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褪色资料影片《党的女儿》的复制

2021-02-02

现代电影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胶片彩色

曹 颖

(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安库,陕西西安 710000)

中国电影资料馆此次对《党的女儿》进行数字化修复,画翻正因其低反差,保存更多影片画面细节而成为修复素材的首选。西安电影资料库现存放有一部画翻正,但因色别是黑白片,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无法更好地应用,因此需要西安电影资料库修复科重新制作一部彩色画翻正,以更好地进行胶转数及数字化修复。在复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技术问题,使复制过程困难重重。现将摸索出的各类经验总结如下,以供日后工作参考。

1 《党的女儿》素材的基本情况及技术质量情况

1.1 基本整体概况

《党的女儿》为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易燃故事片,片基为硝酸片基。该素材有彩色画原底10本,混合声底10本,12格小底一本。

1.2 画原底概况

画原底片基为硝酸片基,整部画原底出现片基发脆,片身有断续划道、脏斑、接头开胶等情况。在底剪、配光、印片的后续工作里,要十分小心操作,避免底片断裂或劈片,受到二次损伤;更要严格执行易燃片操作规程,降低倒片速度,杜绝任何易燃片自燃的可能性。

1.3 小底概况

小底检查时有轻霉、划道重、接头开胶、片基变形、接头用胶带固定等问题,需要底剪人员使用特别配制的接片胶水,手工接片加固接头。

1.4 声带概况

混合声底为变积式声带,密度合适,只需实验后确定洗印条件,便可直接用于声画合成。

1.5 画面褪色概况

该素材受当时拍摄的条件和日后保存素材条件的限制,出现画调、密度不衔接,非线性褪色不均等情况。

1.6 齿孔情况

整部画原底齿间磨毛,齿孔间距由标准的4.75mm收缩为4.72mm,收缩程度在正常使用范围内,不影响正常的印制环节。

2 复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1 配光工序

整部画原底出现非线性不均匀褪色现象,这是彩色胶片本身质量、洗印条件限制,以及长期保存环境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属于时代背景所限,不可避免的情况。更严重的是,由于整部影片所使用的胶片品牌和批次比较混乱,导致镜头之间褪色程度、褪色状况差异很大,视觉观感过于跳跃。所以在配光过程中出现,一本素材中,除了原本拍摄时造成的画调、密度、颜色不衔接外,还存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因胶片的褪色情况不同,而造成不衔接的双重问题。例如,一种片基已经呈现出了深紫红,比正常胶片的片基颜色深很多;而另一种片基却呈现出褪色的正常片基颜色,又较正常胶片淡很多。这样的差异造成了配光中基调标准不同的困难。

2.2 海泽丁电子配光机的工作阈限

使用海泽丁电子配光机对小底进行配光时,发现配光机所显示的画面颜色、密度,与实际试验片放映时的银幕视觉效果差异甚大。这是由于胶片的极端褪色情况,会使海泽丁配光机不能正常地显示,出现偏色画面表达,从而很难用海泽丁电子配光机推断出实际的银幕效果。

2.3 镜头间偏色不统一

整部影片有两类明显偏色:一类是镜头偏黄,另一类是镜头偏绿,这两种偏色镜头因为本身胶片的单色消退,不管如何变化光号进行校色,最终成片都没有明显可见的色彩变化。如图1所示,左边为原底,中间及右边镜头均为小底试验片,两次试验片之间相差10个光号,但是肉眼效果却没有明显的差异。

图1 左边为原底,中间及右边镜头均为小底试验片

2.4 实验的银幕显示有白边

银幕鉴定小底实验时,发现音带对面方位齿孔与面画之间出现漏光白边。

3 问题分析

综合以上,主要问题在于胶片的色彩平衡:在测定彩色胶片的照相性能时,可在一张特性曲线纸上分别绘制出黄染料层、品染料层及青染料层三条特性曲线。如果这三条曲线重合为一条曲线,就说明彩色胶片中三乳剂层的照相性能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生产的彩色胶片,它的三条感光特性曲线是不可能重合一致的。这三条曲线的差异情况,就表示出三乳剂层的彩色平衡情况。这三条曲线差异越小、越接近重合,就称之为彩色平衡好;三条曲线差异越大,就称之为彩色平衡差。而当彩色平衡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不符合使用要求了。这部影片的褪色状况正是超出了此平衡区间的范围,从而无法还原出画面应该有的正确色彩表达。

