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三十 东方世界的盔甲武器8

2021-01-28陈传生等

轻兵器 2021年1期
关键词:盔甲枪管世纪

陈传生等

印度(续1)

莫卧儿帝国统治的印度北部(续)

盔甲

鳞甲衣,19世纪初拉贾斯坦制

鳞甲,可能是印度地区最早的盔甲形式,出现在中世纪后期。它与中国的鳞甲有着不同的含义,是使用真正的动物甲片制作的。博物馆展出的一件鳞甲衣,19世纪初拉贾斯坦制作,使用的是穿山甲的鳞片,并做了包金镶嵌装饰。该展品是黑斯廷斯第一代侯爵弗朗西斯·罗登(Francis Rawdon)在擔任孟加拉总督期间(1812~1822年)获得的,于1820年将其敬献给英王乔治三世,最初还附带一个头盔,也是用穿山甲鳞片制成,并带有3片羽毛。据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唯一一件印度鳞甲实物样例。

锁子甲,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进入印度,一直使用到18世纪。其构造和制作方式与阿拉伯锁子甲没有太大差别。博物馆中央大厅展出的一件印度骑兵模型,塑造了16~17世纪莫卧儿重骑兵的形象,骑兵穿着的锁子甲就是一件阿拉伯锁子甲,上面铭刻的年代为伊斯兰历1086年(公元1675~1676年)。

板链甲,是16~18世纪莫卧儿军队的标准配置。外套和头盔由层叠的铁甲片与锁子甲连接在一起,形成身体各部位的一般防护和重点防护。其与近东地区同类盔甲的区别是,胸腹部装有较大的防护板,所有的盔甲最初都有衬里,但很少能够保存下来。从16世纪晚期开始,一种类似于露指手套的手臂护甲(dastana)被广泛采用,其由两块板甲组成,通过一根可拆卸的长销和内侧的绑带连接在一起,一直延伸到肘部。

板链头盔,17世纪初莫卧儿制作

板链外套,17世纪初莫卧儿制作

四镜甲,是18世纪后期从波斯引入的,以此取代了之前的板链甲,它可以直接套在锁甲衫的外面。与此同时,锁甲衫的制作也发生了变化,从中世纪早期以来一直延续使用的铆接链接,转变为更具装饰性、更易于制造的锁链形式,每个链环的末端仅是简单的对接而不是铆接在一起,锁链使用铁、铜、铜合金等多种不同材料,并用它们组成文字或几何图案以增强装饰性。

盔甲(包括头盔、板链甲、四镜甲、手臂护甲),18世纪拉合尔制

织物与金属板链组合式盔甲,18世纪拉贾斯坦制

织物与金属板链组合式盔甲,18世纪莫卧儿制

织物与金属板链组合式盔甲,是18世纪印度出现的一种新型盔甲。印度与中西亚地区的接触交融,促使盔甲样式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使盔甲更加美观、更适宜穿着,他们在传统的带衬里的板链甲基础上,从内向外加大棉绒丝绸等纺织物在盔甲中的比例,如长外套、披肩、靴子等采用多层织物缝合,通过金属钉将板链材料紧固装饰,形成美丽的图案。因金属钉(多带有金饰)数量很多,制成的甲衣被人们称为“千钉大衣”。博物馆展出多件此类展品,看上去都十分豪华。

印度盔甲还包括马盔甲和战象盔甲,皇家军械库收藏的一件极为珍稀的战象盔甲被博物馆列为十件顶级珍宝之一(见本刊2018第9期《皇家军械库与馆藏顶级瑰宝(下)》)。

盾牌

印度盾牌,自中世纪开始直到后来,其形状和结构都大体相同。其为圆形,外表略微凸起,采用牛皮(水牛皮或犀牛皮)和钢铁制成。内侧有两个织物或皮质的握柄,握柄安装在4个铁环上,通过铆钉与外部的轴套连接,结构十分牢固。通常用左手握持握柄,使盾牌快速移动,有效阻挡长短兵器和箭矢攻击。

