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革命根据地群团建设述论

2021-01-31陈仁喜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皖西群团苏维埃

陈仁喜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安徽六安,237000

皖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块根据地是在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30年4月,以六安、霍山为中心,“形成了东抵淠河,西接商南,南至金家铺、水吼岭,北起白塔畈、丁家集的皖西革命根据地,范围纵200余里、横100余里,人口40余万”[1]115。具体包括安徽省现在所属的六安、金寨、霍山、霍邱、舒城、寿县、潜山等县(市)的大部分或部分区域。河南省的商城、固始以及湖北省的英山、罗田等县当时也属于皖西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在根据地的区域内,先后建立了多个县级革命政权,每个县级革命政权还下设若干区、乡、村等基层的革命政权。依托革命政权,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群团,“群众性社会团体”的简称,是指为了达到目的,按照组织原则,联合相关群众所组成的社团,属于政治性社团,主要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根据地的群团,是指在特殊的革命背景下,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成立的一种政治性社团。目的是团结和动员广大群众,为苏维埃革命和建设服务,共同保卫革命果实。关于群团论述的文章有很多。杨芳华[2]从内容、成效、问题和启示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央苏区群团组织的建设情况;刘长江[3]从概述、活动及贡献三个部分论述了群团组织在川陕苏区发挥的重要作用;靳涛涛[4]立足鄂豫皖苏区,聚焦党群关系,研究了历史背景、主要举措,并总结鄂豫皖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但研究皖西根据地群团建设的文章较少。马先锋等[5]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总结皖西苏区成功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康立厚[6]分四个阶段讲述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历史作用。笔者认为,深入梳理皖西革命根据地的群团组织建设情况,对深入研究皖西红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1 皖西革命根据地群团概述

随着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根据革命的需要,组织成立了工会、共青团等群团,以团结工农群众、宣传革命思想。

工会,是根据地的雇工、产业工人和各种手工业者等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组织起来的群团组织[1]383。1930年,六霍起义胜利后,依据全国总工会颁布的《苏区工会组织法》,皖西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工会组织。到1931年5月,皖西北特区总工会在金家寨成立,当时辖六安、商城、霍山、霍邱4个县总工会,下设23个区工会、139个支工会,共有12 570名会员[1]378。

共青团,是以“巩固红军、巩固苏区、以共产主义教育广大青年儿童”为中心任务的进步青年群众性组织[1]383。1930年2月,共青团组织恢复后,成立六安特区临时委员会,下有5个支部、90多人。到1931年6月,少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管辖4个县委、24个区委、165个支部的团的工作,团员发展到2 971人[7]153。

少先队,是由共青团领导,将苏区的15~20岁的青少年广泛组织起来的半军事化的群众性组织[1]385。1931年5月,皖西北特区少先队总队在金家寨成立时,村小队、乡中队、区大队、县指挥部等组织体系都建立起来了,少先队员有16 809名[8]274。

农民协会,以发展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组织前线运输队、提高农民觉悟为主要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战斗组织。苏维埃政府建立前,农民协会组织系统比较完善,县农民协会下设区会,区会下设若干乡会、支会,并代替政权行使权力;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普遍保留乡政府领导的支会、分会[1]384。

妇女会,组织妇女同志积极参加土地革命、支援前线、拥护红军、优待红军家属,并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群众性组织。各级工会、共青团、农民协会中的妇女部或妇委会指导早期的妇女活动。1931年5月,皖西北特委妇委会成立,各县、区、乡均设立妇委会或妇女部,领导组织并广泛开展妇女工作[1]385。

反帝大同盟,主要做宣传工作,将更多的苏区民众动员到反帝反内战的大同盟中。九一八事变后,反帝大同盟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起来,个人会员以区为单位成立同盟。根据地的特区、县、区均有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其常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的具体开展[7]136-137。

革命互济会,是同情革命的小地主、富农、小商人等自愿加入的群众性互济组织,主要任务是慰问红军和军属,照顾特殊困难户[1]387。1930年7月,皖西地区最早的互济会霍山县互济会成立。到1931年春,各县、区、乡均成立互济会。仅六安六区的互济总会下辖的乡分会就有13个,会员达到2.5万余人[1]394。

2 加强群团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皖西革命根据地的群团根据革命目标、组织原则以及工作章程,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建设工作。

