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气候变化,江苏做了哪些事?

2021-01-28

华人时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达峰温室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江苏做了哪些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规划建议,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我们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明年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坚持把生态环境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

江苏省把减排作为“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今年以来以围绕完成《“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目标任务,以实现碳强度下降目标、做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完善工作机制体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进碳市场建设、开展低碳试点示范。

强化“十三五”目标落实和“十四五”规划研究

加强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的协调配合,推进《江苏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的实施收官,推动将碳强度降低年度目标纳入年度计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确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做好2019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自评估。评估总结“十三五”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各成员单位落实《温控方案》进展情况。

研究起草全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科学谋划“十四五”碳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和分解方案。启动省级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研究,推动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尽早出台达峰行动方案,鼓励南京、苏州等低碳试点城市率先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抓好应对气候变化重点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调整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建立跨部门数据的交换共享制度。着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增效,开展碳排放和污染物“双控”案例研究。探索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与污染防治监测、考核、执法等体系的有效衔接路径,推动排放单位监管、排污许可制度、防治措施和减煤工作等“四个融合”。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组织编制2018年度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制定《江苏省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根据江苏省产业结构特点,研究制定省电力、化工行业碳排放单位碳监测报告技术指南、碳排放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规范。三是充分利用中德、中欧等低碳项目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分批次、分层次对生态环境系统和有关部门开展碳市场MRV(监测、报告、核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区域碳峰值、碳排放考核及统计核算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

推进碳市场建设。做好2019年度全省纳入碳市场重点单位碳排放核查工作。按照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江苏省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实施方法研究,完善省级配额分配系统的功能和设计,保质保量完成电力行业的配额分配工作。持续、深入、系统地开展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的全省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组织开展电力企业履约培训,其他行业的碳交易培训,提前做好江苏省行业企业纳入碳市场的相关准备工作。

开展低碳示范试点。進一步推动地方低碳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南京、常州等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围绕碳排放降低目标任务落实、碳排放达峰以及试点特色和亮点开展阶段性评估。积极推进省级近零排放示范区示范工程创建,形成江苏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研究报告和江苏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遴选一批特色鲜明、指标设置科学、有复制推广价值的试点项目。

加强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

推进实施中德合作江苏省低碳发展三期项目,加强与德国、英国等外国政府以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等国际组织在城市碳排放达峰、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减煤等方面的合作。

深化“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并发布《江苏省2019年低碳发展报告(简本)》。鼓励支持南京、无锡等低碳试点城市深化碳普惠制度创新,鼓励激励公众转变生活方式、践行绿色消费。

猜你喜欢

达峰温室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迎接人口“达峰”
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
基于统计学的中国典型大城市CO2排放达峰研究
2007:绿色企业
谁困住了热先生?(一)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