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息屋檐下

2021-02-02

中外文摘 2021年2期
关键词:屋檐下茶具饮茶

一直记得,村里那一大片平整的农田中间,兀立着一间土砖屋。屋子简陋老旧,不高不大,上面盖着稻草,里面堆了草灰。屋子没有门,檐下很宽敞,十多个人可以席地坐下。

小时候,常见到大人们凑拢来,抽一袋烟,说一阵笑话。天气炎热的时候,大家轮流过来歇凉,每人带着一瓦罐茶,倒到白瓷碗里大口大口地喝。我喜欢雨天,雨天可以长时间地停下休息,大人们在等着天空放晴,没事干就在地上画几道线,下起棋来。对弈的人手里端着一碗茶,一局完了,才把一大碗茶一口喝完,手背擦一下嘴巴,连说再来再来。

雨水从草檐上连珠似的落下,碧绿的水稻在风中翻滚,人和庄稼在雨水中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农耕休憩图,让人沉浸在清欢之中。晌午了,谁家的媳妇在村口一声声呼唤——呷饭了,还呷饭吗!大人们才懒洋洋地拍着屁股上的泥土,慢腾腾地离去了。

长大一些我才知道,这间土屋是用来歇脚的,干活累了喝口茶,人就有了精神,再回地里去。分田到户后,这座土屋年久失修,在雨中坍塌了,没有人修复,反把地平了,种上了庄稼。这幅雨中饮茶图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时间遥远了,却愈加清晰。

我经常追忆过去的饮茶清欢,是觉得现在离茶越来越远了,虽然每天都在喝茶。如今日子好过了,不像过去粗茶淡饭,随便抓点泡到杯里,现在叫过茶生活,人们看重形式。我发现,什么东西一形式起来,离内容就远了。

比如,有人喝茶一定要选优质的茶料、高档的茶具、纯净的泉水、雅致的茶室,精美的茶点,这还不够,还要邀上三五个相投的茶友,交谈一个话题。选择一个好环境无可厚非,让身心安顿下来,但是一个个正襟危坐,轻言细语,口吐莲花,我觉得过于规整了,很不自然。平时为生计奔波,人就很累了,休闲空间再这么正经,一个人何时能轻松下来!

我也无法做到远离,不时地被邀请过去。有次我问道,你们在家里、工作地或茶室以外的地方喝茶不?回答是很少有人喝,说环境太差没气氛。我说我的体会,喝茶就是图个简单,图个自然,不能脱离茶的本意,你去想想“茶”字的本义。

有个朋友说,前不久看到一篇《人在草木间》的散文,作者写得很美,寓示含蓄,接近茶就是接近自然,我们应该多到山水中去。这篇文章是我一个文友写的,生动灵气,独出己见,从生命状态上解析“茶”字,人处草木之间,生命得到润泽,的确概括形象,深得妙理。后来,很多人以这个题写文,重复这种解释,以为得了茶道。我觉得这是一种功能论说,生命离不开茶,应多亲近自然嘉木,但不能启示到底怎样去亲近,人们不可能为喝口茶,都跑到茶山上去。他们说也对,那你认为自然的喝茶方式是哪样的?

生命离不开茶,怎样才能自然地接近一片茶呢?我们饶有兴趣地讨论下去。

一次,我到湘西南绥宁县一座苗寨里,帮山民硬化一条公路。有天下雨不动工,一个在山腰干活的汉子喊我,叫过去喝杯茶。附近是他家一座木制的粮仓,上面盖着瓦,下面铺了木板,仓里是空的,人坐到里面,看着瓦檐上雨水流下来,就跟静坐木屋中一样。他从一根三节长、碗口粗的竹筒里倒出一碗温茶,递给我喝,味道先苦后甜。我问这是什么茶,没有香气,但很润喉,喝了轻松。他说是山里的一种树叶,叫青钱柳,也喊作茶叶。我们聊了起来,得知这种茶要坐下来品饮,慢慢地喝,要是边走边喝就没得味道了,细柔气味飘开了。我觉得他喝茶有阅历,能够分别出坐下喝与走着喝的不同味道。

也是在绥宁的一座苗寨里,碰到一家女主人在打油茶,热情地请我们品尝。这种油茶看着简单,实际丰富:把油炸锅巴和玉米跟茶叶水、葱姜一起煮,味道很香,盛到小碗里一起喝,但不能用筷子。可我们怎么都喝不干净,碗底全是饭粒玉米,而他们却喝得精光。女主人说,不要心急,坐下来慢慢喝,晃几下,喝一口。我照她的说法,坐下来边晃边喝,一碗喝下,碗底干净了很多,看来还要慢一些。油茶本不是茶,是一种应急食物,山民们每天在山上干活,做饭不方便,就带着油茶,饿了倒出来喝一碗,坐着歇息一会儿,一摇一晃中,光阴就拉长了,充了饥又解了乏。

大家兴致盎然,说茶是要慢下来喝的,节奏快了感觉不到味道。我觉得是这样的。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记述一个爱茶之人坐火车出行,突然想喝茶了,便摆开随身携带的茶具泡起茶来,周围人说他太讲究了,坐会儿火车还要摆个谱。我觉得,这个人不但嗜好茶,而且有一颗安然之心,不避嘈杂,淡然自饮。周作人在另一篇谈茶的散文中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世之梦。”他对饮茶条件有些挑剔了,但也认为喝茶要有点闲心,最低也要安然坐下来,才能得茶味。

喝茶需要体味。我说起苏轼来,他年轻时飞走大地,有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四十多岁却作文说,“此生有甚么歇不得处”。人应随遇而安,就地饮茶。

我们越谈越有味,他们还要我继续说下去,我又说起小时候跟大人上山采茶的情景。那时候,村里有一片茶山,后来分地到户,开春后就去采摘,四五角钱一斤,每次可以采摘十余斤,一年可采摘七八次,换得五六块钱也能添置好多日用品。那时生活紧张,好茶叶都卖给了茶厂,留下的全是茶厂不愿收购的粗老叶子。老人们做活细心,把茶叶晒干,过了筛子,不需翻炒,翻炒的茶香味浓,但不耐放。各家各户早起烧一锅水,倒进大瓦罐,抓一把茶叶丢进去,从早喝到晚。大人们下地都带着一罐茶,活计再忙,也要聚到农田间的土屋里歇一会儿;农闲时常常坐到屋檐下,三三两两喝着茶,谈着阳春,说着桑麻。大家总是一脸的欢快,还以为是茶叶好,其实是慢下来的日子心情好。

我喝茶好多年,没有感受到山野屋檐下喝茶的散淡悠闲,后来慢慢觉得静坐下来喝茶要舒服。我以为是我独到的发现,但有次在茶店的灯笼上看到一个毛笔隶体的“茶”字,突然间就醒悟了——老祖先早叫我们坐到草屋下的木凳上呢!

接近一种茶就这么简单,只是我们老坐不住,常埋怨茶叶不好。

猜你喜欢

屋檐下茶具饮茶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困扰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作品四
光合之家——一个屋檐下
同一屋檐下的你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