2.1 党组织高度重视,保障群团的有序发展

各级党组织十分关注群团的发展,促使群团在革命斗争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一,重视群团工作,给予指示和帮助。1930年12月,《中央给红军的训令》指出:“摆在苏维埃区域内党部和青年团面前的任务,是要尽量的有组织地去夺取一切劳动群众,建立和发展工人、职员的职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少年先锋队、赤卫队等等。”[9]32-33皖西北特委也提出“坚决的建立各种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的组织和建立强固的领导,发展经济的政治的斗争,加强这些革命群众组织在苏维埃机关中的作用。”还专门提到团的建设:“建立青年团工作,形成青年团在青年中独立领导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党必须把青年党员由党内划分出来,去帮助青年团工作。”[9]122对于互济会的工作,鄂豫皖中央分局作出具体指示:“各地党部必须保证有最忠实吃苦的党员和苏维埃工作人员专门领导互济会的工作。”[9]159从中央到地方,党组织频繁讨论群团的建设、指导群团的工作、关注群团的发展,保障了群团的组织稳定性,为群团在根据地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积极选拔优秀的群团成员参与根据地建设。及时从群团中选拔优秀分子参与到根据地的建设,是保证群团组织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群团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10]。为了夯实苏维埃政府的坚实基石,“吸引积极工农干部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推选出真正能代表自己的积极坚决而有威信和工作能力的贫苦工农分子,参加到自己的政权机关工作。”[1]270通过分批选拔、集中培训、到下级组织锻炼等方式,根据地培养了大批的党员干部,短短2个月,即发展工人党员553人、农民党员1 164人,其中女性党员132人[1]339,同比增加了27%,当时的青年妇女“有百分之八十都出来参加革命工作了。”[1]393党中央在《中共中央给六安县委的指示》中,曾高度评价出色的妇女工作,认为“妇女工作的发展,是六安党工作进步的表现之一。”[7]136

2.2 依靠工农群众使组织规范化,增强群团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第一,团结广大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时期,工人和农民阶级占总人口的90%,他们是革命的根本力量。皖西各地的党组织从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开始,恢复并发展共青团、农民协会、工会等群团,还新建反帝大同盟等组织。形成了党——群团——群众的领导体系,把成千上万的工农群众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加强党群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同级党委、苏维埃政府以及上级工会的领导下,工会积极输送优秀的工人和雇工参加红军、参与政权建设,并领导工人群众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支援革命战争。同时,工会监督八小时工作制度的实施情况,规定每月可以休息三天,并且增加成年人的工资,如果生病了工资正常发放,医疗费由雇主承担。工会保障工人阶级自身的利益,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增加了工会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群众的积极加入。

第二,细化群团的领导体系,使组织规范化。随着根据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各个群团组织覆盖到县、区、乡、村,有着比较完整的垂直领导体系,内部章程也对行为准则和组织规范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六霍起义前,皖西没有县一级的团组织,只在区设有团支部,在群众中影响较小。1930年底,皖西根据地的团县委、团区委或总支、乡团支部、村团小组等各级组织都逐渐发展起来。1931年1月,少共皖西临时分特委正式成立,系统地开展团的工作[7]134。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共青团逐渐发展成为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另外,群团之间允许交叉,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多个群团,充分保障自身的利益。例如,妇女同志不仅可以参加妇女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工作需要、意愿等参加共青团、农民协会、工会等组织。

以苏维埃革命为中心工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群团规范组织运行,平时组织群众生产学习,战时发动群众服务革命,带动根据地的群众全面地投入到苏维埃革命工作中。

2.3 开展理论教育和革命宣传,提高群团成员的革命意识

第一,大力开展思想和文化教育。在进行组织建设的同时,群团根据自身特点,单独开展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当时的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教育方式多以夜校、识字班、培训班为主,重点学习土地革命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通过这种方式,群团成员既学习了文化知识,又了解了政治主张,有步骤地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早在1927年,六安和霍山的党员和团员就开办了农民学校和识字班,主要讲授《农民识字课本》,宣传土地革命,恢复和发展农民协会。1931年12月,鄂豫皖特区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采取可行的办法开展学习,“使每一个会员都是共产主义的运动者,使工会确实成为共产主义的学校”[1]396。在工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工人群众参加训练班、上工人夜校、加入工人俱乐部。通过学习,群团成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同步进行革命宣传和政治动员。皖西北特委的机关报《红旗》《火花》、商城县委的《咆哮》《红日》等都是积极宣传革命的红色刊物。各级党组织经常组织唱红色歌谣、看新剧团演出等娱乐活动,宣传党的主张;也通过政治演讲、标语涂写、漫画创作等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和政治动员。苏区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积极要求参加红军,去“推翻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

通过广泛的政治动员,群团成员的觉悟不断提高,掌握了革命的道理,懂得了怎样去干革命[11]。而且,在群团组织遭到破坏、停止活动的情况下,经过教育和宣传的广大群众仍然采取各种方式支援在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的红军队伍、游击队、便衣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送物资、传递消息、掩护和救治伤病员。

2.4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群团成员的合法权益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快速发展,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法治工作也在逐步完善。1930年4月召开的六安六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定了《雇农工资办法》和《手工业工人办法》等条例法规,这些条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凸显了党组织对群团成员权益的重视。根据地统一后,鄂豫皖苏维埃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1931年7月,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婚姻问题决议案》规定:“妇女同志有婚姻平等的权利,废除一切强迫婚姻、一夫多妻、童养媳、强迫守寡等,女子享有离婚、结婚的自由权。”[9]234在保障劳动青年的利益方面,《劳动青年决议案》指出:“牧童、雇农、青年学徒作工超过法令时间(六时与四时),必照时间增加工资,改良牧童、雇农、青年学徒的待遇。”[9]236