展出的盾牌都带有高度装饰。一个18世纪初制造的盾牌,直径416mm,质量1.95kg,采用优质水淬钢制作,外圈金色边框饰有细腻的蚀刻花纹,内圈4个轴套镀金并镶嵌精美的荷花花芽图案,轴套四周的一组浅浮雕表现了神话传说中的凤凰形象。另一个18世纪制造的盾牌,直径490mm,质量2.6kg,盾牌衬里为深红色天鹅绒,通过大面积的金丝刺绣纯金纹饰,组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可以看出,这些盾牌完全是作为艺术品精心制作的。

盾牌,水淬钢制,带有豪华金饰,18世纪初拉合尔制

盾牌,衬里为深红色天鹅绒金丝刺绣纯金纹饰,18世纪拉合尔制

手枪盾,内侧安装有一个握柄和两套击发式火枪枪机系统,设有2个扳机和4根枪管,枪管隐藏在轴套内,可一次发射2发枪弹。19世纪中期拉贾斯坦制

手槍盾,内侧安装有一个握柄和两套击发式火枪枪机系统,设有2个扳机和4根枪管,枪管隐藏在轴套内,可一次发射2发枪弹。19世纪中期拉贾斯坦制

手枪盾,是印度兵器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复合式武器,兼具防御和攻击性能。展品中一个主要用牛皮制作的圆盾,内侧安装有一个握柄和两套击发式火枪枪机系统,设有2个扳机和4根枪管,枪管隐藏在盾牌的轴套内,枪口用盖子遮挡,发射时需掀开盖子,可一次发射2发枪弹。该武器是在拉贾斯坦军械库制造的,1851年购于水晶宫世博会。

火枪

托拉达(toradar),是印度最典型的火绳枪,自16世纪莫卧儿入侵期间将火枪引入印度后,一直是印度火器的首选。其发火机制和制造标准直到19世纪几乎没有改变,而在吉德拉尔(Chitral)等偏远地区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这是一种前装滑膛武器,带有一个简单的能够弹起与旋转的蛇形火绳夹,与扳机连接,按下扳机,火绳夹带着燃烧的火绳头向前移动到引火药盘中点燃引火药。由于该枪使用方便易于生产,因此在18~19世纪欧洲人引入燧发式和击发式枪支后,其依然是印度最受欢迎的武器。该枪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即枪托尾部窄而直。

贾扎依(jazail),是印度西北地区流行的火绳枪,带有深度弯曲的喇叭形枪托,这种造型的枪托来源于中亚地区。

转轮火绳枪,是一种带有转轮弹膛或多个旋转枪管的试验枪。展出的3件展品,分别是17、18、19世纪制造的,表明在19世纪初美国柯尔特转轮手枪出现之前,印度就有了转轮弹膛结构的火绳枪。展出的一支印度17世纪制造的转轮火绳枪,带有4个转轮弹膛,通过一条细长的金属板将转轮与枪管和握柄连为一体,采用与普通火绳枪相同的发火机制。1851年,美国著名武器制造商塞缪尔·柯尔特在伦敦塔仔细观看了这件藏品,并在其后举行的关于转轮手枪设计的演讲中做了讲解和说明。另一支旋转枪管火绳枪制作于18世纪,4根枪管靠手动旋转,每个枪管都带有V形照门和珠形准星,枪身带有嵌银装饰,品质上乘。

燧发枪,是17世纪末由欧洲列强引进的,印度制造的燧发枪特别是手枪数量极少,展出的一对燧发手枪制造于19世纪上半叶,口径14mm,全长370mm,枪管长215mm,枪机机构为英式风格,枪身带有精美的金饰花纹。

火炮

火炮也是莫卧儿人引入印度的,它既在阵地战中使用也用于围城战。在1526年的帕特帕尼战役中,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贝尔带着从奥斯曼土耳其进口的大炮和火枪,如摧枯拉朽般击败了末代德里苏丹易卜拉欣·罗第,随后占领了德里和阿格拉,正式宣告德里苏丹国的灭亡。1568年2~3月,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阿克巴亲率3万大军,围困拉贾斯坦的伦塔波尔要塞,这里是拉杰普特人首领赖·苏里扬·哈达(Ral Surjan Hada)统治的领地,城堡建造在悬崖峭壁之上,被普遍认为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也是莫卧儿帝国疆域扩张的主要障碍。此役阿克巴动用了96门加农炮,其中3门大炮长达4.6m,是莫卧儿帝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型的火炮。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最终迫使赖·苏里扬·哈达打开城门缴械投降。

