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临终关怀的系统研究力作
——《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评介

2021-01-31郭卫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道德哲学伦理建构

郭卫华

(天津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0)

如何看待生死问题,既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更是人类文明的普遍问题。生意味着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始终无法回避人类对死亡问题的回答。在濒临死亡的人生特殊阶段,如何直面死亡是临终者直接面临的最具生命冲击力的问题。同时,面对“我应当如何”和“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人类文明追问,对临终者进行伦理关怀实际也是对临终者生死问题的回答。张鹏博士的著作《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①张鹏著《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以道德哲学为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刻阐释了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并建构了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基本框架和最基本的道德理论。该书从道德哲学角度对临终关怀的系统研究为探讨当代社会临终关怀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和重要的伦理支撑。

一、基于道德哲学视角的临终关怀概念研究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命和医学服务有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关注和反思,而临终关怀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医学服务。这一医学服务主要是通过医疗技术减缓痛苦并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最终目的是使临终病人获得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

如何定义临终关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一书在引证大量学术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关于临终关怀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临终关怀是指一套照护方案,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第二种观点认为临终关怀是一种生命教育;第三种观点认为临终关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第四种观点认为临终关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第五种观点认为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第六种观点认为临终关怀是一个综合体。同时,关于临终时间的范围界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学术考察,该书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对临终关怀进行阐释,认为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本性是伦理关怀,并对此论断进行了一系列论证:从词源意义上看,临终关怀源于拉丁语“hospice”,是“hospes”的派生词,意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从临终关怀的目的来看,在伦理学视角,临终关怀的伦理本质是尊重临终患者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并安详地告别世界;从实践方式看,临终关怀以医疗护理方式和精神方式两种实践方式对临终者进行关怀。

《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一书对临终关怀内涵的道德哲学界定在一定意义上彰显了临终关怀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临终关怀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行为,更深层意义上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彰显的是人类对生命本身的深度哲学关切。

二、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辩护研究

从道德哲学角度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临终关怀问题就是,如何为临终关怀实践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持,这也是《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一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需求,该书从德性论、功利论、道义论、正义论、价值论、人道主义等多重角度对临终关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道德哲学辩护:以个体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德性论能够激发医护人员的仁爱之心和临终者家属的“孝道”品质,从而使临终患者得到善意的对待;功利主义能够发挥其自身理论的独特性而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和产生积极影响;侧重社会道德规范建构的道义论能够回答“临终关怀中道德主体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道德的等问题”;强调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以及社会公益和个人健康利益相统一的正义理论能够为临终关怀创造更为理想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健康发展;以道德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论能够为临终关怀发展提供价值基础,对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意义;人道主义是近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道德原则,能够从“人”“生命”“人权”等角度为临终患者提供道德哲学辩护。该书在为临终关怀进行道德哲学辩护的基础上围绕“优逝与善终”“生命的尊严与死亡尊严”“和谐”等主题深刻阐释了临终关怀的伦理价值,并提出“以人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公正原则”等基本原则。

该书对临终关怀深入细致的道德哲学辩护,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临终关怀道德实践研究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生命力既源于实践又体现在实践中。正是基于道德的这一根本特征,《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一书在对临终关怀进行细致的理论探究基础上,又基于道德的实践精神本性系统探讨了临终关怀的道德实践机理。

该书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对临终关怀道德实践的研究展现出丰厚的学理知识。临终关怀面对生死问题,其涉及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如何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和界定,并有助于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从博士论文成文到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历经多年,围绕“临终关怀”问题的思考和写作不断进行全面修改,从中可见此问题研究的艰难复杂。特别是写到临终关怀的道德实践研究时,该书一方面从道德实践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分析临终关怀实践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把一般道德实践的学理知识和临终关怀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系统的临终关怀实践机理。具体而言,该书提出包含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平衡机制、保障机制在内的临终关怀道德实践机制。同时,基于道德评价、道德选择的一般学理,详细探讨了临终关怀道德评价和临终关怀道德选择的独特性,为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基于临终关怀道德实践的学理性考察,该书又系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生死观、生死教育、家庭道德、医护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对临终关怀的文化支撑。其中,中西方哲学史上产生的生死观为现代临终关怀如何对待生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近现代兴起的生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有助于帮助人们特别是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使个体超越死亡的生命困境并获得向善的意义支撑。从现实角度看,要真正提升临终者生命的尊严及其生命品质,需要家庭、社会和国家以及医护人员各自发挥独特作用,从而推动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临终关怀本土化研究

临终关怀虽然源起于西方,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理念的变更,特别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临终关怀问题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正如《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书中所言,临终关怀作为起源于西方、现代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在渊源和价值上均带着西方社会认识论与基督教价值观的印记。因此,如何推动临终关怀本土化的伦理建构成为该书系统探讨临终关怀问题的重要落脚点。

该书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外临终关怀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虽然临终关怀是一门医学服务,但是其具体开展会受到不同文化的深度影响。因此,对临终关怀进行本土化建设,首先需要将临终关怀服务和中国文化进行对话。该书从中国独特的血缘文化、情理文化以及孝文化出发,系统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深度影响,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临终关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上的深度悖论。也正因为这种悖论,该书认为,如果机械地引入西方式的临终关怀服务,在和我国传统文化观产生价值冲突的同时,也会引发诸如诚信丧失、伦理认同危机、伦理“弱化”与超载等伦理风险。如何规避或有效化解伦理风险成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关注点之一。该书基于这一现实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与我国医疗现实和文化国情相适应的对策:为避免不道德的个体破坏临终关怀的向善本性,需要临终病人及其家属与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参与者进行道德合作,以道德协商、伦理认同的方式维护临终病人的生命尊严;安伦尽份是解决临终关怀“伦”的风险的最佳方案,因为基于不同伦理身份而共同给予临终病人伦理上的关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临终者的精神需求;通过建构成熟的家庭伦理和厘清社会伦理的界限,为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伦理实体安全。在此基础上,该书还认为,只有通过建构新的家庭伦理观、新型医护职业伦理以及强化制度伦理建设,才能有效化解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建设中引发的伦理冲突。

仔细研读这部散发油墨清香的学术专著,深感其视角多维、构架合理、论证思路明晰、资料详实、内容设计深入浅出,给人以系统、充实之感。当然,由于临终关怀是一门复杂的新兴医学服务,对其理论的探讨任重道远,该书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对临终关怀的本土化伦理建构,虽然成为该书的落脚点,但是对于具有深厚伦理传统的中华民族而言,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之下研究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建构问题,显然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推动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瑕不掩瑜,作为一部从道德哲学角度系统探讨临终关怀问题的专著,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道德哲学伦理建构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一致的平等主义者:康德种族理论与道德哲学关系辨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社会治理的政治伦理建构析论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