这些区域性的法律法规,是党组织结合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具体情况,由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制定的,体现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性质。群团成员是根据地革命群众的主体,自然是这些法律法规的主要受益者。

3 群团建设的主要成效

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皖西革命根据地的群团组织蓬勃发展,广大群团成员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参与革命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参加根据地建设,成效显著。

3.1 支援根据地的军事斗争

群团积极响应党组织和苏维埃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增强了红军的力量。红31师和红32师是皖西地区最早成立的两支红军队伍,它们依托当地农民武装发展起来,很多红军战士参军之前就是农民协会中的积极分子。为了巩固和壮大红军,共青团积极动员,有计划地输送一批批的共青团员到红军队伍中。在皖西北地区,仅1931年8月,就有2 166人参军,其中共青团员有207人[1]552。党组织还选派优秀的群团成员到彭杨军政学校学习军事知识,增加红军的军事人才储备。要求“皖西北的一百四十人中妇女同志要占三十人”“各地派人党团员要占半数,特别是多派送团员。”[9]432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的少共国际团是一支娃娃兵,从团长到战士都是16~22岁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是共青团员[12]。这支年纪轻、素质高的革命队伍,战斗力很强,参加过苏家埠战役,并随红四方面军向西挺进。

除了参加红军,群团成员还在侦察敌情、优待红军家属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0年,六安六区的儿童团团员发展到6 000多人,由于儿童不易引起注意,他们在传递文件、搜集情报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妇女会除了组织看护队、担架队、运输队直接支援前线外,也参与到优待红军家属的工作中,“她们看见有些青年或成年男子当红军去了,分得的田地无人耕种,田地要荒起来,她们就有组织的代耕。”[9]456耕种红军公田、照顾红军家属、帮助烈属解决生活困难,使前线的红军战士安心打仗,极大地巩固了红军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3.2 参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皖西地区是农业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尤其是敌人实行经济封锁后,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工农业就显得更加重要。由于缺少劳动力,群团成员响应各级党委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现在苏区每个青年团员(除工作人员外)、少先队员、童子团员、青年妇女多半都加入了生产队,壮年人到前方去了,后方生产工作大部分是这些人做。”[9]393有序开展农业生产,保障了粮食的产量。在工会的领导和组织下,根据地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创办军事工业、恢复民办工业,他们自力更生、忘我工作,生产出大量的武器弹药和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支援了革命战争,也改善了根据地的生活条件。

3.3 参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群团组织积极参与苏维埃的日常工作,在帮助苏维埃政府落实各种法律法规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如六安六区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和《森林办法》,考虑到当地山多田少,确定了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原则,合理分配森林、山场和土地。农民协会中的贫农是土改运动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在乡苏维埃的指导下,他们深入学习以后,广泛宣传新的土改政策“会给地主家属分土地、只没收富农的剩余土地”,消除了一些地主、富农的顾虑,推动了土改工作的快速发展[7]139-146。

党组织会选拔一些优秀的群团成员进入政权机关为苏维埃政府工作,参与政权建设。1931年4月,皖西北特委成立时,11位常委中,汪黎明时任少共特委书记、于佩芬时任妇委会书记[1]267。“在地方捍卫及参加苏维埃各种建设方面,青年占有很大作用,而且表现得非常积极。”[9]236各地的苏维埃代表会青年代表占比高,各级委员会青年委员名额多。很多的工人和妇女也都被选举为委员和代表。

3.4 参与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皖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文盲约占90%[7]178。皖西革命根据地形成以后,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推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是群团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各级团组织将政治立场坚定、文化程度高的优秀干部输送到学校当教师,同时要求文化程度低或者不识字的青年人到识字班学习;各县工会通过“流通训练班”和“读报小组”,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培养工人干部的革命素质[7]180;教师如果工作繁忙,不能及时耕种分得的土地,农民协会将组织人员代耕带种,确保不误农时;六安六区金家寨妇女学校是鄂豫皖苏区最早的专门培养妇女干部学校,妇女会推荐符合条件的女同志积极参与学习[8]289。

反帝大同盟和宣传队等团体,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书写标语口号、画主题漫画、散发革命传单、表演红色歌舞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确保内容的通俗化、群众化、具体化,宣传和组织群众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对打破国民党反对派的文化专制、反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买办文化,形成了浓厚的苏维埃革命文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土地革命时期,群团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以及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各级党组织也认识到群团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加强群团建设,强化其桥梁纽带作用。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保持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增加群团工作的群众性和科学性,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皖西群团苏维埃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数智群团:从分散的“群”到融合的“团”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国有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探讨
回马枪
回马枪
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 我们有探索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略论中国梦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
回马枪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