4 问题的解决方案

知道症结所在之后,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相对有效的应对措施。

4.1 配光受限问题

整部影片色调偏红,校色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再增加红光光号后人脸部已经偏青,而画面色调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此情况只能尽量调整光号兼顾人物与环境,使其达到最佳均衡效果。对画原底中因使用不同胶片而造成的镜头之间的颜色和密度差异,要通过在台面对小底人工寻找换镜头处的胶片明显差异,区别校光来进行调整。

4.2 配光方式的确定

用12格小底做的第一次试验条洗印出来后,由于按照银幕效果所修改的光号在配光机上无法显示正常的画面效果,所以之后的配光工作只能改为人工台面配光,即用黄、品、青三种分级滤色片,对每个镜头进行纯手工目测校色,并手动加减计算光号。此处需要万分小心,不论是计算还是抄写,一旦数值出现一处错误,后期成片效果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我们采取一人计算,另一人核对,同步进行的双保险工作模式。

4.3 褪色导致的光号阈值不够的解决办法

偏色镜头校光校色时,出现了调节时光号数值不够的问题。因为目前的配光系统,光号值由1至50等分排列,没有办法超过这个已有阈限值。例如第7本在整体调整增加了10个品色光号后,对第7镜有明显作用,而第8镜却基本没有颜色变化。在整部中都出现了品光号特别大(基本在45上下),蓝光号特别小(个位甚至小到了1)的艰难处境,导致最后可以调节的光号十分有限(已超出1到50号光),更无法通过调节光号来调节镜头画面密度不衔接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在保证配光工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只有调整前置和印片电压,才能更有效地解决。

对于这次黄绿偏色的特殊问题,校色时尽量使其接近整部色调,使影片每一本次之间,能够完美衔接,前后偏色段的偏色程度也保持一致。虽然物理修复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可以减少后续数字修复的繁琐程度,之后才能更加简洁省力地使用数字化智能修复来完成。图2为光号卡显示蓝光和绿光的光号,已没有可调节的数值空间。

图2 光号卡显示蓝光和绿光的光号

4.4 音带对面位置的漏光问题解决

音带对面位置的齿孔与面画之间出现白边,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是胶片的横向收缩导致画面缩小,也可能是印片时片门有偏差。经测量,胶片画面横向收缩正常,则确定是片门问题,需要用漏光试验片挂在印片机片门上,将漏光处进行遮挡,再印制实验,而后再次银幕鉴定。经过了两次实验调整,终于达到通过调整印片机曝光窗后得到修正。

5 其他经验总结

5.1 实验片胶片种类的选择

实验片的胶片选择,考虑到画翻正胶片自带的马斯克色罩影响配光的视觉判断,采用前期试验用拷贝胶片,这样更容易直观判断出色彩和密度的细微差异,便于配光调色。基本确定镜头光号后,再用画翻正胶片做一条试验来最终确定成品效果。这样的试验胶片选择,一方面解决了马斯克色罩的不利视觉影响,还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5.2 12格小底与素材的胶片差别

由于小底与画原底胶片老化变质程度不同,导致阻光率不同,使影片在实际整本印制前的最后一次试验时,导致复制出的画翻正颜色略显不饱和,视觉密度也偏小。

图3 左边为小底,右边为画原底

5.3 未来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此次影片的复制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是以前工作中从未遇到过的,针对特殊的褪色问题,我们从光号、前置、印片和洗片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整,尽可能地弥补了原素材存在的缺陷,做出了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满意的成品胶片素材,也为以后修复之路上的此类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6 总结

通过此次任务中所克服的种种问题充分说明了胶片的保存至关重要,保存不当所出现的胶片问题无法完全通过物理修复挽回。虽然胶片的老化褪色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在良好的保存条件下,尽可能延长保存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褪色老化胶片的复制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而要低成本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必定是一条物理修复与数字修复相结合、相互扶持探讨摸索的漫漫之路。

猜你喜欢

胶片彩色
复古不麻烦
可收缩得彩色扇子
彩色夏日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彩色的风
彩色铅笔
胶片复兴?
彩色手表
给爱机拍张照 展现设计之美
彩色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