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墨散论

2021-02-02

老年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墨法浓墨用墨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历代书家在重视笔法的同时,也无不重视墨法。古人有“不知用笔,安知用墨”“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等论述,正是说明墨法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传统书论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具体地说,即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

浓——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指出:“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与言书,必黝然以墨,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画内之墨,中边相等,而幽光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此论形象地描绘出浓墨呈现出的神妙境界。古人崇尚浓墨,早在汉末韦诞便开始追求用墨的浓黑光亮,其后两晋及六朝人墨迹,乃至唐人之书几乎都是墨色黝深的。

淡——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与浓墨一样各具风韵。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将墨分为“老墨”与“嫩墨”,即浓墨与淡墨之意。老墨主骨韵,墨痕圆绽、力透纸背;嫩墨主气韵,色泽鲜明、神采焕发。清时刘石庵喜用浓墨、王梦楼喜用淡墨,遂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誉。然而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浓淡相兼。浓墨色深而沉实,淡墨色浅而轻逸,各具特色,关键在于协调。水墨乃字之血,故用墨须做到浓淡合度,恰到好处。

《小赤壁诗册页》(局部) 明·董其昌

润——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濡染大笔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讲究。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浥而笔凝。”古人常借用杜诗中“元气淋漓障犹湿”,对书画用墨之“丰润”提出要求。黄宾虹说:“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半,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渴——亦为“燥笔”。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曰:“燥锋,即渴笔。画家双管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渴则不润,枯则死矣。”时人常将渴笔当作枯笔,乃一大误也。渴墨之法,妙在用水。渴笔用墨较少,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写出点画中落出道道白丝。渴墨应用中,常离不开涩笔。涩笔,衄挫艰涩,行中有留。对此用笔特点,古人有“如撑上水船,用尽力气,仍在原处”的比喻。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草书渴笔,本于飞白。用渴笔分明认真,其故不自渴笔始,必自每作一字,笔笔皆能中锋双钩得之。”笔墨要见力势。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白——有色达到无色,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一味求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以虚观实,虚实相生,无笔墨处不求墨。此乃真经也。林散之先生曾说:“怀素能无墨求笔,在枯笔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在黑白造虚的墨调上,他于古稀变法,融汉隶精神,以楷法入草、破墨画法入书,淡渴之笔无墨求墨,丝丝苍渴白入黑,一片浑茫如云烟,直入虚实相生之境。

《录十六字令》林散之

书法是表现生命节奏和韵律的艺术,要求在形式建构中筋骨血肉兼备,方称完美。字的血肉即为水墨的调节,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墨调和得当,才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用墨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不同书体和形式风格的制约,还取决于时代人文心理与社会审美习惯的制约。而作为技法层面的“墨法”,理应有更大空间的开掘与拓展。古人评述书法作品“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只有功性两全,才能心手双畅,神采飞扬。

猜你喜欢

墨法浓墨用墨
浓浓墨香溢煤海
浓浓墨香溢煤海
浓浓墨香溢煤海
微思考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探微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