博物馆展出了一系列反映莫卧儿帝国时期战争场面的古代绘画作品,其中一幅彩色绘画表现的是阿克巴的军队炮轰伦塔波尔要塞和至少8头公牛拖着1门大炮上山的生动画面。这幅绘画来自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阿克巴编年史》(Akbarnama)中的插图。《阿克巴编年史》成书于1590~1596年,由莫卧儿帝国宫廷史官阿布·法兹(Abul Fazl)用波斯语撰写,插图是宫廷画家莫根(Mukund)和桑卡(Shankar)设计绘制的。

公牛拖大炮上山,来自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阿克巴编年史》中的插图

24磅(指炮弹质量10.8kg)青铜炮,口径14.2cm,长3.3m,18世纪制造

皇家军械库收藏有多门印度火炮,其中一门18世纪制造的24磅(指炮弹质量10.8kg)青铜炮,口径14.2cm,长3.3m,炮尾和两个炮耳被铸造雕饰成虎头造型。

拉贾斯坦

拉贾斯坦是拉杰普特人的聚居地,尽管自中世纪开始便接连发生了穆斯林的征服浪潮,但多数拉杰普特人仍信奉印度教。拉贾斯坦从来没有凝聚成一个独立的邦联,而是被分为以斋浦尔、焦特布尔和乌代浦等设防城市为中心的许多小邦,这些地方都有自己的兵工厂,制造出新颖别致的武器,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世博会上展出的印度兵器艺术品,有不少来自拉贾斯坦,有的小兵工厂幸存至今。

一把精致的克鞑儿(katar)冲刺匕首,来自1851年世博会,全长415mm,刀身长246mm,质量505g,刀身和刀鞘都带有精美的雕刻贴金装饰。

坎达(khanda)剑,是印度本土剑的代表,在印度许多地方都有生产,不过最具特色最为典型的坎达剑出自拉贾斯坦。展出的一把坎达剑是一件附带微型击发式手枪和克鞑儿冲刺匕首的复合式武器,具有精良的做工和丰富的装饰,也是1851年世博会上的一件展品。

克鞑儿冲刺匕首,拉贾斯坦制,1851年世博会展品

坎达剑,附带微型击发式手枪和克鞑儿冲刺匕首,1851年世博会展品

坎达剑,附带微型击发式手枪和克鞑儿冲刺匕首,1851年世博会展品

“法吉尔的拐杖(Fakirs crutch)”,意为“骗人的拐杖”,一种结构和造型都比较少见的特殊兵器。表面看这是一个手杖,当旋下握柄尾盖后便会发现,里面还暗藏了一把锋利的短剑。手杖头部为手握狮头牛角的生动造型,这种别具一格的形象设计充满想象力,细腻的镀金嵌银装饰进一步增强了整件作品的美感。

“法吉尔的拐杖”,外观为手杖,内藏一把锋利的短剑。18世纪拉贾斯坦制

信德

信德,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信德省,位于印度河河口,是印度最早接受穆斯林统治的地区。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入侵后成为倭马亚王朝的一部分,16世纪被莫卧儿帝国兼并,1783年获得独立并建立了塔尔普尔王朝,1843年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占领,之后该地区便由东印度公司管治。博物馆展出的信德地区盔甲武器,主要是18~19世纪塔尔普尔王朝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的产品。

一件高度装饰的板链甲套装,包括头盔和衣甲、臂甲、裤甲、鞋甲等全身各部位的防护,除了仅有的眼睛和嘴巴处的开口外,整个身体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带有裤甲的板链甲套装在印度十分少见。板链甲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在信德地区一直延续使用到19世纪。该件展品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展出的。

