认知。2020年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89%的人已经不认同心理问题的缘由是因为脆弱,95%的被访者不同意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寻求咨询支持,更有97%的人认为靠意志抵抗心理问题根本毫无根据。

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场景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了巨大差异,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心理问题其实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如同身体会感冒发烧一样,比如自卑、关系中很难表达自己,或是感到抑郁、无意义等等。”简单心理学术运营部负责人陈曦告诉《第一财经》杂志:“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讳莫如深会极大阻碍自己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所以我们需要持续去污名化的进程。”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正视问题的存在。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每周会至少审视一次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对于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益处。

2016年国民获取心理知识的渠道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2016国民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调查报告》

2020年国民获取心理知识的渠道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和果壳共同发起的《2020大众心理健康调研问卷洞察报告》

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哪些话题?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你为哪些心理产品或服务付过费?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遇到哪种困扰,你会选择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精神科等)?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你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2020年新冠疫情对于你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吗?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关于本报告

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总计调研逾三万名受访者,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中国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于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是创立于2014年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内卷化”下的老问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人类学家项飙等学者的普及下,“内卷”从学术研究语境走向普罗大众。这种被认为是“陀螺式死循环”的状态,刚好击中了人们在全球化放缓趋势下积累的情绪,从而引发了社会上后续一轮又一轮的大讨论。

某种程度上,所谓的内卷化反映的是社会内部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这显然会激发更多的负面情绪并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虽然处于崭新的社会环境并开始热衷于讨论一些新鲜的热词,调查数据发现人们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一些长期存在的老问题。

抑郁、焦虑、压力仍然是难以克服的三座大山。有高达81.81%的受访者自述曾经受到了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这是一个极高的比例。

除了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今年的调查也发现“自信心、信任感等个人成长困扰”“职涯规划、学习/工作压力等困扰”分列困扰心理的因素的第二第三名。整体来看,前三的排序从2016年到2020年没有任何变化,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较大的差别在于第四名—2020年,45.12%的被访者提到父母沟通等家庭相关困扰对自己的心理影响较大,取代了2016年的婚姻恋爱等情感问题。这反映出人们对恋爱婚姻有了更强的自主权以至于不再过多地受其困扰,与原生家庭的代际沟通问题却成为需要寻求解决方案的新烦恼。

广为人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到高的5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梳理4年间的差别,也能发现人们的关注点正在从社交需求转向更高的层面,譬如开始强烈地追求“意义”。

在对职场人的调研中,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无意义感”正在构成自身的心理困扰,而这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些情绪的表现形式多样,比如日常冷漠的“情绪耗竭”,无强驱动力的“低个人成就感”以及将自己定义为工作机器的“自我物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情绪的具体表达最终都指向了生活意义的消解,而这种非正常、逆人性的情况也必然会在某个时刻引发反抗。譬如近来针对互联网公司996、大小周、月工作超350小时等不合理用工情况的反思声不断,这就体现了人们眼下重归生活的强劲需求。既有老问题、也有新困境,如何解决人的“无意义感”成为整个社会未来几年要面对的议题。

你的工作压力来自于哪些方面?

数据来源: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

人们的悲欢各不相同

从整体来看,人们面对的心理问题大体一致;如果细化到不同人群,又会发现他们各有各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而言,高标准、严要求的父母成为新的压力来源。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高度关注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让现在的孩子相较他们的父辈承受更大的压力。不少家长将自身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从报兴趣班、补习班到在生活中通过言语施加无形的压力,这些都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担。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1/3的初中生表示父母“管教太严、期望太高”给自己带来压力,超过了1/5的人表示“与父母沟通困难”。自我意识在青春期的萌芽和父母在社会激烈竞争下不断高企的成长期望,最终导致了不少代际沟通问题的恶化。

产后抑郁则成为不少新手妈妈的梦魇,有近7成母亲曾经有产后抑郁的感觉。由于新生命的降临,女性普遍面临着重新适应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问题,在艰难的调整期如果无法得到家人的有效支持就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有6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因为睡眠不好影响情绪,但有更高比例的人将问题归咎于“家人或配偶的做法”,例如配偶“带娃时间”的严重缺乏。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新手妈妈抱怨配偶每周在养育孩子方面投入的时间少于10小时,而她们期望的时间是在25小时以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就成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它的出现与否不止与个体有关,也与个体所面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就像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会让更多人感到焦虑,配偶养育孩子时间的缺乏会导致新手妈妈产后抑郁。

因此,要缓解心理焦虑绝不能只寄望于個体,还需要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拥有更正确的认知。不过与4年前相比,情况正在显著地改善,即便离最终的目标仍然有相当的距离。

猜你喜欢

被访者洞察大众
洞察雁荡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洞察号”在火星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善洞察 巧分类 妙解题
命制历史试题要强调科学性和洞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