一把18世纪的舍施尔(shamshir)弯刀,刀身采用高品质的印度水淬钢打造,刀柄为波斯风格的手枪握把式,护手和剑首采用珐琅装饰,并塑造了3个公羊羊头的形象,这种样式的弯刀很受信德统治者塔尔普尔国王的青睐。在整个信德地区,手枪握把式刀剑刀柄也比其他形制的刀剑刀柄更受欢迎。

一把19世纪的普什卡布(peshkabz)匕首,刀柄用水晶石制作,上面镶嵌绿宝石,刀鞘镶嵌珐琅,刀鞘末端包铜装饰并呈现鸭头造型,装饰材料中还使用了玫瑰粉,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典型的信德風格。

板链甲套装,包括头盔和衣甲、臂甲、裤甲、鞋甲等,18世纪信德制,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出借

舍施尔弯刀,刀柄护手和柄首为羊头造型,珐琅镶嵌装饰,18世纪信德制

一支三枪管火绳枪,制作于18世纪,3根枪管并排安装在普通的木质护手上,顶部的引火药盘与所有枪管的传火孔连接,当火绳点燃引火药,3根枪管便会同时发射。

古吉拉特

三枪管火绳枪,3根枪管并排安装在普通的木质护手上,18世纪信德制

古吉拉特位于印度西海岸卡奇(Kutch)湾和坎贝(Cambay)湾之间,其历史非常悠久,现今还存有许多印度河流域古文明遗址。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这里是印度教统治的独立王国,1297~1298年被德里苏丹国征服,1401年成为独立的古吉拉特苏丹国,1576年被莫卧儿王朝征服,17~18世纪成为马拉塔帝国和马拉塔邦联的一部分。古吉拉特沿海有许多港口,在印度与西方的海运贸易中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欧洲人很早就在这里建立了贸易站和商馆,1803~1805年第二次盎格鲁玛拉塔战争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玛拉塔人成为这里的统治者。

塔巴津(tabarzin),是古吉拉特骑兵使用的典型战斧。它来源于波斯,其名称“tabarzin”在波斯语中是“马鞍斧”的意思。与波斯马鞍斧不同之处是,古吉拉特马鞍斧握柄中空,为金属制作,末端常连接一把暗藏在中空握柄内的短剑,将其拧下来即可使用。

布吉(bhuj),是最具古吉拉特特色的骑兵战斧,斧头其实是一种重型砍刀,武器名称是以与之相关的小镇名称“bhuj”命名的。与塔巴津战斧一样,其握柄末端也连接一把暗藏的短剑。布吉战斧的装饰也很有特色,连接握柄的砍刀基座被塑造成大象头的形象,看上去就像是砍刀从大象的头顶冒出,除了大量的金银装饰外,还镶嵌两块小石头,点缀为大象的眼睛。

坎伯容(cumberjung),是一種结构独特的双头链枷,由一对带有基座的锋利铁环、两条铜质链条和一个加装金属帽环的木质握柄组成,链条两端分别与握柄和铁环连接,铁环直径140mm,每根链条长379mm,握柄长468mm,总质量1.1kg。使用这种武器,可以通过操纵握柄,使两侧的铁环飞快旋转,砍杀对手。在近距离战斗中它可能是无情的武器,但要使其有效发挥作用,使用者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

编辑/吴潇

【下期预告】

下期将接续介绍印度旁遮普、德干高原、南部地区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盔甲武器。

塔巴津战斧,握柄末端连接一把暗藏的短剑,将其拧下来即可使用,19世纪初古吉拉特制

砍伯容双头链枷,由一对带有基座的锋利铁环、两条铜质链条和一个加装金属帽环的木质握柄组成,使用时,可以通过操纵握柄使两侧的铁环飞快旋转,砍杀对手。19世纪制

布吉战斧,斧头是一种重型砍刀,握柄末端连接一把暗藏的短剑,19世纪初古吉拉特制

猜你喜欢

盔甲枪管世纪
身体的盔甲——皮肤
奥拉夫的盔甲
世纪赞歌
穿盔甲的大蟀哥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大口径机枪枪管失效规律研究